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常見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即問題教學法。所謂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來展示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努力發(fā)現(xiàn)問題。
教師提問時,不僅要對所提問題的角度、深度、廣度精心設計,而且要求設計的問題要科學,結構要合理,設問要靈活巧妙、有針對性,還要注意提問的質量,把握提問的時機,講究提問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充滿愉快、信任的氣氛中展開思維,踴躍地回答問題。
一、問題的分類
通常,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分為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兩種類型。封閉式問題通常要求學生依據教學內容給出單一的正確答案,如:
Is there any train leaving for Nanjing?
How much is this table-cloth?
Where do you get off to change to Bus 69?
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給出多種答案,或者在更高層次上帶出批判性、發(fā)散性或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如:
Cause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vary widely. Could you tell me some?
It’s a fine book, why?
What is an effective teacher?
隨著教學理論的深化和教學實踐的發(fā)展,一些學者在封閉式問題與開放式問題的分類基礎上,又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劃分。請參見下表:
1. 聚合型問題只要求學生給出單一的或少量的正確答案;發(fā)散型問題允許學生給出多種正確答案。
2. 事實型問題要求學生再現(xiàn)或再認教師和教材傳授的教學內容;經驗型問題要求學生在記憶、分析和整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給出單一的、正確的、可預測的答案;生成型問題沒有單一的正確的答案,甚至無法預測學生給出的答案;評價型問題要求學生做出評價或判斷。
3. 回憶型問題要求學生在再現(xiàn)或再認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給出答案;理解型問題要求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回憶、整合和分析,在理解的基礎上給出答案;思維型問題要求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給出批判性、發(fā)散性或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
封閉式問題與開放式問題具有不同的用途,前者可以通過學生回答問題達到回憶、復習和鞏固教學內容的目的,后者可以通過學生回答問題達到促進批判性思維、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英語教師應該均衡地采用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尤其應該更多地提出開放性問題。
二、提問的策略
1. 提問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水平。教師水平越高,提問的質量越高。它不僅要求教師知識淵博,而且要求教師善于提問。作為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地提高課堂提問的水平和能力,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
2. 提問要有針對性,面向全體學生。美國Gillian·Brown教授說:“教師的提問如果引起了全體學生的思考,這便是成功的提問?!庇捎趯W生群體中總是有好、中、差之分,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結合學生實際,符合教學要求。不僅要認真?zhèn)浣滩模鶕釂杻热莸碾y易程度,精心設計所提問題的角度、深度、坡度、廣度,而且更要既注意學生的個性特征,又面向全體學生,盡可能保證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問的機會。對于比較害羞或比較困難的學生,可以事先通知他們做一定的準備,或者適當延長他們回答問題的時間。
3. 提問要有過渡性?!秾W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边@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說提問要有過渡性,先易后難,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教師針對某個內容提問時,要先易后難,使學生由熟知的感興趣的問題逐步過渡到新學的較陌生的問題,從而消除學生由于在“大庭廣眾下”回答問題的緊張心理。教師在提問時,還要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和過渡,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問題,發(fā)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lián)想等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的層面上,而且利用現(xiàn)有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創(chuàng)造、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
4. 提問要瞅準時機。瞅時機就是指把握“期待時間”?!捌诖龝r間”指從提出問題到回答問題之間的時間,或回答完畢與下一次提問之間度過的時間。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提問后,需要等待3-5秒鐘或更長的時間之后,才可重復或重新表述問題,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有時間充分理解問題,也可以保證學生有時間思考并努力正確回答問題,增加語言輸出量及提高交流水平。學生準備回答問題的時間長短可能直接影響到答案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一般情況下,封閉式問題的準備時間可以簡短一些,開放性問題的準備時間可以稍長一些。
5. 提問時要關注被提問學生的情感因素。教學過程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緒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影響語言學習的情感因素包括焦慮、抑制、自尊心以及學習動機等。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焦慮情緒。由于過度焦慮的干擾,學生在面對提問時會陷入窘迫,從而降低其以后的學習動機,甚至企圖逃避學習。教師提問不當也會加劇學生的焦慮情緒,產生心理壓力。為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在學生答題時,教師應該用目光注視學生,面帶微笑,對學生回答的正確部分給予充分肯定。當學生回答不完整時,可以請其他同學給予補充,最后讓這位同學再次回答。這樣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將成功歸因于主觀的努力,而不是運氣或僥幸。
6. 提問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些教師只將目光盯在自己所確定的正確答案上,只要有學生能將這個答案說出,便對其他學生依然舉著的手視而不見,繼續(xù)進行自己的教學。這是很多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普遍做法,但如果細加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種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式。那些對問題還有自己看法的學生是否能完全接受教師所給出的答案,令人懷疑。這樣一來,課堂效率便會大打折扣,長此以往,還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正確做法應該是教師對問題適當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教師再和學生一起討論,確定問題的答案?!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對各種觀點的比較,去偽存真,讓學生認識到正確思考問題的思路是什么。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觀點,也能使學生明白這一類問題應從什么角度來思考研究。這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甚至有時學生的回答還可以對教師的答案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7. 提問要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所謂反饋是指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結果的反應。教師對課堂提問結果的反饋也需要使用一定的策略,良好的反饋策略可以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英語交流中來,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交際水平。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學生給出錯誤的答案或不能給出答案時,教師應該給予某種提示、激勵或者變換提問的方式。一旦答案正確,教師應該馬上給予肯定,并及時做出鼓勵性的評價,如:評價標準個別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角度多元化,以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問題理解得更深更透,回答更精彩。
課堂提問既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門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它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科學地、藝術地對待課堂提問。
(作者單位:廣東肇慶市田家炳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