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江西教育》,是在2005年。那一年,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開展得如火如荼。我自費訂閱了一份《江西教育》(B版),期望能更好地領(lǐng)悟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學到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
品讀著《江西教育》的一篇篇文章,我很欣慰,這本雜志沒有讓我失望。這些文章讓我頓生柳暗花明的欣喜,曾經(jīng)模糊的觀點,現(xiàn)在如撥云見日,豁然開朗??吹揭恍├蠋煹暮梦恼拢叶紩毤毜卮?,然后借鑒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
把文稿變成鉛字,讓名字榮登刊物,是很多老師的夢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不再滿足于只做《江西教育》的忠實讀者,對教育飽含熱情的我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沖動,開始一次又一次筆耕,并投向《江西教育》,卻屢“戰(zhàn)”屢“敗”。正當我逐漸對投稿喪失信心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它再次喚起了我投稿的欲望。這篇文章寫道,在以盛產(chǎn)葡萄聞名的法國南部,大多數(shù)果農(nóng)都將摘下的葡萄堆放在路邊叫賣,而有一位老婦人卻讓顧客自己去葡萄園采摘。同樣的葡萄同樣的價格,老婦人的生意卻格外紅火,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她給了顧客一個自由采摘的機會。采摘中有快樂,采摘令人樂此不疲,喚起了人們的主動意識。
將這種采摘的方式放到教學中,不就是要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快樂地學習嗎?我在教“百分數(shù)的意義和寫法”時,利用自主探索、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明白了百分數(shù)。為了引導學生走進“葡萄園”,我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格子紙,用涂色的方式設(shè)計自己喜歡的圖案,并用百分數(shù)表示出來。從課堂的氣氛看,這顯然是一堂讓學生享有充分自由和無窮樂趣的課。整節(jié)課中,學生都自由地發(fā)揮想象,參與探索,每個人都有了新的收獲,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得到了提高。爾后,我根據(jù)這節(jié)課的教學感受,寫成了一篇文章《到“葡萄園”中去采摘》。經(jīng)過反復修改后,我又一次滿懷期望地將稿子投向了《江西教育》(B版)。
我焦急地等待著回音,終于收到了編輯部擬用的通知。我很興奮,爾后,便等來了稿件過審的通知:“閆老師,您的文章《到“葡萄園”中去采摘》發(fā)表在《江西教育》(B版)2009年第……”
放下電話,我激動不已。因為這次投稿的成功,帶給我前進的動力。在今后的歲月里,我會繼續(xù)把《江西教育》(B版)視為自己的良師益友,在她的親切關(guān)懷和指導下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作者單位:安徽省靈璧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