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杰
(姜堰市第二中學江蘇姜堰225500)
“問題鏈·導學”模式在中學化學課堂中的應用
唐杰
(姜堰市第二中學江蘇姜堰225500)
本文闡述“問題鏈·導學”教學模式的建構、實施過程及效果。
問題鏈·導學;教學模式;評價;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興趣不濃,參與度不高,老師生怕學生不理解,往往采取多講多練的方式,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累,教學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在新形勢下,如何減負、增效、提質?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要發(fā)生根本變化。目前,我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建構并實施的“問題鏈·導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該模式的基本結構是:問題的發(fā)現→問題的解決→問題的感悟。學生通過課前的自主預習或上課前老師的課堂復習鞏固,師生、生生在共同討論、學習中發(fā)現學習中的問題;在“本真”的課堂氛圍中通過老師的引領,學生同伴的互助,老師適時的點撥,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形成課堂中有效的思維碰撞,達到學習問題的初步解決;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我始終以問題為鏈節(jié),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教學中不斷生成新的學習問題,進而通過學生的質疑、實踐、再質疑、歸納,老師的講解、綜合、演繹、提升,師生共同感悟學習中的問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發(fā)展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皢栴}鏈·導學”教學模式的建構有助于實施課堂教學的“本真”,進而實現從問題到問題,從問題走向超越。
我認真研究了我校課堂教學的現狀和化學學科教學的特點,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課程標準,初步擬定了以化學課堂教學為例的“問題鏈·導學”課堂的評價標準。
“問題鏈·導學”教學評價標準有以下幾個特點:1、教學目標重視學情、強調三維目標的合理分解。2、教學內容注重聯系學生思想、生活、實踐,強調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要夯實基礎、主攻中檔。3、教學過程要突出以問題為課堂主線,教師要創(chuàng)設開放性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語言規(guī)范生動,舉止親切自然,有感染力,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學生應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發(fā)揮學習的主體作用,課堂中及時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相互交流中解決問題。4、教學效果要體現師生的共同發(fā)展。老師要及時關注反饋情況,調控課堂有效;學生要通過質疑互動、自主檢測等完成教學達標,并在歸納、感悟中生成問題意識,培養(yǎng)好學、會學的能力,切實提高課堂學習的實效。5、“問題鏈·導學”課堂的價值取向是老師教有所悟,學生學有所獲,師生共同體驗成功的愉悅,并在學習中得到發(fā)展與提升。
現以高中化學必修1的“硫和氮的氧化物(第1課時)”為例,簡要分析“問題鏈·導學”的教學設計。
⑴課標解讀。這部分學習內容在課標中有3點要求:1.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學性質,能用方程式說明酸雨形成的原理。2.掌握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以及和其它有漂白作用的物質的區(qū)別。3.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樹立一分為二辯證看待問題的認識觀。
⑵問題的發(fā)現。以[世界周刊](2005年6月5日)的報道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fā)學習熱情。
6500萬年前的隕石撞入地表的深度遠遠超出了先前的估計,分析顯示,隕石坑的沉積物中含有豐富的硫,而該物質在與氧氣發(fā)生反應后會形成大量的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酸性氣體。這些酸性氣體的出現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具有強烈腐蝕性的酸雨現象,進而造成海水酸性的增加,使得大量水生生物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生物幾乎都在隕石撞擊后的數小時或數天之內迅速地死亡了。
[師]提出問題1:從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SO2具有什么樣的性質?
讓學生獨立思考,作出回答。
[生]從以上文字可知,SO2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溶于水顯酸性,易導致嚴重的酸雨現象等。
[師]提出問題2:SO2是否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組長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同學補充并完善,老師再進行一定的點評。
接著進行探究實驗1:SO2溶解性實驗(實驗用品:收集滿SO2氣體的試管、水槽、試管)
[生]將收集滿SO2氣體的試管插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輕輕搖動試管,試管中水面不斷上升。
[師]針對SO2是刺激性的有毒氣體,提出問題3:如何設計實驗有效地防止SO2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再次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各小組提出一定的實驗方案,老師通過點評指出各方案實施的可行性和科學性,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2。
[生]探究實驗2:培養(yǎng)皿中SO2的微型綜合實驗(實驗用品:培養(yǎng)皿、藥匙、膠頭滴管、白紙。實驗藥品:亞硫酸鈉固體、硫酸、品紅溶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滴入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
⑶問題的解決
探究實驗3:SO2溶于水發(fā)生化學反應,請設計實驗加以驗證其產物。
實驗用品:膠頭滴管、pH試紙
[生]SO2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亞硫酸,有一定的酸性(pH<7)。
組織討論:驗證溶液顯酸性的方案還有哪些?
[生]取少量SO2的水溶液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紅色?;蛳蚱渲屑尤虢饘冁V條,鎂條上有氣泡等。
[師]SO2與水的反應是可逆反應;溶液一份為三,用于下述實驗探究。
[師]提出問題4:SO2通入品紅溶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滴入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現象是什么?發(fā)生變化的本質原因相同嗎?
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實驗,記錄實驗現象,討論分析實驗原理,各小組代表展示自主學習成果。
[師生合作]問題4的解答:SO2的水溶液中加入品紅溶液,品紅溶液褪色,這是因為SO2具有漂白性(特征反應)。SO2的水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也發(fā)生褪色,這是由于SO2具有還原性。SO2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后,紅色消失,這是利用SO2是酸性氧化物的性質。三者現象變化的本質原因是不相同的。
[師或生]提出問題5:SO2的漂白與氯水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
探究實驗4:SO2的漂白是一種暫時性的漂白。
實驗用品:酒精燈、火柴、試管夾;實驗藥品:品紅溶液、溶液A
[師]SO2使品紅溶液褪色,是由于SO2與品紅化合生成一種無色不穩(wěn)定的物質,故SO2的漂白在一定條件(加熱或久置)后會恢復原來的顏色。氯水的漂白是由于氯水中的HCIO具有強氧化性,能氧化有機色素生成無色穩(wěn)定的物質,故HCIO的漂白是持久性的漂白。
⑷問題的感悟(請同學們課堂上及時設計并填寫下列表格)
通過以上的“問題鏈·導學”課堂活動,使問題成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問題在不斷的發(fā)現、解決、感悟中得到推進和再認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品質不斷提升和發(fā)展。
著名化學家傅鷹說,實驗是化學的最高法庭。本節(jié)課通過廣泛的實驗探究,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動手實驗的能力。一堂生生、師生互動課,從問題的發(fā)現到問題的解決,再到問題的感悟,不僅較好地完成預設的教學要求,而且通過感悟從問題走向超越,實現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優(yōu)化。
“問題鏈·導學”的課堂教學效果究竟如何,這是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實踐中,不少學生感覺到自主學習有了時間和空間,課堂學習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主體參與而充滿生機,學習的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同組的一些老師反映,問題鏈的設計有難度,特別是問題的感悟難達到預期效果;有老師課堂實踐后認為,設計“問題到問題”的教學,不如傳統的講授法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還有的老師擔心課堂上給學生比較多的時間進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學進度完成不了,本來想講給學生聽的內容沒有時間講;甚至有老師認為,五嚴下,化學學科教學時間與以往相比大大縮短,實施“問題鏈·導學”難持久。
針對上述觀念,我認為有幾點值得反思。
⑴誰是課堂的主人?新課程倡導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不能“滿堂灌”,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實施因材施教;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位學生都要有學習的收獲。教師要主動調控課堂,讓課堂成為師生發(fā)展的平臺,讓課堂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
⑵課堂中老師應該講什么?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的老師不只是傳統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而是肩負著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課堂教學中的老師的作用不可缺少,老師起著組織、引領、協調、提升等功能。老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課堂中的老師應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為學生的學習所需有序地組織教學,課堂中的教學預設因課堂教學的生成而精彩。
⑶“問題鏈·導學”中問題從何而來?一切教學都來源于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應產生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或來源于對學生對問題的不解,或對作業(yè)的困惑,或來源于同學之間的交流,或學生對現有結論的質疑等。問題的發(fā)現必須是真實的,是學生迫切需要得到解決的。
⑷怎樣實現從問題走向超越?課堂學習中的問題如何解決?首先,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老師要設計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問題臺階,逐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其次,在老師的組織和引領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同伴互助、師生對話、老師點評等形式實現問題的基本解決;最后,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主要體現在學習能力的提升,這就要求對問題產生的過程進行反思,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對問題解決的一般規(guī)律進行揭示,對生成新的問題進行超越,培養(yǎng)質疑精神和主動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問題的發(fā)現、問題的解決、問題的感悟三者是問題鏈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相輔相成,逐層推進,步步提升。
⑸“問題鏈·導學”模式教學效果如何?“問題鏈·導學”模式是新形勢下深化教學改革的一種教學模式嘗試,它跟其他有效的教學模式一樣,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什么是有效的模式?從推行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只要能為學生成長奠基的教學過程,都是有效和值得嘗試的;從提高課堂效果來看,只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模式都是可以借鑒和推廣的。實踐證明,“問題鏈·導學”模式正是一種有效的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
[1]周彬.叩問課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磊,胡久華.高中新課程必修課教與學(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王磊.化學教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得出結論,鞏固提高
在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探究的問題,將知識、結論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條例化。既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更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討論并相互補充的過程中,完成了下列鐵三角的關系:
在把握好上述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教師提供草酸和維生素C,兩者都具有較強的還原性,讓學生把兩塊方巾洗干凈。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悅。靈活、有趣、多樣化的訓練方式,讓學生形成了系統的知識,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采用探究教學模式,學生思維活躍,討論熱烈,對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獲得了自信。受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的限制,有些概念、事實等方面的識記性的知識并不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去刻意探究,所以探究學習要與其它學習方式有機結合使用,使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化學基礎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相信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教學模式”將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1008-0546(2010)12-0008-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