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自古以來為人們討論的重點話題。當下城市廣場雕塑的創(chuàng)作之頻繁顯而易見,廣場雕塑與雕塑廣場之間的關系也隨之成為熱點話題。筆者認為無論結果如何,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都會有積極而現(xiàn)實的意義。
按照廣場雕塑的概念出發(fā),首先雕塑應處于廣場之上,它不僅是雕塑廣場空間的精神主體,而且可以劃分廣場空間視覺及活動區(qū)域。然而,廣場雕塑尺度過大就會阻礙空間把握,它可以把整個廣場空間變成環(huán)形。從人的視覺感受來看,眼睛的視高是一個分界線。低于視高的廣場雕塑更貼近于人群,但就整個廣場的角度來看影響較小,甚至可以被忽略。超過視高的則大大提高了其視覺及心理影響,甚至可以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據(jù)日本著名建筑師蘆原義信分析,雕塑低于0.3米,雕塑空間效果可以與地形變化相比擬;高度到0.6米時,開始產生空間影響;直到0.9米,它對廣場空間造型的影響變化不大;在1.2米至1.5米之間時,它超過了人體高度的一半,這樣的廣場雕塑開始有著劃分雕塑廣場空問的能力;當高度達到1.8米時,他與人體基本等高,他的空間影響快速提升。從這個高度開始,梅爾藤斯的視角關系將可以作為我們的參照:當視角為18°時,被觀察對象表現(xiàn)出與周邊環(huán)境相融合的趨勢,成為整個畫面的控制中心。當視角為27°時人對對象的觀看顯得非常舒適,它充滿了人的整個視野,并從整個環(huán)境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個體。在這個角度觀察雕塑特別適宜。當視角為45°時,眼睛的觀察主要集中在細部。在限定尺寸的雕塑廣場條件下,關于雕塑的大小的設計應慎重考慮此因素。
廣場雕塑有其三個主要功能:一、提升廣場物質和精神的品質,二、強化廣場的場所的特征,增強廣場甚至城市的可識別性;三、增強藝術感染力,豐富廣場空間。因此,為特定的廣場設計和創(chuàng)作廣場雕塑,與所在的廣場空間結合成有機整體是基本特征和起碼要求。如果脫離了具體的環(huán)境或沒處理好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不僅雕塑自身的意義會發(fā)生扭曲,它所處的廣場環(huán)境也會失之完整,甚至雕塑還成了廣場環(huán)境的負擔,非但沒提升廣場的價值反而破壞了廣場美感。
廣場雕塑的尺度是衡量雕塑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雕塑設計尺度除了受到廣場特定條件限制以外,還應關注人的尺度。換言之,廣場雕塑和廣場空間與人體尺度的聯(lián)系以及與人體視野范圍的關系,還有廣場雕塑的視覺質量和廣場改造或整合,都與廣場景觀因素的正確尺度緊密相關。這對于某區(qū)域內創(chuàng)造出宜人的尺度起著重要作用。既然人的尺度是標尺,那么人必須被看見,尺度才得以確立。尺度度量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邁頓(Maerten)的研究。邁頓發(fā)現(xiàn)站在一個物體空間最小尺度的3500倍之外,我們就無法區(qū)別出該物體。根據(jù)邁頓的學說,在大約12米的距離仍可以看到人的面部表情;大約在22.5米距離還可辨認出此人是誰;但是超過35米就無法識別人的面部了;在135米的距離只能認出人體的姿勢。一個廣場雕塑的整體性知覺,可以假設為一個站立不動的觀眾,一瞥之下便可獲得其整體構圖。其前提是這個觀眾與廣場雕塑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那么距離是多少呢?假設其距離為D,廣場雕塑高度為H。當D/H大于1時,隨著比值的增大會產生遠離之感,超過2時則產生寬闊的感覺;當D/H小于1時,隨著比值的減小會產生接近之感;當?shù)扔?時,寬度和高度存在一種勻稱之感,顯然D/H等于1時是個轉折點。D/H等于1、2、3時均可考慮為廣場雕塑設計中的尺度比例關系。按照19世紀德國建筑師H·麥登斯(H·Martens)的見解,人看前方是成40°仰角,若考慮在廣場雕塑上部看到天空,則廣場雕塑與視點之間的距離D跟廣場雕塑高度H之比等于2,仰角27°則能觀賞到雕塑的整體。而視覺科學中“從實用的觀點看,又與視野分為30°以內的中心視野和30°以外的周邊視野”的理論恰恰同時證明其在中心視野范圍內。如果廣場雕塑與建筑同樣道理的話,根據(jù)W·海吉曼(W·Hegemann)與E·匹茲(E·Peets)的《美國威特魯威:城市規(guī)劃建筑師手冊》,若不超過廣場雕塑高度約2倍的距離,即不能看到雕塑整體。也就是說當tgθ1=1/2,θ1=27°時,才能看到廣場雕塑的整體。
立于湖南長沙橘子洲的《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像》,高32米。此高度是在研究過程中,為了讓其高出樹冠而最終確定的。確立高度后,緊連的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譬如最佳觀賞距離等,這也直接關系到廣場的大小。筆者認為廣場前部邊緣與雕塑距離一般應大干64米。因為根據(jù)人的視野規(guī)律tgθ1=1/2,θ1=27°在這個距離觀看,視角為27°時對雕像的觀看顯得非常舒適,它充滿了眼睛的整個視野。整個視野從中間開始,越靠近邊緣越趨模糊,直至最邊緣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整個雕像又能從環(huán)境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個體,在這個距離觀察雕像特別適宜。當然,具體情況還須具體分析,假設作者想強調偉人的崇高感,讓觀者仰望偉人,讓雕像與觀者保持一定心理距離,則可以考慮在64米的基礎上稍微拉近雕像與觀者距離。但如果想讓雕塑更貼近觀者,與周圍環(huán)境更融合的話,那么可以在此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適當加大此觀察距離。
在雕塑家的眼中空間虛體與實體造型同等重要。雕塑廣場空間作為統(tǒng)一體,廣場雕塑的設立即是對雕塑廣場空間的占有。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只考慮到廣場雕塑的造型,而且更應該從廣場空間出發(fā)去考究廣場空間的造型,包括它的長寬比例和各部位的空間張力、虛實、變化等等。
按照柏拉圖的觀點,空間就像獨立與實體的空白,能收容實體而使自己得到充實;空間是可塑造的原料,可以因為其他東西的進入獲得造型或改變造型。意大利有機建筑學派理論家布魯諾(Giordano Bruno)發(fā)展了此理論:“空間必須通過存在于它自身的實體才會被感知,因此空間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圍繞實體的環(huán)繞空間,另一種介于實體之間的間隙空間。除此之外,實體與空間之間的交互影響始終存在,他決定了空間的品質?!?/p>
空間場所可以是圍合式的,也可以是開敞的。介于圍合與開敞之間的空間稱為虛擬圍合空間。在雕塑廣場構成中,虛擬效果的形成可以采用建立基面的手法,以區(qū)別重點景觀與周圍景物和形成空幕(虛擬空間)。虛擬圍合需要使人感覺到似乎有一層幕把活動場所包圍起來,它起到了實體與虛體空間的交融作用。廣場雕塑在廣場空間中亦有此作用。
在雕塑廣場空間構成中,分隔與組合是為了更有效地利用空間,使構成的各種空間元素彼此連接,協(xié)調一致。在多種多樣雕塑廣場空間分隔中,常用的障景手法就是把人的可視空間與不可視空間聯(lián)系起來,用隔障把大空間隔成諸多小空間,經過分割重新組合構成一個新的景觀,這些都有助于將空間設計的各種尺度緊密地嵌合。在設計構成中,規(guī)劃設計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將有助于使雕塑廣場成為可以為市民提供一個較大的、富有活力的、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活動空間,成為高品質的人群聚集的公共空間。
以雕塑與廣場空間元素為著眼點,以視覺規(guī)則為準繩,去探索研究廣場雕塑的形式空間架構。從雕塑與廣場空間入手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將有益于雕塑與廣場的融合。更有益于雕塑、廣場與人的融合。
廣場空間以一種貌似“無形”的藝術語言供人們解讀、品味??臻g在廣場雕塑設計中的良好運用,可達到正形與空間雙重傳達信息的效果。廣場雕塑剪出空間造型,空間又能很好地襯托廣場雕塑。隱匿在雕塑“身后”的廣場空間與廣場雕塑一正一負、虛實相融這樣才能令人回味??臻g意境讓我們感受到了正負形各不相讓又互為依存,正是這種矛盾及抗衡顯示出藝術化同形的特殊魅力和視覺上的滿足,而共享空間的存在則顯示出它們的美妙之處。虛實相生的高度統(tǒng)一,能誘發(fā)和開拓出豐富想象的審美空間所構成的藝術形象整體。正空間造型的相互借用能產生更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臻g的運用打破了以往人們只注重實體的空間造型手法,逐步轉向了對空間的利用和把握。而空間的意境則讓人享受著藝術營造的美妙文化空間。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文化生活日益繁榮,人們的審美需求日趨膨脹。廣場雕塑設計最高境界應經由造型為媒介,進而超越形體進入精神領域,接納多元思想、事件、傳統(tǒng),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產生一種信仰般的精神力量。即通過造型延展出的象征意義使人產生聯(lián)想,在一種審美意境中愉快地接受特定信息的傳達。這就要求設計人員要有精妙的構思和脫俗到位的表現(xiàn)技巧。在傳承前人對藝術美學總結的基礎上,多年來眾多設計人員不斷地研究、總結廣場雕塑設計的表現(xiàn)手法形式。但無論哪種造型都要涉及空間的問題,因為空間的運用可體現(xiàn)出一種設計意境,此意境可最大限度地引發(fā)人的聯(lián)想,給人帶來視覺及心理的愉悅。在廣場雕塑設計中空間的巧妙運用,可使作品展現(xiàn)出情生意意生情、虛實相間的形態(tài),形意兼?zhèn)?,不僅有形有意而且無形更有意;不僅能夠以形達意而且無形亦能傳情。還能使作品涵蓋更多信息量,更大限度地提高其自身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