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的成長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只因其付出的熱情往往得不到相應(yīng)的回報,一切都處于被遺忘的角色。我去參加市里的教材回訪聽課,在會議前未接到任何通知不說,而學校本來要派三位年級備課組長這一安排也被忽略了。偌大的禮堂里全市600多名初中語文教學骨干,我們學校只有我一個代表,若非兼職身份,可能此刻連這樣的聽課活動都無法參加。于是,教師成長演變成了獨自一個人的事。
此是題外話,與題外話無關(guān)的另一個問題是:那些隊列整齊的學生不知要如此“演戲”般地學習多久,而每天那些壓榨式的學習又能給“全人教育”帶來什么幫助?
一、厚實文言多磨合
東道主二中實驗的徐建軍老師講《孫權(quán)勸學》,主講者自有其扎實的課堂教學功底,不管是讀評的大量運用,還是學生多層次思考與多種評價手段的滲透;不管是立足文本揣摩語言,還是系統(tǒng)知識點的把握,都顯得比較充實。這樣的課讓人覺出文言文學習的實在,而課上的信息量也顯得很豐富。
1. 教師先介紹呂蒙與孫權(quán)的相關(guān)知識,出示學習目標,生齊讀,后自由讀課文2分鐘,再讓學生評說讀的情況。學生讀,后另一學生糾正一讀錯的字,教師強調(diào)要讀得理直氣壯。生齊讀,又請一學生讀句子,充滿鼓勵的語氣,而且說出了“雙重否定句、反問句和感嘆句”。再請學生齊讀,要求學生興奮而自由地練讀。
2. 學生將讀到的故事講一講,有3位同學上來說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這是一個理解文言課文內(nèi)容的機會,后教師提出具體要求:“結(jié)合注釋把課文大意疏通到位,4分鐘后作個小小的檢測。”
3. 出示具體文段,先讓學生關(guān)注重點字詞,由2位同學說,另2位同學評說;再請4位同學翻譯重點語句,每理解完一句,都讓生齊讀文句,教師強調(diào)“要扣緊詞句來理解”。
4. 讓學生交流難詞、難句,或把故事講給同桌聽。出示問題,3個人物形象很鮮明,主要運用語言描寫,請大家討論,4分鐘后集中交流。學生讀出最能體現(xiàn)“勸學”的文句,并說說自己的理解。理解“孤”的意思,是孫權(quán)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進行勸說,這是類比手法的運用。理解結(jié)尾“魯肅與呂蒙”對話的意義,這是側(cè)面印證呂蒙學習之效。
5. 學習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啟示?4位同學分別發(fā)言,最后,教師請同學齊讀幾句格言,有《禮記》、高爾基和培根的。
讀、思與評相結(jié)合,是本課的亮點,學生的回答人數(shù)也較多。整節(jié)課給人的感覺很實在,教師的駕馭能力極強,不過或許是文本的緣故,課上缺乏了那么一點內(nèi)在的氣氛——“活”的氣息。
二、淺易問題探新奇
東山區(qū)喬林中學的林夏麗老師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女教師,講《公輸》,其上課的自在還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不容易的,遠道而來的上課狀態(tài)能如此,這讓我對其有了些微的敬佩。
1. 學生自由讀,掃清閱讀障礙。師正音,問還有不會理解的句子嗎,有2位學生起來質(zhì)疑,另2位學生回答。標題可改為其他嗎?比如以事件為題,有學生說《墨子勸戰(zhàn)》,教師就“勸”進行糾正,說用“止”更恰當。
2. 探討“墨子怎樣阻止攻宋”,學生回答,再次朗讀前半部分,師示范朗讀,然后分角色朗讀,分3小組,讓學生逐步揣摩人物的思想(心理)。學生讀完后,教師強調(diào)可輔以適當?shù)谋砬榕c動作。
3. 探討“墨子用什么方法勸說成功”,學生答類比,此處教師并沒有指導學生針對相關(guān)文句進行探討,通過一番討論,教師小結(jié)“巧設(shè)圈套和類比推理”2種方法。
4. 出示2個問題:“一同學要幫同桌學習,可他媽媽不同意,你如何去勸說?”和“如何勸說爸爸戒煙?”請4位同學自主回答,最后落到“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兼愛與非攻”的主旨上來。布置學生積累文言詞語。
課的整體內(nèi)容不多,信息量不大,此間有個別比較生活化的問題設(shè)置,而總體的“活”氣仍然沒有透徹展現(xiàn)出來。顯然,這與教師的閱歷有一定的關(guān)系。
三、氣勢磅礴讀思說
第三節(jié)課是武漢六中的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上的,講《鄒忌諷齊王納諫》,課還沒上,我先寫下“氣勢不同、閱歷不同與駕馭能力不同”三小句,作為對前次聽課的回顧與對新課的期待。整節(jié)課都印證了我的這個看法,課下,與胡老師交流了一下,她說到“挑撥學習情趣的重要性在于,關(guān)注學生在課堂上的每個表現(xiàn),盡量讓學生表現(xiàn)個性的精彩”。我知道,要想達到那種游刃有余的效果,非得厚重的人生經(jīng)歷輔助不可。
1. 先與學生談話,捕捉情緒的信息,提要求:要大膽說,由90分鐘縮為55分鐘,讓大家都見識見識咱們班的厲害。常聽見“好不好?——好!”這樣的鼓動語。提出課文學習的步驟:先分組,后強調(diào)“自主破題并展示成果——提醒要關(guān)注的字詞——講出方法”。
2. 4個學習小組的同學紛紛按照這三個步驟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有字詞句的關(guān)注,有“借注、推想、比較”等方法的概括,這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既重視了文本,又傳授了方法。
3. 由學生自由提了7個問題:文章說明了什么道理?為何問了3個人?鄒忌的諷諫藝術(shù)有什么特點?為何三人的回答不一樣?結(jié)果有何妙處?小事如何聯(lián)系到大事?鄒忌是一個怎樣的人?……針對此雜亂的問題,教師巧妙地給予了整合,這是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利用。
4. 學生品讀“問三個人的那些話”,按照“我發(fā)現(xiàn)——我回答——我猜想”等步驟進行。其中有一男生說到“撒嬌”一詞,被當成課堂上的情緒激發(fā)點。
5. 如果你遇到文中的關(guān)鍵人物,你會怎么跟他說?帶學生走進文本,享受古典文學作品的魅力,當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指出“甲物”與“乙物”之間的相似點。請同學說一句話,概括本課學習的體會。
6. 在練習本上寫一寫最想說的話,作為延伸,課后可搜集相關(guān)的故事,關(guān)注一下學校的發(fā)展等。
生活化的旁征博引,讓課堂學習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這就是“活”的因素所在。課堂絕不是終止問題的地方,反而是一個產(chǎn)生新問題的地方。在質(zhì)疑與探討中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促進各自的獨立思考,這是互動式學習的妙處所在。關(guān)注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對我們整合課堂資源很有幫助。有學生在網(wǎng)上調(diào)侃說:“最誤文言文,最煩寫作文,最怕周樹人?!钡莱隽藢W生學習中的障礙,這是值得語文教師深思的。
下午的兩個小時講座,只是講了文言文教學的欠缺與存在的諸現(xiàn)象——“教古漢語詞典式、模擬考試式、一講到底式、讀背式和貼吧式”等五種嚴重的弊病,通過相關(guān)案例給出了對策。最后回到課的準備、過程與反思等三個環(huán)節(jié)上。這為“活”的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方向,使我們的探索有了力度。
回到自己的思考現(xiàn)場,還是覺得:自己書讀少了,閱讀不夠啊。聽后一記,當為反思。
(作者單位:廣東普寧市雙湖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