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展示。浙江省溫州市實驗小學努力創(chuàng)設(shè)最適合學生的教育,關(guān)注每一個孩子,致力于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希望孩子有一個好成績,但不是以破壞性的方式給予?!币晃患议L如是說。
因不滿孫子所在學校的教育方式,這位家長曾讓孩子退學并自行施教。但半年后,他感覺缺失了同學間的交往,會讓孩子變得孤僻,孩子還是應(yīng)該送到學校里接受教育。
剛把孫子送到溫州市實驗小學的時候,老人心神忐忑,多次跑去學校聽課。但一段時間下來,老人心中偌大的問號變成了由衷的嘆號。
“是實小改變了我的孫子,我想要的小孩子就是這樣的。”每一次放學,看著孫子蹦蹦跳跳、活潑開朗的樣子,老人都會和送孩子離校的校長白莉莉攀談幾句。
現(xiàn)在,溫州許多家長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實小。
是什么原因讓家長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了對實小的看法,并認同了實小的教育方式?
白莉莉說:“一個孩子只有一個未來。我們關(guān)注每一個孩子,致力于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p>
改革,從傾聽開始
實小創(chuàng)辦之初,教師構(gòu)成非常復雜,有高中教師、初中教師、幼兒園教師,甚至還有工廠工人,他們對于教育的理解五花八門。
但三年后,這支“雜牌教師團”就在理念、思路和工作方法上脫胎換骨了。
對此,白莉莉認為,改變來自傾聽。學生和教師的心聲是非常寶貴的,實小許多教育改革都是從傾聽開始的。
第一年招生,實小各年級總共只招到12個班,400多個學生。
對于那些轉(zhuǎn)學來的學生,她倍加珍惜,也很好奇:實小當時的師資、場地、設(shè)施等存在一大堆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孩子為什么會轉(zhuǎn)學來實小?
于是,白莉莉找到轉(zhuǎn)學來的每個孩子談話。童言無忌,白莉莉在談話中發(fā)現(xiàn):除個別孩子是因父母工作調(diào)動而轉(zhuǎn)學外,大部分是因為對原來的學校不滿。
一個孩子說:“我每天回家,家庭作業(yè)很多,這個老師不好?!?/p>
還有個孩子說:“聽說我們以前的老師是新秀,但從來不跟我們笑,只有有老師聽課的時候,她才會笑?!?/p>
孩子們的這些話讓白莉莉思索了很多:原來,孩子們在學校里這么不快樂。
所以,辦學第一年,白莉莉看到跑來跑去的孩子們,總?cè)滩蛔?“今天你快樂嗎?作業(yè)負擔重嗎?是怎么完成的?”
有一件事情讓老師們至今印象深刻。
2002年為慶祝教師節(jié),孩子們紛紛自制祝??ㄆ徒o老師。為此,學校在一樓大廳里舉辦了一個卡片展覽。
白莉莉注意到:一個孩子跑進展廳后,先圍著卡片轉(zhuǎn)了一圈,好像在找什么,然后撅著嘴,低頭走出了展廳。
白莉莉追上去問:“小朋友,你為什么不開心啊?”
他說:“老師,我也制作卡片了,為什么沒有我的?”說完,悻悻地走了。
白莉莉回到展廳,數(shù)了數(shù),只有50多張卡片,而全校有400多名學生,其他孩子的卡片哪兒去了?
她找到大隊輔導員了解情況,才知道各班班主任只是挑出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幾張卡片送去展覽。
“都拿出來,不管做得是好是壞,每一張卡片都表達了孩子對老師的美好祝福,你們怎么能這樣對待孩子們的愛心?”白莉莉顯然有些生氣。
很快,所有卡片都展示了出來,孩子們歡天喜地地擁進展廳,先找到自己的賀卡觀賞一番,然后美滋滋地去欣賞別人的卡片。
現(xiàn)在,實小每次辦活動,學生都會全員參加。如果哪個班有一個孩子沒能參加,馬上就會被當做重大教學事故追查到底。
白莉莉說:“老師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才會了解孩子,教育教學方式才會被孩子喜歡?!彼貏e注意在傾聽中抓住有利契機,提升教師們的教育、教學理念。
有一次,白莉莉聽一年級的一堂語文課,老師教孩子們組詞“××的秋天”。
“金色的秋天”“豐收的秋天”……孩子們開動腦筋,描繪著自己印象中的秋天。
忽然有個學生站起來說“安全的秋天”。
老師好奇地問:“你為什么說是‘安全的秋天’呢?”
他回答:“因為秋天到了,接下去就是冬天,很多動物都要去冬眠了,小朋友們?nèi)ド嚼锿婢桶踩?。?/p>
“嗯,有道理?!边@位老師肯定了他的解釋。那個孩子開心地坐下來,笑容一直保持到下課。
白莉莉心里一陣喜悅,她將這堂課默默地記了下來。
過了一段時間,白莉莉聽另一位老師的課,恰巧也講到秋天。老師問大家:秋天有什么瓜果成熟?
“西瓜秋天成熟?!庇袀€小朋友說。
老師搖了搖頭:”西瓜可不是秋天成熟的,西瓜是夏天成熟的?!?/p>
那個孩子傻傻地、愣愣地坐下來,一個勁兒盯著老師看,而老師覺得自己說得沒錯,繼續(xù)有滋有味地講課。
下課后,白莉莉找這位老師談話:
“教學是點燃智慧,而不只是灌輸知識。”
“你應(yīng)該向認可‘安全的秋天’的那位老師學習,問孩子為什么。那孩子很可能會給你一個合理的回答,比如‘因為我秋天能吃到西瓜’。然后,你可以跟他講高科技發(fā)展后,大棚里西瓜也可以反季節(jié)成熟。這就點燃了他智慧的火花。
“但是,你說西瓜是夏天成熟的,他很疑惑,又不敢跟你辯論。長期下去,孩子的好奇心就沒有了?!?/p>
聽了白莉莉的批評,這位老師心服口服。
整理課,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做校長多年,白莉莉一直關(guān)注一個現(xiàn)象:不少孩子升入初中后,常常不適應(yīng),成績直線下降。追根溯源,她認為是小學階段老師包辦得太多,孩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沒有培養(yǎng)起來。
從中,她產(chǎn)生了一個樸實的想法:設(shè)立一種課型,讓孩子們每天能像整理家務(wù)一樣,整理自己的學業(yè)。一天的學習即將結(jié)束時,反思一下當天哪些知識掌握了?上課走神的時候哪個知識點溜過去了?哪個問題還沒弄明白?然后帶著問題去請教同學或老師。六年下來,一定很不一樣。
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新課型,沒有現(xiàn)成的路可走。實小硬是于莽莽荒原上開辟出一條學生自主學習的新路。
平白多出一節(jié)課來,課堂時間哪里來?2002年開學前夕,白莉莉跟老師們商量將課程表上每堂課的時間由40分鐘“瘦身”為35分鐘,擠出時間勻給“整理課”。
“整理課”雖然登上了實小的課程表,但真正操作起來并不簡單,整理課走了很多彎路。
最初,一到整理課,各科老師就到課上布置作業(yè),或把沒完成的教學任務(wù)拿到這里來“掃尾巴”,整理課上成了“作業(yè)課”“補充課”,甚至出現(xiàn)了三科老師搶時間的“鬧劇”。
白莉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把老師們召集起來,問:“這節(jié)課不是你的,是學生的。如果沒有這節(jié)課,你的尾巴怎么掃?”
白莉莉常到班上聽整理課,發(fā)現(xiàn)哪個班有問題,就找當班老師談。慢慢地,老師們的思想轉(zhuǎn)變了。
觀念變了,看問題的角度也發(fā)生了改變。
既然這門課是孩子的,怎么上?孩子要有絕對發(fā)言權(quán)。語文教師周小平開始跟孩子們一起商量如何上整理課。
有一次,周小平遇到了一個難題:如果整理中遇到問題,該怎么辦?如果一遇到問題就去求助,一方面擾亂了整理課的氣氛,影響了別的同學整理,另一方面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跟孩子們研討了幾次后,“信息傳遞欄”的雛形在周小平腦海里逐漸清晰起來:
在黑板右下角打36個格子,每個格子代表一個學生,誰遇到問題就寫到自己對應(yīng)的格子里,“Y”代表語文,“E”代表英語,“S”代表數(shù)學,“Q”代表其他。已整理好的同學,可據(jù)此幫助伙伴。問題得到解決的在格子里貼“笑臉”,沒得到解決的貼個“苦臉”;當學生貼上“苦臉”時,就是老師出手的時候了。
后來,楊顯攀小組對“信息傳遞欄”進行了改進?!癥ESQ”只說明是個問題,不能說明到底是什么問題。他們建議把問題寫在小紙片上,貼到格子里去,整理好的同學上去看看,明確了問題后再幫助。把小紙貼收集起來,對提問題者就是很好的“問題集”、復習資料;老師則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并弄清哪些問題是普遍存在的,提醒自己教學時注意這些問題。
整理課就像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不僅帶給孩子終身受用的財富,也帶給老師反思的空間。
36個孩子36種作業(yè)
當一些老師還在為怎樣把作業(yè)布置得適合每個孩子而苦惱時,實小英語老師陳錄葉用“一種作業(yè)”就破解了這個難題。
陳老師說:“2004年來到實小時,整理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我想:整理課已經(jīng)上得這么到位了,何不讓整理課的成果落實到平時的作業(yè)中去?”醞釀兩年后,陳錄葉開始實踐自己的想法。
2009年6月,她在校園網(wǎng)“每日必閱”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設(shè)計適合每一個孩子的作業(yè)》的千字文。白莉莉發(fā)現(xiàn)后,非常激動,立即轉(zhuǎn)載力薦。在很短時間內(nèi),該文引發(fā)近千次點擊量、30多人跟帖,實小200多名教師將目光一致投向了陳錄葉和她的“一種作業(yè)”。
如果只是看看陳錄葉在黑板上布置的作業(yè),每天不過就是“聽、說、讀、寫”,簡單得不能再簡單。而當記者隨機翻開孩子們同一天的作業(yè)本,卻發(fā)現(xiàn)大有文章:
第一份,只有一句話:聽英語小故事(父與子)。
第二份,聽、說、讀、寫四部分都有內(nèi)容,另外在作業(yè)的最后寫了一篇百字左右的英語心情作文。
第三份,沒有任何內(nèi)容。
……
對此,陳錄葉說:“理想中的作業(yè),是針對每個孩子的學情的,是孩子自己主動要做的?!?/p>
要讓孩子們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yè),并非易事。
陳錄葉首先將想法說給孩子們聽,在觀點上達成一致:既然要做作業(yè),就做對自己有效的作業(yè)。
有了做作業(yè)的欲望,接下來就是授予孩子們一套“自主選擇作業(yè)”的方法:英語不外乎聽說讀寫,而這些都是從單詞、句型入手的。如句型作業(yè),有三個層次:一、可以整理出重點句型,抄寫;二、默會重點句型;三、用句型造句子或?qū)懸欢卧挕?/p>
在布置作業(yè)前,陳錄葉會告訴大家,為什么要布置這些作業(yè);學生也會在作業(yè)中向老師說明選擇這種作業(yè)的原因。
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而過程中的跟蹤評價尤為重要。
剛開始,陳錄葉課前須占用幾分鐘時間,讓大家欣賞優(yōu)秀的個人“調(diào)整”作業(yè),與此同時,學會分析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有效的作業(yè)“調(diào)整”。既肯定了做得好的孩子,也為沒“進門”的孩子起到示范作用。
由于對孩子們的學情了如指掌,對于“進門”比較晚,或者想偷懶的孩子,陳錄葉會不時地幫扶和提醒。
漸漸地,每一次作業(yè)都成了孩子自我反思、自我成長的生長點,成了孩子學習的一種自覺需要。
從分層到不分層,不斷放開,到了高年段,陳錄葉甚至不再布置作業(yè),因為孩子們已清楚為什么做作業(yè)、做哪些作業(yè),會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去更改作業(yè)了。
“36個孩子36種作業(yè)”的理想狀態(tài),慢慢呈現(xiàn)出來。孩子們做出來的東西常常超乎陳錄葉的想象。
人人親歷科學過程
科學素養(yǎng)是無法像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的。只有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實驗,在過程中才能感受、體驗并內(nèi)化這種素養(yǎng)。
2006年,科學老師陳耀經(jīng)歷了一次思想的飛躍。
那一天,實小又有幾個學生在全省科學比賽中獲獎,陳耀很得意,便激動地跑去給白莉莉報喜。
白莉莉卻給他潑了冷水,她說:“得獎當然是好事,我很高興,但學校這么大,有這么多學生,個別孩子得獎沒什么奇怪的,這并不是我最看重的。動手實踐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我想看到的是,所有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作為一名科學老師,你應(yīng)該考慮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科學實驗中來?!?/p>
校長的“不欣賞”,讓陳耀非常沮喪。
過了一段時間,陳耀突然跑到白莉莉面前,興沖沖地說:“我想到了,我想到了。白老師,是不是可以搞‘家庭實驗室’?”
他一說,白莉莉立刻就明白了:她在當班主任時,曾倡導全班48個孩子,人人建立“家庭小書庫”。有的孩子沒有書架,就用鞋架代替,孩子們給書分類、編號、貼標簽,閱讀興趣大增。
她當即拍板:“這就是我們要做的,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實驗角落。”
愛迪生的母親為了11歲的兒子,在自家地窖建造的“實驗室”,也許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家庭實驗室”,但溫州市實驗小學的科學老師們,卻為孩子們建起了世界上數(shù)量最多的“家庭實驗室”。現(xiàn)在,實小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將近2 000名小學生,擁有了1 700多個固定的“家庭實驗室”。
“家庭實驗室”的建立過程非常簡單:在家里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落,擺上喜歡研究的東西,做自己喜歡的研究,這就建成了最簡單的“家庭實驗室”。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在這些實驗室里,孩子們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有板有眼、真刀真槍地做實驗:從提取植物汁液制作洗發(fā)水、為玫瑰花保鮮,到制作廊橋主體結(jié)構(gòu)、探索風水球在水面上緩緩滾動的秘密,再到制作太陽能燒烤爐……從易到難,孩子們在小小的家庭實驗室里實打?qū)嵉靥剿鞲鞣N奧秘,如魚得水,如癡如醉。
單憑興趣還不夠,實小還建立了一整套機制,及時互動交流,跟進評價激勵:整理成果冊、開辟成果墻、舉行家庭實驗成果大獎賽、星級家庭實驗室評比、少年諾貝爾獎評比等,并將家庭實驗成績記入期末科學成績中。(摘自《人民教育》2009年第21期)■(插圖:澤忠)
□本欄責任編輯 周瑜芽
E-mail: 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