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衛(wèi)軍
【摘要】中國古典戲曲作家們作為古代文人中特殊的一類歷來不為儒家正統(tǒng)思想所接受,然而隨著蒙古人的入侵及元朝的建立,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由此也帶來了中國古典戲曲的繁榮。由元入明之后,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得到進一步的確立,文人的整體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戲曲作家們地位相對元代來講卻有所下降。
【關鍵詞】戲曲作家;元末明初;地位變化
我們知道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記載的都是一些喜好“樂府”之人,故此他在該書的序言中才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以為得罪于圣門者,吾黨且啖蛤蜊,別與知味者道”的感慨。盡管這些“樂府”愛好者們不被自稱“高尚之士”的理學家們所接受,但《錄鬼簿》一書中所載戲曲作者中有官職在身的卻也不乏其人。如“前輩以死名公,有樂府行于世者”三十一人、“方今名公”十人均為“居要路者”,就連自喻為“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的關漢卿也有個太醫(yī)院尹的職務。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元代統(tǒng)治者并不鄙薄戲曲創(chuàng)作,故此那些常與優(yōu)伶?zhèn)兺鶃淼膽蚯骷覀円膊挥脫钠涫窟M之路會因此而終止。然而入明之后,隨著理學統(tǒng)治地位的鞏固,戲曲創(chuàng)作者們的地位是否還能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呢?
一
在討論明初戲曲作家的地位之前有必要對明初伶人的情況進行一些了解切。明代設有教坊司,優(yōu)伶多集中于此?!睹鳌洹酚涊d描繪了明代大宴儀的基本情況,教坊司的優(yōu)伶?zhèn)冏鳛橐魳返难葑嗾哒麄€宴會過程都在跪著演奏,顯然他們的地位還不如站在一旁端湯送飯的“序班”成員。此外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洪武元年“冬十一月,詔天下悉復衣冠唐制……其樂妓不許與庶民妻同,樂工服冠屯青字頂,系紅綠帛帶”。雖然表面上看來這些都只是服飾的變換,但唯獨將伶人與士庶區(qū)別開來又何嘗不是對伶人們的鄙夷呢?
我們知道明代確立科舉取士之后應試便成為文人們?nèi)〉蒙鐣匚坏闹饕緩?但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的詔令中明確規(guī)定:
各省廩膳科貢,各有定額;南北舉人名數(shù),亦有定制。近來奸徒利他處寡少,詐冒籍貫,或原系娼優(yōu)隸卒之家,及曾經(jīng)犯罪問革,變易姓名,僥幸出身,訪出拿問。
這樣一來不光是伶人自身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就連他們的后代也被排除在士進的行列之外,其地位與“曾
經(jīng)犯罪問革”之人等同。由此看來明代優(yōu)伶的地位是極其底下的。
二
《錄鬼簿續(xù)編》記載的是元末明初的戲曲作家情況,其中大部分都由元入明經(jīng)歷了朝代的更替。《錄鬼簿續(xù)編》共記載戲曲作者71人,其中明確記載曾擔任過官職的有29人,現(xiàn)將此29人擔任官職情況如下:
汪元享 浙江省掾(元代)
谷子敬 樞密院掾史(元代);初,戌源時(明代)
丁野夫 故元西監(jiān)生(元代)
邾仲誼 業(yè)起為浙江省考試官(元代)
陸進之 福建省都事(元代)
須子壽 錢塘縣吏(元代)
湯舜民 補本縣吏(元代)
李唐賓 淮南省宣使(元代)
陳伯將 至河南參政,遷中書參知政事。至正辛卯,受行軍司馬參軍(元代)
劉君錫 故元省奏(元代)
蘭楚芳 江西元帥(元代)
全子仁 元贛州路監(jiān)郡(元代)
劉士昌 中省掾,授府庫院經(jīng)歷(元代)
花士良 從張士誠住吳下,為省都鎮(zhèn)撫(元代);初擢知鳳翔府事(明代)
金元素 故元工部郎中,升參知政事(元代)
金文石 國子生(元代)
金堯臣 左司郎中(元代)
龔敬臣 任經(jīng)歷(元代)
趙元臣 任都事(元代)
張伯剛 洪武初,任臨洮太守(明代)
月景輝 官至令尹(元代)
賽景初 故元中書左臣,考、浙省平章政事(元代)
沐仲易 故元西監(jiān)生(元代)
魏士賢 充淮南省宣使(元代)
沈士廉 洪武中,拜監(jiān)察御史(明代)
賈伯堅 任揚州路總管。后拜中書左參政事(元代)
孫行簡 洪武初,以才行,仕元縣縣丞。(明代)
楊彥華 洪武辛已,以明經(jīng)擢濮陽令。永樂初,該除趙府紀善。(明代)
邾啟文 任中書宣使(元代)
故此通過對他們?yōu)楣偾闆r的了解便可看出元明兩代統(tǒng)治階級對待戲曲作家的不同態(tài)度。
如果我們對進入明朝以后擔任官職的幾位戲曲作家做進一步的研究和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樂府”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如花士良“公天資高邁,學術(shù)過人,孫吳之書,樂府隱語,糜不究意”、張伯剛“老歸鄉(xiāng)里,日與鄉(xiāng)之士大夫登山臨水,寄情詩酒,樂其余年。有文集行于世。樂府隱語亦多,特其余事耳”…… “以明經(jīng)擢濮陽令”。很顯然對戲曲作者們而言,“樂府”只是生活之余的消遣,真正讓他們花費心思的還是“孫吳之書”、“毛詩”等這些為統(tǒng)治者們所推崇的學術(shù)。這也進一步說明終日留心于戲曲的文人們在明初是不為統(tǒng)治者們所重用的。
三
我們知道朱權(quán)的《太和正音譜》成書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而賈仲明、湯舜民、楊景賢都被列入“國朝十六人”行列加以記載,由此可知早在洪武期間他們就已經(jīng)是戲曲界有名的人物,然而明朝開國之后朱元璋四處延攬人才,按理像湯舜民這樣積極出世又有名氣的文人應該在新朝獲得一官半職??墒聦嵤敲鞒醯氖畮啄昀?湯舜民幾經(jīng)漂泊卻一無所獲,后遇明成祖朱棣寵遇,但并未擔任任何官職,由此看來朱棣所賞識只不過是其詩文戲曲方面的才華,因此這也并沒有能改變他戲曲文人的地位。究其原因,與他們戲曲作家的身份有著密切的關系。像湯舜民一般受明成祖朱棣寵遇的還有賈仲明與楊景賢,《錄鬼簿續(xù)編》記載湯舜民、賈仲明、楊景賢等都是博學之士,但他們那種“好滑稽”、“精於樂章隱語”、“善戲謔”性格特征顯然符合了朱元璋所謂的“行于戲”,故此他們都屬于了“游食奔進之徒”的行列,自然與官場無緣了。
由元入明之后漢族文人的社會地位整體上得到了很大提升,但這僅僅體現(xiàn)在封建正統(tǒng)文人的身上。由元入明的戲曲作家們作為文人中特殊的一類他們的社會地位不斷沒有得到提高相反還有了明顯的下降,雖然憑借戲曲方面的才華他們中的一些也曾受到皇族的寵幸,但這并不能改變明初戲曲作家社會地位整體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