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萍香 楊躍青 何瑾瑜 陜西省延安市中醫(yī)醫(yī)院(延安 716000)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形狀異常,持續(xù)存在或間歇發(fā)作,而又缺乏形態(tài)學及其他明顯原因可以解釋的證候群,屬于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 HBS發(fā)病率高,國內統(tǒng)計約占人口總數(shù)的 15%[1],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我采用《傅青主女科》中的完帶湯加味治療腸道易激綜合征 60例,并與西藥治療的對照組 58例比較,療效較優(yōu),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患者來源于我院 2007~ 2009年門診,用數(shù)字隨機表簡單隨機分為治療組 60例,對照組58例,治療前均詢問病史,體檢及行纖維結腸鏡檢查。診斷標準采用 1999年國際胃腸病學大會通過修訂的羅馬Ⅲ標準[2],在近 12周內腹部不適或腹痛至少出現(xiàn)12周,伴以下 3種情況中的 2種,但無須連續(xù):①排便后緩解;②大便次數(shù)改變;③大便性狀改變。中醫(yī)辨證屬肝郁脾虛,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泄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將腹痛、腹瀉等主癥按嚴重程度進行記分。評分標準為:0分,無癥狀;1分,癥狀輕微,可以忍受;2分,介于 1分和 3分之間;3分,癥狀明顯,不能忍受,需休息和藥物治療。排便次數(shù)按以下方法記分:0~2次 /d,0分;3~ 4次 /d,1分;5~ 6次 /d,2分;≥ 7次 /d,3分。大便性狀:正?;虺尚未蟊?0分;基本成形爛便,1分;不成形糊狀便,2分;水樣便,3分。
治療組 60例 ,男 35例 ,女 25例;年齡 18~ 55歲 ,平均 36.5歲;病程 6月~ 15年,平均 2年。 對照組 50例 ,男 29例 ,女 21例;年齡 19~ 60歲 ,平均 39.5歲;病程 3月~ 16年,平均 2.2年。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癥狀積分等方面相似,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 P>0.05,兩組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治療組:均采用完帶湯加味:白術、山藥、黨參各 30g,白芍 15g,防風炭、木香、柴胡各 10g,車前子(布包煎)、蒼術各 9g,陳皮、芥穗炭各 6g,甘草3g,水煎服,1d1劑。對照組:黃連素 0.4g,3次 /d,谷維素 20mg,3次 /d,帕羅西汀 20mg,1d1次口服,療程均以 4周為 1療程,服藥期間停用其他治療性藥物。
療效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治療泄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訂的臨床證候療效判定標準[3],根據(jù)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shù),公式為:療效指數(shù)= [(治療前癥狀總分數(shù)-治療后癥狀總分數(shù))/治療前癥狀總分數(shù) ]×100%。臨床緩解:療效指數(shù)≥ 95%;顯效:療效指數(shù)在≥ 70%;有效:療效指數(shù)在≥ 30%;無效:療效指數(shù) <30%。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軟件采用 SPSS11.5,積分采用 t檢驗,療效采用秩和分析。
治療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 n 時間 腹痛 排便次數(shù) 大便性狀 癥狀積分治療組 60 治療前治療后510.78±0.86 3.14± 0.69△▲對照組 58 治療前治療后3.78±0.46 1.03± 0.43△▲2.15±0.54 0.78± 0.36△▲1.79±0.34 1.23± 0.34△▲3.86±0.57 2.97±0.41 2.09±0.51 186±0.32 1.86±0.41 1.51±0.36 10.91±0.79 5.54±0.62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 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療效比較,經(jīng)秩和分析,z=2.82,P<0.01,說明治療組與對照組有統(tǒng)學顯著差異,說明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
典型病例 劉某,女,42歲,干部。患者性情暴躁多愁善感,7年前吃飯時與家人發(fā)生口角后反復感左中下腹區(qū)疼痛,痛時腹瀉,瀉后痛減,大便次數(shù)多日達10余次,糞便中有大量粘液,常伴胸悶、心悸、失眠、乏力、經(jīng)治療癥狀緩減,但易反復,每因惱怒而加重。半月前因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而病情加重,左下腹疼痛,腹瀉,日 10余次,呈水樣便有粘液,肛門滯重,排便后仍有便意,兩脅脹痛,噯氣頻發(fā),心悸、失眠、倦怠乏力,舌苔白、脈弦細、糞檢僅有粘液而無紅細胞,少量白細胞,糞隱血實驗陰性,紅細胞沉降率正常。結腸鏡檢可見乙狀結腸痙攣和粘液增多,無粘膜充血、潰瘍等。給予本方 5劑后腹痛減輕,腹瀉次數(shù)減少,呈溏便日 3余次,其它癥狀也有所減輕,繼服 5劑后,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次數(shù)日 2~ 3次,便時稍感腹痛,排便不利,繼續(xù)上方加枳實 10g,服用半月后諸癥消失,繼服逍遙丸善后。
討 論 腸道易激綜合征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腸道功能性疾病,也稱結腸功能紊亂癥,其特征是腸道無結構上的缺陷,但整個腸道對刺激的生理反應有過度或反常的現(xiàn)象,臨床表現(xiàn)結腸性腹痛,以左髂窩,左中下腹區(qū)疼痛最為多見,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有時糞便中有大量的粘液,常伴有胸悶、心悸、失眠、乏力、尿頻等神經(jīng)官能癥狀,體檢除可觸及痙攣的結腸外,無其他陽性體征發(fā)現(xiàn),糞檢中僅有粘液而無紅細胞,有少量白細胞,糞隱血試驗陰性,紅細胞沉降率正常,結腸鏡檢可見結腸痙攣和粘液增多,無粘膜充血,水腫,潰瘍等。西醫(yī)主要采用鎮(zhèn)靜劑,抗抑郁劑,抗痙攣止瀉劑等對癥處理,收效差,復發(fā)率高,本病屬中醫(yī)的“腹痛”“泄瀉”病范疇。主要由于情志失調導致肝郁氣滯,肝氣乘脾而為肝郁脾虛,脾虛濕盛,濕濁內停腸道,完帶湯是《傅青主女科》中主治肝郁脾虛帶下證的良方。筆者近 10年將其應用臨床治療本病,主要是取其健脾疏肝化濕,肝脾合治,補散并用,使脾健氣旺,濕濁蠲化,則腹痛腹瀉自止。方中黨參、白術、山藥健脾益氣為君藥;蒼術、陳皮、木香燥濕理氣,令氣行則濕化;車前子利濕,使?jié)駶釓男”愣?并為臣藥;白芍抑肝扶脾;柴胡疏肝升陽;芥穗炭、防風炭祛風勝濕止瀉,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結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2],此方有緩和腸管蠕動,解痙止痛抗菌,解熱利尿促進消化,調節(jié)胃腸功能等作用。
[1] 徐秀英.腸易激綜合征的當前觀念[J].遼寧醫(yī)學雜志,1998,12(1):9.
[2] 劉新光.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Ⅲ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1(12):736-738.
[3]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