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怎樣讓學生了解魚鰭的作用來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為例.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規(guī)范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和假說,引導學生學會設計實驗等。闡述在生物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
引導式探究
實驗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了科學探究是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師,必須用長遠的眼光,從設計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著手,在生物教學中開展以生物實驗為基礎,將實驗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多問、多思、多比較、多設計的“引導式探究”教學,有利于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提高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生物學學科的特點,在“探究魚鰭的作用”實驗教學一課中對“引導式探究”教學作了一些嘗試。
1“引導式探究”教學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引導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參與知識的形成與研究過程,并始終貫穿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思維方法、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咎攸c是:“引導發(fā)現(xiàn)問題——以目標為主線——以啟發(fā)為杠桿一以探究為核心——以討論為特色”,努力做到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學習,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2“引導式探究”教學法的程序(圖1)
3 在實驗教學中的開展和實施
3.1創(chuàng)設情境
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發(fā)端,要讓學生更好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需要有合適的情景。教師先讓學生將4條同種的魚分別放在4只盛有清水的魚缸里,觀察魚的游動,然后再分別剪去不同的魚鰭,再進行觀察。不管采用哪種手段,設置情境要求達到的目的就是引起學生的興趣。但要注意所設置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但同時又不能與結論有直接聯(lián)系。
3.2提出問題
問題是探究性教學的紐帶,所有的探究都必然從問題開始。能否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質量的高低,發(fā)現(xiàn)問題后對問題明確的程度都影響著探究過程的順利與否,影響著探究的成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我設置的情境來提出問題,但往往并不一定能達到我所要的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提出“魚在水里是怎樣轉彎的?”或“魚在水中是怎樣前進的?”,這雖不是很理想的問題,但是這樣就有了一個學生之間相互啟發(fā)的過程,一個學生的問題可能給其他同學一個提示,使他想到關聯(lián)的問題,有的學生能通過同學之間的提示想到“魚鰭在魚運動時起了什么作用呢?”從而達到了教師想要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進行引導,讓學生多提出幾個問題,然后從中挑選出具有代表意義的問題來進行討論。教學過程中,這樣的問題往往能激發(fā)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激勵著他們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去探究。
3.3 作出假設
科學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證據。但是對于課堂上要探究的問題來說,常常還沒有現(xiàn)成的證據,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探究。所以提出假設是教學探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們大膽地想、大膽地說。學生則根據已有的經驗,充分地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的開放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更應鼓勵學生提不同的見解,關注他們的個性發(fā)展。比如有的學生認為尾鰭是用來掌握方向的,胸鰭是用來前進的;而有的學生則認為尾鰭是前進的,胸鰭是掌握平衡的。這時教師往往不急于評價,而讓學生們各執(zhí)己見,相互爭辯,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有利于他們進行更好的討論,更好的交流,從而提高了他們對問題真相的興趣。
3.4引導設計實驗
這一過程是整個探究過程的重點和亮點,能夠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合作交流能力。制定檢驗假設的試驗計劃,要合理地設置對照。實驗方案中要包括:實驗材料的取樣,實驗用具,實驗方法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意去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更會重視他們間的交流與合作。在設計實驗時,教師引導學生把第一個魚缸里的魚剪去胸鰭和腹鰭放入水中,看它在水中游動時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把第二個魚缸里的魚剪去背鰭和臀鰭放入水中,看它在水中的活動又有什么變化。這時候教師會把小組設計的方案及時地放在課堂上讓學生們進行交流和評價。評價中教師不給予否定和肯定,通過學生之間的評價,使他們在矛盾中改正和完善自己的答案。
3.5 完成實驗
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全面巡視,了解整體情況,還應收集來自小組長和科代表的反饋信息,了解實驗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并給予小組一定的指導和幫助。有時候,一個實驗只能在課堂上完成一部分,其余需在課后完成。這時教師應部分地放手讓學生去做,并且不定時地去督促、指導和幫助學生一起把試驗完成。在這一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改變追求統(tǒng)一結果的習慣,并且引導他們關注探究的過程。實驗記錄能如實反映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教師應要求學生邊實驗邊記錄。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了解哪組研究的是胸鰭和腹鰭,哪組研究的是背鰭和臀鰭,哪組研究的是尾鰭,結果都是什么,以便班級討論時可以更好地操作。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師更應重視探究過程中學生是否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3.6 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把各組的試驗情況在班上交流,對個別的不同觀點進行分析討論,最后師生達成共識,得出結論。比如有個別組得出的結論是尾鰭掌握平衡,而有的組結論是尾鰭是動力器官,胸鰭和腹鰭才是掌握平衡的器官,還有的認為掌握平衡的器官是背鰭和尾鰭才對。這時就要組織大家分析討論原因。有些學生分析,失去胸鰭和腹鰭的魚會發(fā)生身體翻轉的現(xiàn)象,說明它們有身體平衡的作用;也有的學生說,失去背鰭和臀鰭的魚會發(fā)生身體側面朝上的現(xiàn)象,所以它們有保持身體垂直的作用;另外一些學生說,失去尾鰭的魚行動速度變慢,并且尾巴擺動的幅度和頻率都增大,說明尾鰭有推進身體快速前進和快速轉向的作用。最后學生共同得出結論,尾鰭是動力器官,而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是掌握平衡的器官,但教師不能把魚體在水中的每一動作看作是各鰭孤立完成的。在實驗前的對照觀察時,還可看到胸鰭也能改變游泳方向。所以最后得出結論,對一條完整的魚來說,在游泳時魚體的平衡、運動是各鰭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而我會在此過程中給予及時鼓勵、贊揚和評價。這里要說明的是不是所有的探究都能得到圓滿的結果。許多探究根本無法得出結論,需要進一步的探究,或需要修改原先的探究方案,或需要推翻原先的方案重新進行探索。有一些探究則是能夠得出結論的,問題是教師要注意推導結論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4 教學后的一些體會
4.1收獲
學生上課氣氛活躍,積極參與探究知識,主動思考和回答教師提出問題,普遍反映對生物感興趣。從教學目標的達成來看,確有其收獲的一面。另一方面,“引導式探究”教學法重在探究貴在引導,教師的引導可使學生減少在探究中的困難,減少盲目性和危險性,有利于提高探究活動的成功率,使學生從中獲取自信心和進取力。
4.2困惑
引導性問題的層次性和難度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