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回夢里拜羲之”——取法經(jīng)典
如果中國書法的發(fā)展史可以從文字的產(chǎn)生算起,那幾千年的書法發(fā)展長河給今天的書法學習者留下了難以數(shù)計的學習藍本。面對眾多的古代書作,取法何帖?師從何家?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書法家的成功與否。向彬的書法學習同樣沒法躲開這個問題。向彬(筆名杉木),出生于1972年11月,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美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學藝術(shù)學院書法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二十多年的書法學習,使他漸漸清楚地認識到,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的至高點,“二王”父子的書法不僅是后人難以超越又不能躲避的高峰,而且是滋養(yǎng)歷代書法家健康成長的重要源泉。所以,向彬告誡自己,取法“二王”是千古不易的書法學習--之路。其實,向彬的書法學習經(jīng)歷了一條曲折之路。從小喜歡書畫的他,由于生長在農(nóng)村,缺乏很好的書法老師給他以輔導。很長的時間之內(nèi),只能自學書法,路走錯了,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在新化一中上高中期間,因為在縣城上學,他有幸認識了鄔惕予先生。得到了鄔老的不少指導。在湖南師范大學讀本科期間,他又受到顏家龍先生的指點。但真正讓他脫胎換骨的是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歐陽中石先生要求書法所的學生們學習經(jīng)典,學習“二王”,向彬也就從學習唐楷、漢隸、魏碑的路子轉(zhuǎn)向?qū)W習“二王”。這一轉(zhuǎn)換使他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二王”書法的高度。于是。最近的七年時間,他浸泡在“!”書法的海洋里,貪婪地汲取著其間的營養(yǎng)。正如山東大學藝術(shù)學院王羲之研究所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張傳旭博士所說:“向彬沉浸于傳統(tǒng)的世外桃源之中,對‘二王’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作品下過很深的功夫,他臨摹的作品便是明證。尤其是他對王羲之《喪亂帖》、《寒切帖》、《姨母帖》、《蘭亭序》,王殉《伯遠帖》的理解與把握,眼光敏銳,得心應手,與歷史上大家的臨作比,毫不遜色。向彬的創(chuàng)作,從《十七帖》中化出,草法純正,溫文爾雅?!逼鋵崳瑢W習“二王”書法是一條正確但又艱辛的道路。因為各種原因,“二王”真跡無存。學習他們的書法,只能從為數(shù)不多的幾件唐宋摹本和幾部刻帖入手,同時可以參照歷代學習“二王”比較成功的書家名作。但這條學習之路,給學習者留下許多難解的謎團,真正的“二王”筆法需要學習者用心去細細領悟。對此,向彬深有感嘆。他寫過這樣一首詩:“幾回夢里拜羲之,筆法難求字未奇。何日覺來開妙境?長鋒短穎兩相宜?!睆闹锌梢娝麑Α岸酢睍ǖ膱?zhí)著和迷惑,也可看出他希望有妙境豁開之日、心手雙暢之時。師從“二王”,取法經(jīng)典,這肯定是一條書法家能夠成功的道路。走這條路的人,雖然面臨的是一路艱辛,伴隨的是一生寂寞,但得到的是一身儒雅,留下的是一紙清風。
“力追法意兩從容”——定位準確
“法”與“意”。中國書法發(fā)展的兩條腿。清代書家梁巘雖然提出了“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tài)”這樣的觀點,那只是對中國書法發(fā)展不同時期的整體書風概括。書法的“法”與“意”其實是多層面的?!胺ā辈粌H指方法、法度,也可以指規(guī)則、準繩,還可以指規(guī)律、道理?!耙狻辈粌H指意思、意愿,也可以指意氣、意趣、意蘊,還可以指意味、意象、意境??梢姡胺ā笔菚ǖ幕A,是書法之所以能學能立的根本,是任何書法家都無法躲避的必經(jīng)之路。而“意”是書法的靈魂,是書法之所以能品能悅的原因,是任何書法家都夢寐以求的境界。如果說注重書法的“法”主要受儒家思想影響而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以法馭藝的境界;那注重書法的“意”主要受道家思想影響而致,追求“達其情而遂其命”的以情寓藝的境界?!胺ā薄耙狻辈⒄槭菚視▌?chuàng)作的終極目標。對于這點的認識,向彬是非常清楚的。他曾作過這樣一首詩:“守正出奇收放中,力追法意兩從容。書家應具三只眼,顧后瞻前審異同?!彼裕谙虮蚩磥?,“法意兩從容”是他書法藝術(shù)追求的目標。向彬在《入門·繼承·成功——我對書法學習三步階梯的理解》一文中這樣認為:“我一直以這樣一個尺度衡量著自己的書法學習成績:能比較準確地臨摹出古代名作,可以說入門了;能應用古代某家的風格來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說繼承了;能將前賢的諸多營養(yǎng)變?yōu)樽约禾赜械乃囆g(shù)語言,并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書法作品,可以說成功了?!毕虮蜻@里所講的書法學習三步階梯,前兩步都是強調(diào)書法的“法”,第三步才是“意”的階段。一個書家創(chuàng)作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品固然少不了其特有的筆法、章法等“法”的存在,但真正能代表書家特有氣質(zhì)的是其“意”。“法”是書法家用來表達某種藝術(shù)情懷的手段,是“意”賴以能傳的保障。沒有“法”的“意”,如同沒有“形”的“神”,書家表達其“意”時,無從下手;觀眾品味其“意”時,不著邊際?!耙狻笔且患?yōu)秀書法作品的精神所在,更是一個書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所在。沒有“意”的“法”,書法家創(chuàng)作時只是純粹玩弄技巧,書法作品也就只有軀殼而沒有靈魂。向彬?qū)ǘㄎ粸椤胺ㄒ鈨蓮娜荨?,定位是準確的,但要達到這一點所經(jīng)過的路是非常漫長的。
“哪得浮生幾日閑”——潛心修煉
書法的學習,不是光從理論上認識就可以了事的。書法中“法”的積累在很大層面上是指一種技法,由技進乎道雖然是書法藝術(shù)的由徑,但“技”起了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當社會發(fā)展到今天,毛筆字的實用功能越來越小,人們用毛筆寫字的時間較之中國古代文人短之又短,所以今天的許多書法家,在書法技法這個層面,沒法與古代書法家抗衡。因此,今天有不少“聰明書法家”就獨辟蹊徑,不跟古人爭技法,而比較前衛(wèi)地玩“觀念”。在這方面,向彬可以說是一個“笨書家”。作為一個美學專業(yè)的博士生,他雖然諳熟美學與藝術(shù)學原理。也能理解藝術(shù)品要對人們的視覺有沖擊力。但他始終有這樣一個觀念,書法雖然是藝術(shù),但書法作品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視覺效果,真正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是能留得住觀眾細細品味,讓書法特有的儒雅靜穆之美洗滌當今人們奔波的塵土和喧囂。要做到這點,書法家自己首先要靜下心去,耐得住寂寞,抵擋住誘惑,潛心學習古代的經(jīng)典書法作品。在這方面,向彬的學習精神是可取的。去年國慶、中秋兩節(jié)之際,當不少書家?guī)еP墨奔走于全國各地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時,向彬躲在自己的宿舍安靜地學習?!皣鴳c長假”之后,他的案頭多了幾本精讀過的書,厚了一堆臨過帖的紙。這期間,他作了這樣一首詩:“不覺風清與月圓,晚書早課杳無邊。一心歸去全為影,兩節(jié)同來倍可憐。斗室相隨惟紙筆,喧城作伴是顛連。只因壯志依然在,哪得浮生幾日閑?”表面看來,向彬“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是一種無奈,是學習壓力所致,是被動的。其實不然,他覺得,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環(huán)境下,尤其需要一批有實力、有志氣的學者去承接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書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代表,更需要有人去潛心繼承和發(fā)展,不是玩弄“藝術(shù)觀念”。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我也經(jīng)常問自己,由于時代的局限和我所受教育的不足,我能成為一名學者嗎?由于天資的平庸和對書法認識與定位的問題,我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書法家嗎?許多人都說我很順利,這么年輕就已經(jīng)是研究生導師,而且是目前我國書法專業(yè)最年輕的碩導。但我自己明白,作為一名書法家或者學者,真正的成功不是那些虛無的頭銜,而是自己真正的實力。與書法史上的書家相比,我們是小丑還是主角?這個問題對于一個從事書法方面研究的博士生不得不經(jīng)常思考?!彼?,他認為,要真正學到古代書法的精華,唯一的途徑就是潛心學習,靜心思考,用心領悟。因此,他才吐露了“只因壯志依然在,哪得浮生幾日閑”的心聲。
“且聽清風入古松”——格高氣雅
當今社會,許多人因為過分追求物質(zhì)的富有而終日忙碌奔波,沒有閑情,沒有逸致,所以也就很難有靜心和文氣,也很少去追求精神的品位和藝術(shù)的格調(diào)。而向彬的書法作品,滿紙彌漫著一種古代文人的儒雅之氣,格調(diào)清新俊逸,氣韻流暢安和。今年暑假期間,向彬的書法作品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展出時,贏得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不少教授、書家看了他的書法作品后給予同樣的評價:路子很正,氣息很好,格調(diào)很高。究其原因,他這樣一首詩帶來了不少啟示:“雨過瀟湘秋意漲,層林半染綠扶紅。勸君莫作悲秋客,且聽清風入古松?!鼻锾焓且粋€讓文人藝術(shù)家喜愛的季節(jié),既是一年的收獲季節(jié),可謂碩果累累;也是一年的傷感季節(jié),可謂落木蕭蕭。作為一個具備詩情的書法學習者,向彬曾寫過這樣一首感秋詩:“綠淡紅濃秋漸老,夜長日短夢彌詳。心無寄處情空倦,且向毫端盡感傷。”這里引用向彬詩作的原因除了說明他情感的豐富細膩外。更多的是想說明他具有一種詩境。而詩境的有無在某種程度上是衡量一個書法家能否脫俗的尺碼。于深秋之際。遠離喧囂的都市生活,找到一個安靜之處,靜聽風入松的感覺不知道有多么的愜意。這種生活,讓當今許多人看來是一種奢談。但其實很容易做到,因為這種生活不需要物質(zhì)的富有,只需要內(nèi)心的沉靜。這種內(nèi)心的沉靜一旦被藝術(shù)家所擁有,他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作品自然能超凡脫俗,達到格高氣雅的藝術(shù)境界。向彬似乎體會到了其中的奧妙,在深秋之際,雖然他時而發(fā)出“心無寄處情空倦”的感嘆,但他擁有一份“且聽清風入古松”的閑心。這份閑心也許正是他作品之所以能彌漫出儒雅之氣的關(guān)鍵所在。無論是對自己的書法作品,還是對其他書家的作品,當談及書法的好壞時,向彬始終以格調(diào)來論書法。他認為:“書法的好壞應當以格調(diào)的高低來評價,而書法格調(diào)的高低則是由一個書法家一生的綜合素養(yǎng)來決定,所以,一個書法家的學養(yǎng)和人生境界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為這些是決定其書法格調(diào)高低的重要因素。書法最忌諱的是‘俗’,書法‘俗’了就沒有品位,沒有品位的書法是毫無價值可言的?!痹谙虮蚩磥?,決定書法格調(diào)高低的,除了內(nèi)心的沉靜外,書法家的學養(yǎng)和人生境界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讀書成了向彬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
“一生情致盡其間”——才情與共
書法的學習,到了一定階段,不是“學”而是“養(yǎng)”和“悟”。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專門撰寫《契妙》一文,文中指出:“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后人除提倡神遇、心悟這樣的學書妙論外,還提倡多從學養(yǎng)上下功夫。清代學者蘇悖元正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他在《論書淺語》中這樣認為:“書雖手中技藝,然為心畫,觀其書而其人之學行畢見,不可掩飾,故雖紙堆筆冢,逼似古人,而不讀書則氣味不雅馴,不修行則其骨格不堅正,書雖工則不足貴也”。同時又說:“學者臨摹古人帖,已得其形模筆勢,則可置之,惟肆力讀書、修行,雖不用功于書,而書自能進。不然,專功臨池,則書必難進。佳者不過為書工而已”。向彬有這樣一個觀點,要做一個書法家,首先應該是一個文人,最好首先是一個詩人。他在《蘇悖元的書法學習觀》一文這樣寫道:“在我國歷史上,書法家與讀書人是很難分開的。歷史上的讀書人未,必都是書法家,但書法家肯定都是讀書人。而今天好像不是這樣,書法家未必是讀書人,讀書人也未必是書法家。今天的許多著名學者,才高八斗但書跡平平。而許多自詡書法大家的人經(jīng)常寫錯字和別字,一個靠書寫漢字表達藝術(shù)才情的書法家連漢字經(jīng)常寫錯,我們不得不對其文化程度置疑?!奔咨曛海虮虻臅ㄗ髌吩诘诙畬弥袊m亭書法節(jié)中榮獲“王羲之書法獎”,應邀前往紹興參加蘭亭雅集。曲水流觴的雅趣讓他一時興起,賦詩三首。其中一首較好地表達了他書法創(chuàng)作的才情與共,“幾回夢里到江南,縱筆揮書興未酣。今日蘭亭詩酒會,一生情致盡其間。”如果說向彬不是詩人,但他具有詩人的才情;如果說向彬不是書法家,但他具備書家的素質(zhì)。從向彬書法學習的取法來看,是正確的也是高難度的;從他對書法目標的定位來看,是準確的也是高規(guī)格的:從他書法作品的氣息來看,是儒雅的也是高品位的;從他對自己才學的要求來看,是全面的也是高水平的;從他正在走的學書之路來看,是艱辛的也是高質(zhì)量的。
對于自己的書法作品,向彬這樣認為:“刊發(fā)的幾幅書法拙作,我認為只能當作自己書法學習中的一個小結(jié),或者說是學習書法這條漫漫長路中的一個片斷。最終我能走到這條路的哪個里程,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相信。只要方向沒錯,一定是在往前走,也一定能走出一點距離?!蔽覀冇盟约禾顚懙囊皇住镀兴_蠻》作為文章的結(jié)束語:“持毫弄帖朝朝去,前賢妙諦誰能悟?筆冢墨池難,倚窗空嘆看。凝眸思萬物,點點通神處,俯首笑庸平,只緣心未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