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紅英
(河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天津 300250)
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段供水工程渠道南起古運河暗渠進口,北至北拒馬河中支南岸與北京段總干渠銜接,渠線總長度227.391km,渠道長201.047km,沿線所經區(qū)域為山前傾斜平原和低山丘陵。
總干渠在易縣境內為自南向北,渠線全長41.2km,其中挖方石渠段長度7348m。本渠段設計輸水流量60~100m3/s,加大流量70~120m3/s。地震基本烈度為7°區(qū)。
易縣地處低山丘陵區(qū),沿線地質條件復雜,構造發(fā)育,石渠段主要地層為寒武系的頁巖、泥質灰?guī)r;奧陶系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頁巖,其上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黃土狀壤土、壤土和砂壤土。受微地形影響,巖面及風化線起伏差大,巖石風化嚴重。渠道工程自2006年正式開工建設,2008年5月基本具備臨時通水條件。本工程在深挖方石質渠段開挖過程中多處發(fā)生了滑坡。
本段渠道為石渠段,長度459m。設計底寬11.0m,過水斷面深5.9m,為挖方段,最大挖深18.8m,每6m高差設一級馬道。一級馬道以下邊坡為1∶1.0,一級馬道以上邊坡為1∶1.5。過水斷面設計采用15cm厚現(xiàn)澆混凝土護坡,一級馬道以上主要采用噴射5cm厚混凝土護坡。
2007年3月4日發(fā)現(xiàn)累計樁號一級馬道以上左側坡面出現(xiàn)多條裂縫。3月7日,渠道左側開口線外側6m處出現(xiàn)一條長40m,寬20~30cm的裂縫,一級馬道以上邊坡多處產生滑動和錯動,邊坡巖石松散、破碎,并影響至一級馬道及下部坡體。滑坡體厚度為3~4m,至一級馬道明顯變薄,厚度1m。滑坡方量約1萬m3,屬于中等規(guī)?;?。
渠道設計底寬.坡均為1∶1.5。過水斷面設計采用15cm厚現(xiàn)澆混凝土護坡,對一、二級馬道之間坡面采用噴射5cm厚混凝土護坡,二級馬道以上為預制混凝土六角形框格護坡型式。
2006年10月,本段渠道開挖,2007年6月29日,發(fā)現(xiàn)一級馬道以上邊坡出現(xiàn)滑坡,塌滑體后緣距渠道開口線最大距離約8~10m,坡體多處產生滑動和錯動,滑坡體最大厚度為5~7m,滑坡方量為0.5萬~0.6萬m3。
2008年7月,該段渠道二級坡面已噴5cm厚混凝土,三級坡面未采取護坡措施。左側截流溝大部已開挖,但未連通、有積水。本段渠道發(fā)生了第二次滑坡,具體位置在東張家莊溝排水渡槽上游左側,距第一次滑坡僅50~100m。
2008年7月15~16日,當地普降大雨,降雨量大于100mm。渠道開口線外側8~14m處初始出現(xiàn)約10m長的裂縫;裂縫逐漸延長至60m,至7月16日上午裂縫進一步加大,一級馬道以上渠坡產生塌滑,影響寬度80m。滑坡最大厚度8~10m,滑坡方量1.5萬~2.0萬m3。
瀑河渠道倒虹吸進口石渠段長224m,最大挖深33.0m,渠道底寬11.0m,過水斷面邊坡坡比1∶1,一級馬道以上邊坡比1∶0.75~1∶1.5。原設計渠道過水斷面采用15cm厚現(xiàn)澆混凝土襯砌,一級馬道以上素噴5cm混凝土護坡。
2006年9月,該渠道開挖,2007年4月開挖至一級馬道。渠道開挖以來,在右側一級馬道以上發(fā)現(xiàn)4條裂縫,最大縫長近50m,最大縫寬約6cm,不穩(wěn)定體影響渠坡長度約100m。
據統(tǒng)計易縣段發(fā)生的小型滑塌幾十處,集中于石渠段,多為楔形體狀,或倒三角體狀,一般規(guī)模較小,為幾個至十幾個方量。典型的有:S49標左側坡3處,位于一級馬道下;右側4處,包括一級馬道以下的1處,一級馬道和二級馬道之間3處。S47標石渠段一級馬道以下3處。另外,荊軻山附近一級馬道及以上坡體發(fā)生小規(guī)模塌坡,影響寬度30m。
本段發(fā)生的滑坡時間大多在汛期雨后,強降雨過后雨水下滲,造成土巖體軟化,層面及構造面之間摩擦系數減小,從而造成坡體的塌滑,因此降雨是導致滑坡的誘因。
渠道開挖后,左、右岸坡巖層傾向是相反的,右側則是傾向坡內,穩(wěn)定性相對較好,而左側坡巖層傾向渠道內側,滑坡體主要控制面為層面構造面,導致大多數滑坡集中在渠道左側。尤其是規(guī)模較大的滑坡,如東張家莊附近左岸發(fā)生的滑坡,巖層層面走向與渠道走向近似,巖層傾向渠道內側,傾角為12°~15°,且小于渠坡角度。
發(fā)生較大規(guī)?;碌那螏r層呈薄層狀,風化重,巖石為強度偏低的泥灰?guī)r、頁巖,對于巖石強度較高的中厚層、塊狀的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則較少滑坡。
沖溝附近,如魏家墳和東張家莊第一滑坡渠道開口位于左側沖溝;高地下水段,發(fā)生大滑坡的基巖地下水比較豐富,水位高于渠底;渠道漸變段部位,如東張家莊第一次較大滑坡所在段渠道為漸變段及彎道近岸。
開挖邊坡設計坡比為1∶0.75~1∶1.5,坡比陡,下滑力大,坡體穩(wěn)定性差;坡面緩穩(wěn)定性趨好。
在不考慮凝聚力情況下,沿某一滑動面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K=tgφ/tgα。當處于臨界狀態(tài)即K=1情況下,設計邊坡角度α等于滑帶巖土的內摩擦角φ。實際工作中單靠放緩邊坡以求得坡體的穩(wěn)定是不經濟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需要加強巖質渠坡錨噴支護措施。
受小的結構、構造和節(jié)理裂隙面控制及不合理堆載包括棄土、棄渣及水荷載等,都可能導致邊坡滑塌。
(1)一級馬道以下為輸水過水斷面,為避免對輸水規(guī)模和水力要素的影響,一級馬道以下坡體主要采用漿砌石擋墻、漿砌石及混凝土回補的方式恢復原設計結構斷面。
(2)一級馬道以上主要挖除滑坡體,調整并放緩原設計邊坡。
(3)對渠坡巖面增加錨桿、掛網、排水孔措施并噴混凝土防護。
(4)建立完善的地表排水系統(tǒng)。
(1)削坡減載,以滑動面作為控制深度。
(2)為防止坡頂地表水滲入巖體,坡頂和左截流溝增鋪復合土工膜等加強防滲。
(3)滑坡以下的巖體加強錨固措施,布置錨桿,長度4m,錨桿直徑25mm,間距2m,梅花布置,并噴5cm厚混凝土。巖石坡面布設排水孔,孔徑50mm,孔深1.5m,間距3m。
(4)過水斷面采用漿砌石回補至原設計基巖面,并加設錨桿錨固,外襯15cm厚C20W6F150混凝土。
(1)清除滑裂面以上已松動的巖塊和碎屑,滑坡體上緣以垂直裂隙底部為起點削坡,兩側設漸變段與原有開挖斷面順勢銜接。
(2)一級馬道和二級馬道之間的坡比1∶0.75調整為1∶1.5,該部位清除松動巖屑后,局部采用漿砌石填補并設錨桿,并噴5cm厚C20F150混凝土護坡。
(3)二級馬道以上坡面采用打錨桿、強風化坡面增設鋼筋網,噴8cm混凝土護坡型式。部分土質坡面采用30cm厚漿砌石回補后噴混凝土。錨桿直徑準25mm,單根長4m;錨桿間距3×3m,梅花型布置,鋼筋網為準8@20cm×20cm。
(4)巖質坡面布設排水孔,孔徑5cm,孔深1.5m,間距2m;砌石護坡部位埋設內徑5cm塑料排水管,排水管伸入土體0.5m,進水管端部用土工布包裹。
(5)左側截流溝外移,并采用混凝土護砌加強防滲。對支溝進行棄土回填,沖溝溝口位置,在截流溝溝底增設底寬1m粘性土截滲墻,墻基伸入弱風化巖體內不少于0.4m。
由于渠道左側邊坡開挖后存在巖石風化、破碎嚴重的問題,因此對渠道右側一級馬道以上放緩邊坡,對渠道過水斷面及其上兩側邊坡增加錨桿、掛網等支護措施。
對塌滑部位清除滑塌松動的巖塊,采用漿砌石回補至原設計坡面,根據情況在塌滑面上增設局部錨桿。
由于滑坡原因、機理的復雜性,提前預測、預報并防治滑坡是非常重要,同時也是非常困難的。針對易縣境內石渠段在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滑坡原因、機理進行了初步分析探討,力求對提前預測、預報有所幫助,同時提出針對性治理措施,可供渠道設計參考。
[1]GB50330—200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S].
[2]閆莫明,徐禎祥,蘇自約.巖土錨固技術手冊[K].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SL386—2007,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guī)范[S].
[4]三峽庫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三峽庫區(qū)三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技術要求[R].2004.
[5]常士驃.工程地質手冊[K].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