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宮潔民
新中國百年電影史上,他們是推進中國電影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奠基人;他們塑造出一個個不朽的銀幕經(jīng)典,并影響著一個乃至多個時代的人們;憑借著大時代的歷史背景,他們在中國電影史上譜寫出燦爛無比的篇章。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這首《草原之夜》便是張加毅導演在拍攝《綠色的原野》時為主題曲所作的歌詞。
1958年,他奉命拍攝一部大型彩色紀錄片,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深知責任重大的張加毅經(jīng)過仔細研究,最后將目光瞄準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駐守的可克達拉草原,一個正在開發(fā)建設中的小農(nóng)場上。
怎樣使戰(zhàn)士們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大無畏革命精神在熒幕上得到內(nèi)在、本質(zhì)的體現(xiàn),是張導苦苦思索的問題。一天傍晚,他和攝制組的作曲家田歌外出散心。踏上遼闊無垠的原野,漫無目的地走出十幾里路后,他們眼前忽然呈現(xiàn)出一幅絢麗動人的畫面:天邊一抹晚霞,雪白的蘆葦在夕陽下泛著耀眼的銀亮,縷縷炊煙在裊裊升起;一群年輕人正把打來的獵物架在篝火上燒烤,有的小伙子彈奏著都它爾輕聲歌唱,有的橫躺在架子車上休息……
兩人被眼前的情景強烈吸引,打馬上前,張加毅問:“尤爾答西(小伙子),你們唱的是什么歌???”“我們在歌唱勞動,歌唱愛情,歌唱幸福的今天和明天?”幾個小伙子怡然自得地大聲回答。張加毅大為觸動,心想:這發(fā)自各民族人民心中那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情感,不正是我想要展現(xiàn)給觀眾的畫面嗎?
在返程的路上,剛才所見到的那一幕幕美景不斷浮現(xiàn)在張加毅的腦海。回到駐地后,《草原之夜》的初稿誕生了。作曲家田歌拿到歌詞后,一言不發(fā)將自己關進房間。過了約摸40分鐘,田歌走出房門,舉著一把破舊的小提琴,動情地唱起來:“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聽著聽著,張加毅又犯起愁來。他想:我這詞是寫得綿軟了一點,肯定不符合當前的政治氛圍。忽然,窗外傳來“亞克西!亞克西!”的叫好聲,張加毅和田歌走出宿舍一看,原來幾個維吾爾族的兵團戰(zhàn)士在窗外偷聽呢。一見到兩位作者,他們便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受此鼓舞,張加毅一改剛才的猶豫、動搖,激動地對田歌大聲說道:“人民承認了!人民認可了!”
經(jīng)過數(shù)月的努力,紀錄片《綠色的原野》被搬上了國慶10周年的獻禮熒屏。該片在北京首映后,獲得了觀眾的強烈好評,其中的主題曲《草原之夜》更是得到了大家的贊揚。國慶節(jié)后,周恩來總理親自為攝制組人員慶功。席間,周總理舉著酒杯來到張加毅面前,親切地說:“祝賀你,張加毅同志,《綠色的原野》獲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草原之夜》非常好聽。沒想到你除了拍電影,還是作詞的行家里手,真是全能導演?!比缃?,《草原之夜》不僅與《天涯歌女》、《在那遙遠的地方》、《茉莉花》等歌曲并稱為國樂精華之“十大民歌”,還在20世紀90年代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著名小夜曲”,成為我國第一支被列入世界名曲的藝術(shù)經(jīng)典。
作為上世紀30年代的當紅明星,張帆的演藝之路與當時的一般演員大相徑庭。用現(xiàn)在的話說,她走的是影視歌三棲的“大腕兒”之路。
張帆出生在繁華的大上海,幼時的她便展現(xiàn)出獨特的音樂天賦。當時中小學流行的《麻雀與小孩》、《月明之夜》等歌曲,她都能唱出自己獨特的韻味,被周圍的鄰居戲稱為小“歌星”。十三歲那年,因家境貧寒,小張帆被迫輟學謀生。小小年紀怎么在社會上立足?即使到工廠也只能當一名薪水微薄的童工。幸運的是恰逢黎錦光、黎錦暉兄弟二人創(chuàng)辦的上?!懊髟赂鑴∩纭闭谡猩?。小張帆憑借著清秀的外貌、寬廣的音域、獨特的樂感,被“明月歌劇社”一下相中,破格錄取。沒多久,張帆就與黎明建(郭沫若的夫人,后改名為于立群)同臺表演。由于表演出色,一時轟動了大上海。上海中小學的歌迷們都記住了張帆的名字,后來“明月歌劇社”易名“大中華歌舞團”,張帆隨團到了新加坡、馬來亞、泰國、印度、菲律賓等國家進行巡回演出,受到當?shù)貎S胞的熱烈歡迎。至今新加坡等地的老歌迷們還在哼著張帆演唱過的歌。
張帆第一次“觸電”,便參演了新華影業(yè)公司根據(jù)英國女作家奧斯汀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的電影《四姐妹》,并一炮走紅。隨后《四姐妹》的導演為張帆量身定做了一部描述一個孤女如何奮斗成為歌星的故事電影《天外笙歌》,使張帆的歌、演才能在片中得到充分發(fā)揮。自此她便一發(fā)不可收,不斷地接拍各種類型的影片《情天劫》、《相思債》、《患難夫妻》和《悲天憫人》等多部電影就是在隨后的幾年中成為張帆的經(jīng)典之作。
解放戰(zhàn)爭末期,張帆加入了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幾十年來,張帆塑造角色80余個。她有大伙公認的藝德:演戲從來不挑角色,哪怕只是配角也毫不懈怠。北影廠拍攝電視劇《四世同堂》時,她在劇中飾演了一位老北京人馬老寡婦。接到邀請,張帆反復考慮,覺得自己這個上海人雖說已在北京定居多年,但演老北京婦女,還沒有生活積淀。她想到在沙河參加“四清”時接觸過不少老大娘,便借助和房東老大娘一起吃住聊天的感受,慢慢地找到感覺。戲拍完后劇組都說:“張帆比老北京還老北京?!?/p>
謝祀宗有一個習慣,每次在拍攝前都要在腦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想象著將要拍出的畫面。這樣不行,推翻再來,一個一個設想出電影拍攝需要的效果,直至自己感到滿意。再去選景、選位置、調(diào)動美工等道具。
1982年,謝祀宗參與的《風雨下鐘山》就因出色的特技畫面得到了政府的嘉獎。隨著拍攝技藝的日臻精湛,謝祀宗逐漸在攝影界嶄露頭角,僅1983、1984兩年,謝祀宗就先后兩次被派出,參與《火燒圓明園》、《成吉思汗》的特技攝影。并負責這兩部片子中關于馬隊和騎兵戰(zhàn)場廝殺的拍攝。這樣大的場面,組織起來很困難,參演的馬隊、戰(zhàn)士、演員,特別是那些群眾演員,很容易出現(xiàn)受傷的情況。而那些戰(zhàn)馬,也常因疲勞、驚嚇、脫水等原因而死亡,雖然有賠償,但是戰(zhàn)士們十分心疼。因此,謝祀宗要求自己,拍攝馬隊廝殺的鏡頭,盡量一條通過,減少重復。這樣可以減少人員和戰(zhàn)馬傷亡的風險,但這也就意味著,特技攝影師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在拍攝騎兵戰(zhàn)斗場面的時候,謝祀宗站在一輛小卡車的車廂前,在人和車廂板之間墊上泡沫塊,整個人就緊緊地擠在車廂的夾縫里,兩邊讓戰(zhàn)士保護。開始后,他讓小卡車緊追著馬隊拍,后來,為了鏡頭的真實感,他大聲嚷嚷著:“往里開,往馬隊里面開!”司機不敢開進去,既怕撞了人,又怕撞上馬!他又喊:“進去,快!”小卡車駛?cè)霃P殺的馬隊,他在車上盯著場內(nèi)混戰(zhàn)的人群、馬群拍。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多角度多側(cè)面、廣角、低空拍攝了很多有用的鏡頭。每當這個時候,他只有一個念頭:在有限的時間里多拍攝鏡頭畫面。這樣做是對演員特別是群眾演員和戰(zhàn)馬的尊重,也給后期制作留下了更多的選擇!
依靠這種敬業(yè)頑強的工作精神,一個多月拍攝下了好幾百個有價值的鏡頭,《火燒圓明園》的香港導演被感動了,提出要給他個人“酬勞”。他說:“我不能接受,我是奉八一廠的命令而來,一切的榮譽和報酬,都屬于八一廠。”拍攝現(xiàn)場就是戰(zhàn)場,拍攝素材那是用生命換來的無價之寶,工作是奉組織之命,一切榮譽都不是個人的!這就是這個從戰(zhàn)火硝煙中起步的特級攝影師,拍攝生涯中的信念。依靠這一信念,他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成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特技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