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榮
【摘要】威廉·??思{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以自己的家鄉(xiāng)為主要背景,向讀者展現(xiàn)了美國南方從19世紀初到二戰(zhàn)之后的百年歷史。他在作品中刻畫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因此,通過對這些女性形象的研究,很多批評家指出福克納是“嚴重的女性誣蔑者”或是對女性持有“既恨又愛,既欣賞又蔑視”的矛盾心理。本文無意討論??思{對待女性是否有好惡之情,旨在以新的視角,通過解讀其幾部作品中出現(xiàn)的生死現(xiàn)象,客觀地指出作為一位生長在特殊地域和歷史時期的美國南方的男性作者,他不可避免地帶有自身的局限性即帶有強烈的男權(quán)意識。但是,他又不同于其它一些南方作家。他勇敢地揭露了南方男權(quán)意識統(tǒng)治下的傳統(tǒng)觀念的種種丑惡和罪惡。作為一個一直關(guān)注女性生活狀態(tài)與命運,不斷思索著現(xiàn)實社會及人類前途的作家,他又具有的一定的進步性。
【關(guān)鍵詞】男權(quán)意識;傳統(tǒng)社會和道德觀;生與死;反抗
威廉·??思{,這位被人稱為 “南方文學領(lǐng)袖”的作家與養(yǎng)育自己的美國南方——這片土地有著不解之緣。在長達40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以密西西比州的家鄉(xiāng)為主要背景,構(gòu)建了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向讀者展現(xiàn)了美國南方從19世紀初到二戰(zhàn)之后的百年歷史。他在作品中刻畫了美國南方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給讀者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一系列描寫生動,內(nèi)涵深刻的女性形象。因此,通過對??思{筆下的女性人物的研究,很多批評家各抒己見。萊斯扎菲艾德視??思{為“嚴重的女性誣蔑者”;而有些學者則認為??思{對女性持有“既恨又愛,既欣賞又蔑視”的矛盾心理。那么,應(yīng)該怎樣客觀地認識??思{同女性的關(guān)系呢?
生與死本是兩種自然現(xiàn)象?!吧碧N含著生機,活力和光明;而“死”則是象征著生機頓失,枯竭和黑暗。在哲學領(lǐng)域里,不同時期,不同的思想家們對它們進行了不同的闡述。而在文學領(lǐng)域中,作家們往往也在作品中涉及生死問題,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在福克納的眾多作品中同樣涉及到了這些問題。比如《喧嘩與騷動》中小昆丁的出生,《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工頭荷默的死和《在我彌留之際》中女主人“我”的死。小說《喧嘩與騷動》中,小昆丁是凱蒂的私生子。她是凱蒂反抗以男權(quán)注意思想為中心的家庭束縛的產(chǎn)物。她的出生也折射出凱蒂在男權(quán)社會中尋找自我,痛苦掙扎,最終屈服的歷程。小時的凱蒂,熱情,善良,充滿關(guān)心和愛,為何最終墮落為納粹情婦?《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原本溫柔,可人的艾米麗緣何殺死了自己的愛人,并與尸共眠?《在我彌留之際》中,“我”為何要在死后,讓家人將自己埋葬在遙遠的娘家?那么,以這些作品中的生死現(xiàn)象為線索,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國南方的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tǒng)社會和道德觀念影響下的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也可以發(fā)現(xiàn)隱藏在它背后的是作者本人的濃厚的男權(quán)意識。
在美國南方,如所有男權(quán)社會一樣,男人的地位至高無上,而女人的地位則極其卑微。在這樣的社會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屬品,甚至影子。她們沒有自己的身份和位置,連說話的權(quán)利也沒有。??思{說:“《喧嘩與騷動》是關(guān)于兩個墮落的女人,凱蒂和她女兒的悲劇?!钡?在小說的四個部分中,沒有一個是從凱蒂的視角來講述康普生家族的故事,但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都以她為敘述中心。她只是存在于兄弟們的記憶和敘述之中。我們只能通過別人的描述來了解她,認識她。她喪失了話語權(quán),她所有的一切都由這個男權(quán)的世界來支配。即使是小說中其他倆位康普生家的女性——康普生夫人和小昆丁也沒有自己說話的權(quán)利。她們的一切也都由男人敘述出來。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艾米麗也是生活在鎮(zhèn)民的視野之中。我們只能通過他人的敘述拼湊起她的生活,行為和感受。而《我彌留之際》中,“我”雖然有一些獨白,但與整部小說相比,少的可憐。她們基本代表了南方女性的狀況:“沒有本體,沒有獨自的身份,沒有自己的聲音”“只是被別人所確定,所描繪,所解釋,所熱愛,所渴望,或者被別人所仇恨?!?/p>
馬克思曾指出:“社會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在基督教文化中,有對兩性關(guān)系明確的表述: 上帝用男人的一個肋骨創(chuàng)造出女人,并吩咐她服從男人。在清教思想盛行時期的美國南方,婦女更被看作是“萬惡之源”?!缎鷩W與騷動》中康普生先生就認為女人“同罪惡有一種親和力”。這是對女性的蔑視和偏見。南方清教教義要求人們壓抑自己的欲望,放棄自己要求平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建立在此基礎(chǔ)上的婦道觀與南方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取得一致,就是要女性聽從男性的絕對權(quán)威;把“女人的自然欲望和天生權(quán)利系統(tǒng)地清除掉,就是要把女人趕進‘性空白的生活中去”。南方的婦道觀又與種族主義密切相連。對白人女性貞操的崇拜,反映的是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思想。婦女是生兒育女的工具,為了保證血統(tǒng)的純正,她們的貞操自然被視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甚至比她們的生命更為重要。為了保護婦女的貞操,南方的貴族們不惜一切代價?!盀榱藡D女,南方土地上可愛的婦女,他們像這清澈透明的水一樣純潔清白,像這晶瑩的冰塊一樣冷峻。讓我們舉杯,為了保護她們的貞節(jié)河清白,我們發(fā)誓奉獻出我們的心和生命。”
在《喧嘩與騷動》中昆丁自殺的直接原因便是妹妹凱蒂的失貞與墮落。昆丁是康普生家中的長子,正像他擁有一塊從祖父,父親那里傳下來的表一樣,他繼承了南方傳統(tǒng)文化和婦道觀,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南方舊的價值觀念和體系逐漸解體。他無力改變歷史的進程,就只能拼命地抱住陳舊的觀念和保住妹妹凱蒂的貞操。因此,他把凱蒂的貞操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在昆丁的眼中,少年凱蒂是一個國王或巨人。她美麗、活潑。但當她進入青春期,喜愛打扮時,立即遭到了包括昆丁在內(nèi)的全家人的責難。因為“南方淑女”不能有自己的欲望。在凱蒂偷偷戀愛時,傳統(tǒng)意識濃厚的昆丁氣急敗壞,毀掉了妹妹的愛情。凱蒂因此走上了墮落之路,最終懷孕。凱蒂的失貞令昆丁痛苦萬分。在南方,女人失去貞操是件丟人的事,而男人可以為所欲為。因此,在凱蒂失去貞操后,昆丁不斷地說:“失去貞操的為什么不能是我,而只能是她呢?!盵昆丁甚至試圖用亂倫讓貞操永遠屬于康普生家族,讓它成為家族內(nèi)部的罪孽。他將家族和南方的榮耀建立在了凱蒂的貞操之上。因此,當凱蒂未婚先孕,結(jié)婚不久,昆丁無法接受現(xiàn)實又無能為力,只好自殺了。他是南方傳統(tǒng)文化和婦道觀的犧牲品,同時也是捍衛(wèi)者,是造成凱蒂不幸的兇手之一。
在《喧嘩與騷動》中,小昆丁的出生是凱蒂不幸生活的一個寫照。她的出生是凱蒂反抗美國南方傳統(tǒng)社會和道德觀的產(chǎn)物,也是南方濃重的男權(quán)意識和婦道觀對女性進行壓迫和摧殘的證據(jù)。少年時期的凱蒂,體貼父母,精心地照顧癡呆弟弟班吉,給予郁郁不樂的哥哥昆丁以安慰,對自私的杰生也給以很多容忍。時常沉浸在昔日輝煌和榮耀中的康普生先生整日酗酒,無所事事。康普生夫人則是南方傳統(tǒng)制造出的標準的淑女。她時時不忘大家閨秀的身份,自私、冷漠,沒有給與家庭和子女應(yīng)有的溫暖和愛心。她認為癡呆班吉的降生是老天對她的“懲罰”。當凱蒂懇求她抱一抱班吉的時候,她卻訓斥女兒說:“你不能再抱他了。這樣會影響你的脊背的。咱們這種人家的子女一向是為自己挺直的體態(tài)感到驕傲的。你想讓自己的模樣變得跟洗衣婆子一樣嗎?”同樣,康普生夫人也是舊南方傳統(tǒng)意識的犧牲品和維護者。她同女兒凱蒂沒有任何的交流和溝通,只是刻板地按照傳統(tǒng)對其進行約束。當她恰巧看到“有個小伙子在吻凱蒂,第二天一整天她穿了喪服戴了面紗在屋子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她僅僅是一面哭一面說她的小女兒死了而凱蒂當時還只有十五歲”。[對于女兒的行為,康普生夫人沒有給以耐心的引導和幫助,而是讓杰生監(jiān)視凱蒂,更加嚴格地按照傳統(tǒng)觀念去壓制她,禁止她同男孩子交往。受到心理和個性壓抑的凱蒂渴望自由和愛情,產(chǎn)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同被男權(quán)文化浸染的家庭產(chǎn)生了強烈的沖突。由于缺乏正確的價值和道德觀的引導,凱蒂“根本不認為貞操有什么價值,那一層薄薄的皮膜,在她心目中,連手指甲邊皮膚上的一絲倒刺都不如?!痹趧P蒂破壞了“淑女”形象與達爾頓戀愛時,深受傳統(tǒng)思想毒害的昆丁找到達爾頓,要他不再同凱蒂見面。這使凱蒂失去了最后一個獲得愛情的機會。于是,“一切神采從她的眼睛里消失了這雙眼睛成了石像的眼睛一片空白視而不見靜如止水?!睘榱搜谏w失貞和懷孕的事實和保護家族的榮耀,康普生一家急于將凱蒂嫁出去,哪怕對方是“流氓”赫伯特。赫伯特很有錢,他可以送一輛足以使康普生夫人感到驕傲的汽車,也可以為杰生謀得一份差事。在所有希望破滅之后,凱蒂只得屈服。但是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里,不再“純潔的”女人勢必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于是,發(fā)現(xiàn)真相的丈夫拋棄了凱蒂。而家人不但沒有給以幫助,反而將她趕出家門,甚至不讓人提起她的名字。為了見到女兒一面,凱蒂完全被剝奪了合法的母親身份,處于杰生的掌握之中:她不得不同杰生進行談判、懇求他并跟在馬車后奔跑。在南方社會里,女性根本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凱蒂無力掌握自己的命運,只能任憑自己一步一步地被一切以男性的價值標準為準則的社會毀滅掉。
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荷默是被代表著傳統(tǒng)的艾米麗所殺。艾米麗之所以采取如此極端的行為,與之生活的社會傳統(tǒng)和道德觀也是密切相關(guān)的。艾米麗出身于南方?jīng)]落貴族家庭。父親是一個傳統(tǒng)價值和道德觀的衛(wèi)道士。他十分專橫,要求女兒絕對服從。讀者很難忘記小說中的描寫: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艾米麗小姐立在背后,她父親岔開雙腳的側(cè)影在前面,背對艾米麗,手執(zhí)一根馬鞭,一扇向后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的身影。可見,艾米麗一直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中,被剝奪了自由和權(quán)利,失去了正常的社會交往。為了維護門第的高貴和尊嚴,父親趕走了所有的求婚者,又使她失去了獲得幸福的機會。當荷默出現(xiàn)時,她內(nèi)心壓抑已久的愛被喚醒。于是,不熟習世事的艾米麗不顧一切地要同他在一起。而此時,她變成了鎮(zhèn)民們飯后閑聊的話題和笑柄。婦女們都說:“格里爾生家的人絕對不會真的看上一個北方佬,一個拿工資的人?!盵一些年紀大的人說“就算悲傷也不會叫一個真正高貴的婦女忘記‘貴人舉止”。鎮(zhèn)上的女人認為,艾米麗作為貴族,南方上流社會的“紀念碑”,不能下嫁給一個北方佬和包工頭。而老一輩人則認為艾米麗不守婦道,令他們蒙羞。在他們眼中,艾米麗的個人幸福微不足道,倒是婦女的“淑女”形象的和貞節(jié)比生命更重要。因此,他們都認為這樣一個“墮落”的女人,“青年的壞榜樣”服鼠藥自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為了阻止艾米麗有失“身份”的決定,平時沒甚往來的親戚也出現(xiàn)了,企圖終止這場鬧劇。當艾米麗沖破一切傳統(tǒng)束縛,夢想著作新娘的時候,風流的荷默卻打算著拋棄這個無依無靠,長期以來一直生活在壓抑和孤獨之中,年過三十才品嘗到愛情滋味的女人。在一切希望破滅后,為了擁有荷默,絕望的艾米麗只好將他毒死,并與尸體共眠。故事結(jié)尾令人不禁寒栗,然而也令之震撼。
小說《我彌留之際》中的人物都是美國南方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女主人公艾迪在生下第二個兒子達爾時,就決定要丈夫安斯答應(yīng)她,在她死后將自己安葬在遙遠的娘家杰弗生鎮(zhèn)。因為她要報復!艾迪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她沒有高貴的出身,但是一樣飽受著男性主宰下的傳統(tǒng)和道德觀的壓迫。她是一個孤兒,在生活上缺失了家庭的關(guān)愛與溫情。記憶里,父親的“活著的理由就是為長期的死做準備”的思想對她產(chǎn)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使得她變得悲觀和冷漠,認為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沒完沒了的認罪和贖罪。她是孤獨的,不知如何同外界交流。她曾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因此又比其他農(nóng)民有思想。孤獨的艾迪于是采取了虐待學生的極端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到了婚配的年齡,艾迪渴望愛情,渴望被關(guān)心,卻為安斯的花言巧語所騙,稀里糊涂地嫁了人。不久,她就感到自己受騙了,因為安斯隱藏在一個詞的后面欺騙了她,這個詞就是‘愛?!異蹖τ诎菜箒碚f只不過是個詞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安斯整日游手好閑,關(guān)心地只是自己。他對艾迪漠不關(guān)心,只將她視為自己的附屬品,生兒育女的工具。在對安斯失望之后,艾迪要沖破孤獨的愿望更加強烈。她不惜違反社會傳統(tǒng)道德,與惠特菲爾德牧師私通,卻沒想到披著宗教外衣的牧師卻更加虛偽和懦弱,為了自己的名譽和前程拋棄了艾迪。至此,艾迪完全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和追求。她的自我一點點地被消蝕殆盡。艾迪同康普生夫人一樣,她沒有給予家庭和子女應(yīng)有的愛和溫暖,使得子女之間缺乏溝通和理解。然而,這恰恰說明了她內(nèi)心深處的辛酸。她是按照南方男性道德觀制造出來的女性,雖然也有自己的個性,但最終在傳統(tǒng)社會和婦道觀的壓抑下,漸漸地屈服了。艾迪要利用安葬的機會報復安斯,讓丈夫意識到她的存在和價值,事實證明,即使是這次最后的抗爭也是徒勞的。在艾迪死后,安斯并未表現(xiàn)出悲傷。相反,艾迪的死為他帶來了解脫。最后,他裝上了一口假牙,還找了位新太太。而艾迪卻因為“報復”的目的而遭受了一系列的懲罰——她的臉被鉆了孔、頭腳在棺材中被倒置,棺材又在了水和火里來回地翻個。
南美作家迪爾威曾說:“小說來源于生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背景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寫作的內(nèi)容,而且決定了他如何寫作。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隱藏在這些生死現(xiàn)象背后的是美國南方女性的悲慘生活和命運,也看到了普遍存在于美國南方社會中的男權(quán)意識及其影響下的傳統(tǒng)社會和婦道觀。作家的作品是個人精神狀態(tài)的投射。作為生長在南方這片土地上的??思{不可避免地深受著傳統(tǒng)男權(quán)意識的影響。在生活中,他也曾坦言:“女人只要知道三件事:講老實話,騎馬和開支票?!?/p>
不可否認,在??思{身上具有著濃厚的男權(quán)意識。生長于轉(zhuǎn)型時期的美國南方的福克納對南方傳統(tǒng)社會有著深深的眷戀,但是與一些南方作家不同的是,他并未沉浸于南方昔日的榮耀之中,怨天尤人。相反,他不斷地自省,積極探尋南方?jīng)]落的根源,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勇敢地揭露男權(quán)意識統(tǒng)治下的傳統(tǒng)觀念的丑惡和罪惡。正如他自己所說:“……這就是養(yǎng)育我的土地,我熱愛著它。它有缺點,我要更正它?!痹诟ゼ醽喆髮W演講時,他又講到:“我認為女性是很了不起的……她們要比男性強?!边@正是他掙脫傳統(tǒng)意識束縛,正確認識南方和自我,超越自我, 加入到南方女性解放運動中的最佳證明。因此,不能簡單地評論??思{是具有“厭女”傾向或是對待女性“又恨又愛”,而是要客觀地看到:??思{作為一個身處在南方特殊地域和歷史變革時期的男性作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即帶有濃厚的男權(quán)意識;同時作為一個一直關(guān)注女性生活狀態(tài)與命運,不斷思索著現(xiàn)實社會及人類前途的作家,他又具有的一定的進步性。
【參考文獻】
[1]Fiedler, Leslie A. Love and Death in the American Novel. New York :Stein and Day, 1960.
[2][16]陶潔.《喧嘩與騷動》新探 [J]. 外國文學評論,1992:(4).
[3]Stein, Jean. “William Faulkner”, Writers at work: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ed. Malcolm Cowley. New York: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