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課才算得上是一節(jié)好課,這大概也是一道不容易找到標準答案的題目。且不說眾口難調,就算眾人的口味“調”得一致了,還有個“教無定法”的問題。不過有一點大家都承認,這就是師生之間能達成一種默契,形成和諧而有機的配合,課堂上既放得開又收得攏,最終還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這些應當說是上出一堂好課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說到“配合”,有一個問題恐怕先得理理清楚,這就是課堂上究竟應該誰“配合”誰的問題。究竟是學生配合教師的教,還是教師配合學生去學?按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恐怕認為應當由學生去主動配合老師的居多。原因很簡單,教師是課堂的主角,是課堂節(jié)奏的駕馭者,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定奪者,學生理當成為順著老師思路亦步亦趨的“仆從”。即便在今天有關某節(jié)課上得成功與否的討論中,我們依然可以聽到諸如“教師教得得法,學生配合得力”抑或“教師教得賣力,學生配合不力”之類的評語。言語間透出的“成則教師,敗則學生”的意思正確與否我們權且不論,而視學生為“配角”、為教師的“配合者”這一點卻是顯而易見的。至少在這些人的潛意識里教師乃是課堂上呼風喚雨的角色,而學生只能一切唯教師馬首是瞻:課前按教師的要求預習,課上按教師的組織學習,課后按教師的布置復習。一句話: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全方位地“配合”(甚至是“迎合”)著老師。
要探討“誰配合誰”這一問題,有必要先看一下詞典上對“配合”一詞的詮釋:“各方面分工合作來完成一項共同的任務?!睂τ谖覀兊恼n堂教學而言,這“共同的任務”又是什么呢?顯然,課堂教學的最主要的任務乃是盡可能地提供各種條件讓學生學習,讓學生學到知識,學到技能,提升自己的素質和品位。明乎此,我們就該意識到教師這一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活動中“主角”的位置如今該讓給學生了,至少不能再讓學生當自己的“配角”。師生之間的“配合”乃是師生雙方分工合作以完成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這一任務!如此看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應當是老師主動地配合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去“配合”老師!
當然,說老師是課堂上的“配角”絕非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降低對教師工作的要求,因為這課堂上“配角”的未必就比“主角”當起來輕松。這里面首先有個觀念轉換的問題——教師得有甘當配角的精神和心理準備。教師的任務是“輔佐”學生學習,通過教師的穿針引線讓學生自主地進入知識的天地。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指導,可以建議,但不宜強人所難,更不能包辦代替,使學生全無主見。在課堂上,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激活他們的思維,但不應當讓學生追趕著教師的思路,亦步亦趨地步教師的后塵。課堂上最活躍的應該是學生而不是老師,教師應當想方設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具有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和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應付各種特殊情況和復雜局面的教育機智和應變能力。如此,我們才能夠從容面對課堂上各種紛繁復雜的情況,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的知識儲備除了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外,還應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一般的文史知識、各種自然科學常識以及日新月異的各類新知識。擁有了這些知識,方可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把握好學生心理,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輕松面對學生的提問,對學生所學知識中的重點難點的把握和闡述做到高屋建瓴、深入淺出。這樣的“配角”才會給“主角”以有力的支持,讓“主角”在舞臺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用一個通俗的比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像一位導游,游客是游覽活動的“主角”,游覽的任務應當由他們去完成。但導游“導”得好,游客才會有大的收獲,才會少走彎路,多覽勝景。在游覽中,導游一切包辦代替,游客會覺得索然無味,游無所獲;導游對游客信馬由韁放任自流,則有可能使游客不得要領,甚至迷失方向誤入歧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導”才能使學生“游”起來事半功倍功效卓著,這里面更是大有學問可做。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中部 )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