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寧
1929年6月1日,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奉安南京的日子。為紀念孫中山奉安南京80周年,2009年,江蘇省、南京市和來自寶島臺灣的各界人士,在中山陵隆重舉行了紀念儀式;江蘇省學術(shù)界聯(lián)合海峽兩岸學者,共同舉行了大型學術(shù)研討會;南京總統(tǒng)府、孫中山紀念館,以及武漢、廣州、北京的孫中山紀念地,紛紛舉行了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如圖片展、畫展、講座、論壇等等。
本文主要披露當年有關(guān)中山陵建造以及安葬軼聞的片斷。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根據(jù)孫中山生前的愿望,國民黨中常會決定將孫中山的遺體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即鐘山),并修建中山陵園。但中山陵究竟建在何處?當年孫中山在鐘山狩獵時,曾有過葬于此山的愿望,但并沒有指明具體的地點。
1925年3月,在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推定林森、于右任、宋子文、葉楚傖、汪精衛(wèi)、林煥廷、陳去病、戴季陶、張靜江、邵仲輝、楊滄白、孔祥熙等12人組成了葬事籌備委員會,由林森總負其責,宋子文、林業(yè)明、葉楚傖分別主持陵墓的工程、會計和文牘事務(wù)。因國民黨中央尚在廣州,聯(lián)系不便,就又在上海成立了葬事籌備處,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籌備處即移至南京辦公,并加委了蔣介石、楊銓、陳群、吳鐵城、古應(yīng)芬、伍朝樞、鄧澤如七人為委員。林森則代替了宋子文主持陵墓工程的具體事務(wù)。
3月下旬,葬事委員會特派林森與孫中山先生家屬南下南京紫金山勘察葬地。其實,早在孫中山靈柩移置于西山碧云寺后,林森就回到了南京,專門為中山陵的選址而奔波。紫金山山南,方圓足有數(shù)十里,陵墓究竟建在何處?林森以六旬高齡,日日登上紫金山察勘。一天,林森與南京市長馬超俊共登紫金山,在主峰之下的太平天國遺跡天保城,忽遇風雨大作。馬勸林森說,趕快下山避一下吧。林森卻說:“今天有風有雨,正是探得龍脈的絕好時機。”遂堅持不肯離開。一些日子下來,整個紫金山的山南,都留下了林森的足跡。最后,終于選定了紫金山南麓的中茅山為中山陵墓址。
4月4日結(jié)束勘察后,林森回到北京向委員會報告了南京紫金山墓地選址的情況。4月21日,宋慶齡、宋美齡姐妹與宋子文、宋子安兄弟四人一同來到林森等人選定的墓地察看,表示十分滿意。中山陵的墓地,也最終由此確定。
與此同時,南京中山陵主體工程的準備工作已經(jīng)基本完成,開工在即。1926年3月12日,林森主持了在南京紫金山下舉行的中山陵奠基禮。
中山陵的工程,是分幾期才完成的,后期工程一直延續(xù)到1930年代前期。孫中山先生奉安之前,先建成了陵墓的主體部分,如祭堂、墓道臺階。孫中山奉安結(jié)束后,又相繼建造了其他附屬建筑,如陵門、碑亭、牌坊等。
剛剛落成的中山陵
從1925年4月8日,至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奉安,葬事籌備委員會共召開了69次會議,其中許多次重要會議均由林森主持。如孫中山的葬事經(jīng)費、陵墓工程經(jīng)費的籌集,中山陵設(shè)計方案的征求意見、最后定案,陵墓工程承包公司的招標、選定,陵園的造林和綠化,甚至用什么材料,在什么地方采購,林森事無巨細,都是親自過問,有的還要親自審批、催辦。
因林森長年追隨孫中山,對孫中山的個人品德和氣質(zhì)比較了解。加上他在廣州修建黃花崗烈士墓園時積累了不少有關(guān)建筑陵墓方面的經(jīng)驗,所以對建陵工程事宜,可以算是一個“內(nèi)行”。因此,他對中山陵的建設(shè)提出了一些極具參考價值的建議。
當中山陵開始營建時,南京的政局極不穩(wěn)定,紛爭不斷,權(quán)勢人物都不愿離開南京一步。而在國民黨黨內(nèi)和政府中已不擔任實權(quán)職務(wù)的林森,卻置身于爾虞我詐的政爭之外,把心思都放在了建造中山陵上了,連回城的時間都很少。林森在鐘山腳下蓋了一棟別墅(實際上就是一幢茅屋)為其命名曰“廷廬”,又自稱為“鐘山陵戶”,吃住均在“廷廬”內(nèi)。林森還函囑福州老家的金石名手林澤人,刻制了一對“廷廬”和“鐘山陵戶”的壽山石印章,與過去所用的“嘯余廬”、“青芝老人”、“虎洞老樵”等印章一并使用。在中山陵,人們經(jīng)??梢钥吹揭晃荒_穿布鞋、手持手杖的白胡須老者在散步,他就是林森。
中山陵陵墓主建筑的設(shè)計方案,是以向海內(nèi)外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的。最后以呂彥直、范文照、楊錫宗三人分獲一、二、三等獎。1925年9月27日下午,葬事籌備處在上海成都路張靜江公館舉行會議,再次討論陵墓方案,以確定中標者。林森主持了這個會議,孫科、張靜江、孔祥熙、鄒魯、葉楚傖、楊杏佛等人參加了會議。宋慶齡因病未到。最后,經(jīng)過與會者認真討論和研究,一致贊成一等獎得主呂彥直的方案。在征得了宋慶齡、孫科等人的同意后,葬事籌備處決定聘請呂彥直為中山陵墓的建筑師。以后,林森又陸續(xù)聘請了夏光宇、傅煥光等專家參與了中山陵建設(shè)工程的領(lǐng)導工作。
1928年1月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林森提出,像孫中山這樣的偉人,其思想和業(yè)績,不是一篇墓志銘或傳記所能概括得了的,故不宜以文字來表述。會議贊成了林森的意見,決定只在主碑的正面鐫刻由后來任國府主席譚延闿書寫的24個大字: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中山陵的不少建筑、碑刻,林森都是親自過問,甚至具體經(jīng)辦,件件事都是細致入微,有始有終。
祭堂前的一對華表,是林森親自要他的一位族侄林履明(生前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向福建著名的蔣源成雕刻鋪定做的。當蔣氏雕刻鋪的掌柜蔣子文得知要為中山陵雕刻華表后,認為是莫大的光榮,他不但抓緊時間精工細刻,而且表示只收取成本費,以示對孫中山的景仰。經(jīng)過數(shù)月的精心制作,兩只華表雕刻完成。華表制成后,由福州運送南京。福州到南京,路途遙遠,有水路,有陸路。林森很不放心,多次在南京發(fā)電報到福州,仔細詢問華表的裝運情況,并再三叮囑經(jīng)辦人要特別小心謹慎。直到華表安全運到中山陵,林森這才放下心來。
1928年12月下旬,林森(中)、吳鐵城(右)、鄭洪年(左)在碧云寺石塔謁靈時攝
中山陵共有392級臺階。在上行的第七層平臺上,有一對石獅子。這也是林森親自要求福建蔣源成雕刻鋪的第三代傳人蔣子文精心制作的。
豎立在中山陵碑亭中的巨型墓碑,高約9米,重達幾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制而成的。這也是根據(jù)林森的要求采自福建。但當時裝運時不慎翻船,巨石落入水中。林森馬上又決定再從福建趕制第二塊花崗石碑。當石碑運到碼頭后,林森親到現(xiàn)場察看督運。
祭堂中的孫中山塑像的著裝,在國民黨內(nèi)有兩種意見。蔣介石、胡漢民等人主張穿長袍馬褂,而宋慶齡、何香凝等人則主張著中山裝,還有人建議穿西裝。一時出現(xiàn)了僵局。1928年10月20日,林森主持召開了葬事籌備委員會議。在這次會上,善于調(diào)解矛盾的林森決定,祭堂中孫中山坐像的著裝為長袍馬褂,并由孫科電告國民政府駐巴黎大使館,再由使館轉(zhuǎn)告波蘭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按此式樣進行雕制。而墓室中的臥像,則著中山裝。由捷克雕塑家高琦制作。林森的這一幾近完美的折衷方案,幾方面都表示可以接受。
在祭堂中孫中山坐像底座四周的浮雕上,有反映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的“國會授印”等畫面。因林森當時以議長身份就在現(xiàn)場,所以林森向雕塑家朗特斯基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其他的一些雕塑,如“討袁護國”、“非??偨y(tǒng)”等,林森也發(fā)表了具體的意見。當中山陵建成后,最受人們贊揚的工程之一,就是各種雕塑。這與林森的精心組織和親自參與是密不可分的。
1928年,孫中山的日本摯友梅屋莊吉為中山陵精心鑄就的一尊孫中山先生銅像完成。①次年3月4日,銅像在梅屋莊吉與妻子、女兒,以及日本議員森下國雄一行的專程護送下,乘“伏見丸”號郵船抵達上海。林森對為孫中山鑄銅像一事一直極為關(guān)注,當?shù)弥肺轂閷O中山鑄就的銅像即將運抵上海后,立即與胡漢民二人專程從南京趕往上海碼頭接船,又安排專車恭迎至南京安放。由于呂彥直方案沒有考慮到銅像的位置。經(jīng)林森諸人現(xiàn)場考察后,實在找不到更佳的置放處。經(jīng)請示蔣介石后,才決定將銅像暫時置放在中央軍校蔣介石的憩廬官邸附近(禮堂前的廣場上)。10月14日上午9時,在中央軍校舉行了隆重的銅像揭幕儀式,林森與蔣介石、宋美齡、胡漢民等人均出席了儀式。②
承包中山陵墓主體工程的,是上海的姚新記營造廠。由于中山陵建在海拔158米的高坡上,不僅建筑材料運輸困難,僅運水上山,每天就要動用200多個民工。加上南京當時是處在北洋政府的統(tǒng)治之下,軍事當局換人頻頻,常常是這個督軍一走,新來的主官對陵墓建設(shè)根本不聞不問,還要營造廠去重新交涉,購買建筑材料。運輸?shù)穆飞?,還要遭到非法的盤剝,以及軍閥散兵和土匪的搶劫。困難之大難以想象。由于工期實在太緊,投入的勞力經(jīng)常是成倍增加,加上治安亂,損失不斷,成本大大增加。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營造廠找到國民政府和林森,要求在運輸建筑材料時給予免檢放行。于是,國民政府在運輸材料的車輛上加蓋了“南京孫先生陵工材料”字樣。有時,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營造廠廠主姚錫舟就在南京和上海之間往返奔走,有時直接去找林森解決。林森時任立法院副院長,權(quán)力有限,除常常親自接談外,還與他共同進餐,邊吃飯邊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
中山陵陵墓的主體工程,直到1929年3月中旬才基本完工,比合同期限整整晚了兩年。即使如此,該營造廠還虧了14萬兩銀子。對此,林森深知其中的艱辛。他曾對姚錫舟說過:“先生這次為總理陵寢出了大力,虧了本,國民政府是知道的。你們的貢獻,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后人不會忘記你們?!焙髞?,在林森的提議下,在葬事籌備處所立的“中山先生陵墓建筑記”的石碑上,將姚錫舟和呂彥直的名字,刻入了碑文之中。
1928年11月9日,國民政府即決定由葬事籌備委員會委員林森、鄭洪年、吳鐵城三人為迎櫬專使赴北平,以“迎柩南來,屆期安葬,借慰英靈”。12月20日,國民政府特派迎櫬專使林森、吳鐵城、鄭洪年三人,率隨行人員及10名中山陵衛(wèi)士,攜一具銅棺,乘坐火車北上北平。國民政府之所以選這三人為迎櫬專使,是有其原因的。林森的資歷自不必說,且辦事極為認真和細致,特別穩(wěn)重,事事令人放心,而且又擔任了中山陵工程的組織和領(lǐng)導者,對孫中山生前死后的事是再熟悉不過了。吳鐵城的組織能力在國民黨內(nèi)是頗有名氣的,加上與林森共事多年,關(guān)系密切,二人配合絕無問題??紤]到孫中山靈櫬的南下,主要由鐵路來運輸,所以,又選中了曾任鐵道部次長的鄭洪年。
林森等三人此行北上的路線,因濟南當時還被日軍占據(jù),所以不能走津浦路取道山東河北進北平,而只能繞道西行再北上,直到12月23日凌晨1時才抵達北平。下車后,三人徑赴北魏胡同1號迎櫬專員鄭洪年的私宅,隨即組成了“特派迎櫬專員辦事處”,以鄭宅為辦事處辦公地點。第二天,林森率全體人員乘車赴西山碧云寺瞻仰孫中山遺容,并將從南京帶來的美制銅棺放置在碧云寺大殿中。
1929年1月14日,南京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正式組成奉安委員會,林森等28人為委員。
林森等三專使在北平期間,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決定移靈事宜。
孫中山的靈柩暫時停放在西山碧云寺,而西山距北平前門東車站路途遙遠,足有四五十里路。只有將靈櫬安全運抵車站,才能裝運上火車運往南京下葬。所以,在北平的這一段路,成為移靈的關(guān)鍵所在。而從西山到前門,路遠不說,而且路況極差,如用汽車運,就必須將馬路大修,不僅耗資巨大,更主要的是時間來不及。于是,林森與二專員商議后,為確保靈櫬的安全,決定用杠夫肩抬,也就是說,用人抬著棺柩,以緩慢的步子,走完這幾十里路。北平的杠房有不少,但到底用哪家為好呢?林森在北平呆的時間較長,對此略有了解。在經(jīng)過周密的考察后,林森等三專員決定,以“日升”杠房最為穩(wěn)妥。
林森與這家杠房商量了好幾天,談妥了杠房的費用,以及杠夫的著裝、靈柩上特制棺罩的大小,到何處用大杠何處用小杠,等等,凡是能想到的,都作了細致的安排。最后,林森代表迎櫬專使與杠房正式簽訂了合同,計價1萬銀元。之后,又考慮到抵達南京后登上中山陵的問題,林森決定到了南京也由“日升”杠房繼續(xù)抬上祭堂,這才算最后完成任務(wù)。
在移靈之前,林森三專使要杠房組織杠夫先行進行練習,前前后后共練習了兩個月,直到完全達到了三專使要求的水平,林森才點頭通過。
孫中山奉安大典日是1929年6月1日。林森等人在完成了北平的準備工作后,決定全體人員先期離開北平,只留下秘書和副官等少數(shù)人在北平留守,以便聯(lián)絡(luò)。2月下旬,林森和吳鐵城乘火車離平南下,又專程到漢口江岸機車車輛廠,檢查訂制靈車的質(zhì)量和進度。在工廠,他們詳細詢問了靈車的各種情況,在確認了車身震動以及彈簧承支力等設(shè)備全部合格后,才同意將靈車開到北平等候使用。5月中旬,林森、吳鐵城、鄭洪年又趕赴北平,開始了緊張的迎櫬奉安的準備工作。
在北平,林森與陸??哲娍偹玖畈勘逼叫袪I商定,靈車南下時,平津、津浦全線由陸軍所屬軍事長官負責警戒;孫中山靈柩移出后,由北平駐軍會同地方政府在碧云寺籌建孫中山衣冠冢;訂制的靈車由漢口駛往北平時,三專使陪同孫科共同試乘到天津等等。就是一些極為細小的事情,林森也想到了,如為保證靈車經(jīng)過北平市區(qū)時的絕對安全和肅靜,林森派人與沿途各有關(guān)單位商量,要求給予配合;對沿途幾十里路上的1000多個攤販,每人補貼大洋兩塊,讓他們在靈車經(jīng)過時暫時收攤停止做買賣。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奉安典禮在南京隆重舉行
當孫夫人宋慶齡從蘇聯(lián)回國到達天津時,林森、吳鐵城、鄭洪年與孫科及夫人陳淑英,專程趕到天津,并偕天津軍事主官傅作義一道,在天津車站迎候,后一道乘車抵達北平。
5月26日,孫中山靈柩由西山碧云寺石塔中移出。在林森、吳鐵城的精心安排下,先進行遺體的換棺。即先將孫中山的遺體從楠木棺材中抬出,由孫科專門禮請的協(xié)和醫(yī)院史蒂芬醫(yī)生將遺體用藥水揩拭,然后由孫科、鄭洪年、馬湘為孫中山更換內(nèi)外襯衣、禮服、鞋襪、手套等。遺體所用的全部布料,均是林森與鄭洪年在北平瑞蚨祥綢布莊定制。更衣完畢,即換入由南京運往北平的一具銅棺。迎櫬專使林森、鄭洪年指揮七名衛(wèi)士將靈柩移到正殿中,在這里設(shè)置了一座靈堂,北平各界,以及孫中山的家屬、親友紛紛前來祭奠。27日零時,靈柩移出碧云寺。此時,迎櫬三專使向南京發(fā)出了第一道急電,報告孫中山遺體已經(jīng)從碧云寺起靈。
靈柩移出后,先由家屬行奠禮,再由林森、吳鐵城、鄭洪年三專使行祭告禮。然后,鄭洪年走在迎櫬隊伍的前列,24名杠夫抬著靈柩隨后,林森、吳鐵城在兩側(cè)扶柩,家屬則隨行護送。杠夫們從碧云寺抬著靈柩,于下午3時15分到達前門東站,總共花了15個小時。
28日凌晨3時40分,列車駛抵蚌埠車站。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等上車致祭。上午10時30分,列車終于抵達浦口車站。之后,32名杠夫用小杠將靈柩抬上“威勝”號軍艦,橫渡長江到達南京中山碼頭。靈柩先運抵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停放,并設(shè)置靈堂公祭。三日后的6月1日,即舉行奉安大典。9時20分,靈車從丁家橋中央黨部出發(fā),到達紫金山麓。三專使指揮杠夫108人,將靈柩恭迎上杠,一步步地走上392級臺階,進入祭堂。這段路,杠夫共用兩個小時,與事先計算的相差無幾。最后,三專使與國民黨軍政要員們,目睹了用鋼筋水泥將孫中山的靈柩密封在墓穴里的全部經(jīng)過。至此,歷時四年多的孫中山喪葬事宜終告結(jié)束。林森自始至終參與了整個過程。
林森不僅對孫中山的喪事葬事是殫精竭慮,而且對中山陵的建設(shè)、規(guī)劃和管理,也是竭盡了心力。
孫中山奉安中山陵后,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也隨之成立,直屬國民政府領(lǐng)導,由胡漢民、林森、蔣介石等23人任委員,林森、葉楚傖、孫科、林業(yè)明、劉紀文五人為常委。之后,在該委員會之下又設(shè)立了園林設(shè)計委員會,以林森、孫科、戴季陶、林業(yè)明、吳鐵城、傅煥光、墨菲等14名中外人士為委員,林森為主席委員。
1929年7月2日,林森主持召開了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總結(jié)了中山陵前幾年的工作,部署了今后的任務(wù),任命了中山陵的管理干部,還討論了中山陵第三部工程的招標。至1937年6月12日,林森又主持了在南京召開的最后一次會議。此后,因日軍向南京的逼近,陵園管理委員會被迫隨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在重慶,林森于1938年3月9日主持召開了西遷后的第一次陵園管理委員會的常務(wù)委員會議。林森擔任了陵園基金委員會主席,仍然負責陵園的領(lǐng)導工作。
林森深知孫中山的胸襟開闊,將陵墓置于南京紫金山,是因為紫金山所特有的氣勢,這是孫中山生前的愿望。但僅紫金山中茅山一隅,還顯得局促了一點。林森認為,這不能反映孫中山的宏偉抱負和偉大的革命精神。所以,林森首先提出,把方圓十數(shù)里的紫金山,全部納入中山陵園的范疇。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論證考察,陵園管理委員會采納了林森的建議,決定將中山陵周圍的明孝陵、靈谷寺、無梁殿、梅花山、植物園等山南的全部地域,都劃入中山陵園的管理范圍。
自中山陵建成后,由于陵園一帶綠化比較好,環(huán)境又很幽靜,不少人都想到這里圈塊地造幢屋子。1930年,國民黨廣東省黨部請求在中山陵園內(nèi)建一幢“孫中山先生故居”。林森遂召集陵園各位負責人專門討論了這一問題,認為這是以建故居為借口,在中山陵園圈地。于是作出決定,在中山陵完全沒有必要再建這樣的紀念性建筑,因此不予批準。
但也有例外。這一年,蔣介石要求在陵園內(nèi)建一別墅。10月24日,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召開第二十四次會議,討論了一些重大事項并通過了一項決議,內(nèi)容為,“蔣主席擬借陵園小紅山建筑別墅案,決議照辦”。次年春天,別墅由南京市工務(wù)局督飭動工興建。蔣介石和宋美齡都十分關(guān)注這座別墅的建設(shè)工程,兩人經(jīng)常到別墅工地視察,并不斷撥款增加經(jīng)費,修建馬路,并進行大面積綠化。完工后的別墅,共占地120多畝。③
今日中山陵(沈思揚攝于2009年夏)
蔣介石建別墅后,1933年,中央軍校以得到某頭面人物的首肯為由,寫信給陵園管理委員會,要求在陵園中劃出一塊土地,建一座學校的公墓,以及實習用的“模范陣地”。對此,已擔任國府主席的林森不開綠燈,堅決拒絕。以后,不斷有單位或個人,打著蔣介石等人的招牌,想染指中山陵的地皮。林森著實有點招架不住。為了杜絕類似現(xiàn)象,林森專門召開了一次陵園管理委員會,通過了一份會議紀要,明確寫道:“陵園土地有相當用途,此后各處所請撥給土地,一律拒絕。”
但對于一些在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人物,陵園管理委員會還是開了綠燈的。如廖仲愷先生墓,就建在中山植物園西側(cè)。國民政府的第一任主席譚延闿陵墓,建在中山陵的東側(cè)。其他經(jīng)林森及陵園管理委員會批準,在中山陵園所建的陵墓還有,“二次革命”烈士范鴻仙墓,孫中山追認的陸軍上將韓恢墓,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紀念中外空軍抗日將士的航空烈士公墓等。
在孫中山奉安大典期間,各國政府和中外友人贈送了許多禮物,其中有一些物品極其珍貴。奉安大典結(jié)束后,這些禮品都暫時放在南京石板橋2號孫中山葬事籌備處的辦公處保存,也就是林森的官邸。但這里畢竟不是久存之地。在陵園管理委員會首次會議上,林森提議將小茅山頂?shù)娜f福寺進行整修,專門作為保存紀念物品的地方。陵園管理委員會采納了林森的建議,決定由新金記營造廠承修完工。之后,萬福寺就成為奉安紀念館。紀念館內(nèi)先后存放了紀念孫中山的物品240多件,除了金銀銅器外,還有瓷器、絲綢、土產(chǎn)、雕刻等珍貴紀念物。但奉安紀念館設(shè)在山上,交通很不方便,陵管會遂決定將明孝陵四方城附近的中山陵園管理處舊址,辟為奉安紀念館。但遷移尚未完成,萬福寺即在南京淪陷時毀于日軍炮火,許多珍貴物品不知去向。
1937年11月,在國民政府西遷的前夕,林森念念不忘中山陵墓。他專程來到中山陵,諄諄告誡拱衛(wèi)陵園的衛(wèi)士們:“總理的遺體不能移動,你們一定要保護好總理的陵墓?!?0名衛(wèi)士當著林森的面,在“與陵墓共存亡”的誓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注釋:
①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孫科就提議為孫中山鑄銅像,更有人提出要在全國為孫中山鑄造100尊銅像,以“盡敬慕孫公之意”。但后來一座也沒制成。
②1942年南京淪陷時期,銅像被移至市中心的新街口廣場安放。1968年又移放于中山陵廣場南端的鼎臺上。1985年最終移置于中山陵“藏經(jīng)樓”前。
③該別墅被蔣介石和宋美齡辟為主席官邸,專門作為做禮拜的地方,又名基督凱歌堂。至今保存完好,又稱之為“美齡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