倒騰舊雜志賺第一桶金
杜國立出生在河北承德農村。1989年,初中還沒畢業(yè),他就跟著舅舅到北京工地打工。年紀小,沒手藝,杜國立只能打下手、搬磚、和泥。一個月只能賺180元,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1年。
和所有打工者一樣,杜國立的最大目標就是掙錢,但他并不安心于賣苦力。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倒騰舊雜志是筆好買賣。
那時,菜戶營有座大型廢品回收站,普通雜志收購價一公斤0.8元,大概有八九本。頭一回,杜國立試著進了20本雜志,帶到附近的廣安門火車站外,往地上一攤。每本1塊錢,不到1小時便被一搶而空。
既然不愁賣,杜國立開始加大了進貨量,并在廣安門附近的萬泉寺村租了房。在上世紀90年代初,靠著賣舊雜志,他每月能有一兩千元的收入。一年后,杜國立成為了萬元戶,掙到的錢除了給家里寄一部分,其余的他都存在了銀行。
貴人指引潘家園成福地
杜國立一直不能忘記他在廣安門火車站擺攤時遇到的一位老大爺。
1992年的一天,杜國立從舊貨市場拉來60多公斤線裝書,總共才花了50元。當這批貨在廣安門火車站外遭到冷遇時,一位經常光顧的老大爺點醒了他,“去潘家園試試吧!”這是杜國立第一次聽說這個地名。
次日凌晨,杜國立拉著這批舊書直奔潘家園。剛一到,這些書便被一位收藏者以4000元的價格收了。杜國立感覺像在做夢,潘家園到底是個啥地方?這么神奇!從此,他的舊書生意翻開了新的一章。
當時的潘家園市場,專賣舊書的商戶只有兩三家。每個周末的凌晨3點多,杜國立便蹬著三輪車從萬泉寺拉著一二百斤的舊書去潘家園,每次要蹬上1個小時,寒來暑往,從未間斷。每個周末下來,賣個三五千塊很平常,最多的時候甚至能上萬。
撿別人漏也被別人撿漏
杜國立這樣解釋著他在潘家園苦中作樂的原因。1995年,杜國立撿到了他入行以來最大的漏兒。
當時,他從菜戶營廢品回收站花100多塊錢收來一摞地圖,其中夾著一張2米×4米的舊畫。這幅畫被人以15萬元的價格收走。
大漏畢竟少有,杜國立還撿了很多小漏。一次,北京某機關部委搬家,上百噸的資料信札被當成廢紙?zhí)幚?其中不乏名人的書信手稿,這些都被他按照廢品的價格收走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懂得這個道理的杜國立說,這些年來,他撿了很多漏,但也被別人撿過自己的漏。
杜國立曾從舊貨市場收來一幅落款是徐悲鴻的畫,很多圈里人都說這是假畫。一位陌生人花2000元收走了這幅畫。不久后,這幅畫在拍賣行拍出了20萬元的高價。財富從身邊溜走,杜國立并不眼紅,用他的話說,別人能掙錢是別人的本事。
但說歸說,從那以后,他開始鉆研古籍字畫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了。1997年,生意越做越大的杜國立買了一輛夏利,手中的傳呼機也換成了大哥大。
網上開店每月賣書數千冊
如今的杜國立,在潘家園擁有兩個書攤。在清華大學附近,他還開了一家專賣古舊書籍的書店。盡管開了這么多店,但現(xiàn)在最能給杜國立帶來效益的,卻是他的網店。
2002年,杜國立第一次接觸了網絡,并在國內最大的舊書銷售網絡孔夫子舊書網開設了網店,目前,他有六成生意都出自這里。在杜國立的網店上,發(fā)布的舊書貨品已有7萬余冊,其中包括古籍善本、名人日記本、信札以及各個時期的舊書。而到了今年年底,杜國立準備再增加3萬冊。杜國立說,他的網店每月能賣三四千冊,買家遍及全國各地。
北五環(huán)外的那間倉庫,面積500多平方米,里面像圖書館一樣整齊碼放著20多個大書架,上面擺滿了舊書,另外,庫房里還有一座厚厚的書山沒來得及整理。這里就是杜國立的網購基地。
杜國立說,庫房里差不多有二三十萬冊舊書,這些書都將上網銷售。他招聘了9名員工,為圖書拍照,在網上給讀者回帖,郵寄圖書,這條網購流水線每天都在緊張地運轉著。
“拍賣是很刺激的!”負責拍賣書籍的員工說。不久前,一套線裝書發(fā)布在網店上后,從100元的起拍價開拍,最后居然被網友以19000元買走。還有一份名人信札,同樣是100元起拍,最后賣了20400元。
談到未來,杜國立希望盡快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站,把舊書買賣市場做大,方便讀者購買。除此之外,也會在網站上放相關的古詩詞鑒賞、拍賣流程方面的文章,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老祖宗的文化。
(責編:王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