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是修行,也有其境界層次。劉鐵芳博士在其《教育的層次性與教育境界的提升》中即提出:“人的存在總是在三個層面展開,最基本的層面是作為實體的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之中;其次是作為精神的存在,展開個人豐富的心靈生活;人的存在的最高層面乃是作為文化—人格的存在,在這個層面顯明個體人生在世的基本品格。教育對人的關注在人的存在的三個基本層面展開,由此而構成教育的三個基本層次?!?/p>
劉鐵芳博士把教育層次分為人事、人心、人文,誠為深見。近代學者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中用三句宋詞描述了治學過程的三種境界。王氏的“三境說”是在討論文學時提出的,用以描述語文學習過程也很恰當。語文,顧名思義,或言“語言+文字”,或言“口語+書面語”,或言“語言+文學”,或言“語文+人文”,關注的都是其作為學科存在的概念的外延。超越語言知識系統上升到文學、文化層面的語文教學,即精神層面的對話,大致說也有三種境界:再現境界、審美境界、心靈境界。
再現境界是進入語文世界的門徑,其內涵為教學內容的整體感悟、整體把握及其實踐性;審美境界是再現境界的升華,在文本之上重心靈契合與個性舒展,關注語文的現實需求更關注語文的精神給養(yǎng);心靈境界是再現境界和審美境界之堂奧:如屈子的“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如詩仙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如王右丞的“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語文以語言文字為基石,煌煌構建起歷史、現實與未來,個人、家國與世界的廣宇大廈。我們學習語文,講識文斷字,究古往今來,汗牛充棟學富五車不是目的;神交古人,放眼四海,仰觀宇宙俯察品類殊為旨歸。我很欣賞這樣的觀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敏感。赤壁的風煙,長河的落日盡收眼底;李白的雄奇,杜甫的憂患奔突心中。
審美的、心靈的語文,搭建著歸棲的屋頂。
教育界一直爭執(zhí)不休,語文教育到底應該偏重于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這里關涉的是語文的再現和審美功能的偏重問題。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注重訓練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母語的能力,也能夠引導學生在詩性世界徜徉,二者不可偏廢,而愈向上發(fā)展,詩性引領愈顯重要?!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對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如下表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漸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闭Z文課程的特點是豐富的人文性而不是科學性,其價值體現在豐潤地承載著審美與心靈而非簡單的工具,其作用對象是學生的精神和心靈而非智力和技能,作用方式是熏陶漸染而非量化訓練。語文教育的這些特質,長期以來不被人們充分認識和嚴肅對待,使語文教育墮落成庸俗政治學和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其應有的價值喪失殆盡。
當下語文教育貽誤了一代代人精神建構和靈魂覺醒。
精神建構是教育的絕對使命。當下中學語文教學深受科學主義思潮影響,與人的精神和心靈、與人的生命和生活越來越疏遠。精神建構是彰顯個性、追尋自主的復雜過程,簡單地用教數理化的觀念和方法教語文只可能南轅北轍。有識之士已深切意識到,中學語文教學需要從本體論和方法論的高度進行一次深層次全方位的顛覆性改革。這個認識正趨向共識,問題是怎么改。何況,這么多年,語文教學幾乎一直在改,都改革到語文老師無所適從、學生索然寡味的地步。甚至,很多次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影響甚廣的所謂教學改革,某種程度上看,潛在推手正是語文教學改革。遺憾的是,我們的改革沿襲著很多社會改革的慣性,或顧左右而言他,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結果往往不著邊際而雷聲大雨點小。
這幾十年,語文改革基本上是在玩形式或技術性小修小補。它們的一個共通點是,僵化的形式,功利的目標,投機取巧的手段,其最大弊端是對語文學習理念與價值體系的完全漠視甚至徹底反動。完全是作坊式授徒。這樣教學的結果是批量生產型號同一的產品。
幾千年前,孔夫子已經明白有教無類,今天的人們還那么熱衷于教學模式,這真是奇怪的事。最近幾年“生本教育”“以人為本”的提法又甚囂塵上。教育以人為本是一個常識性命題,然而,口號喊了這么多年,教育如何以人為本?這個問題我看還沒有有效解決。以人為本,首先要確立個體哲學。個體哲學的核心理念即人本身就是目的。當下的語文教學連個性認知、審美差異都不能尊重,又如何以人為本?請看看2010年第1期《讀者》轉摘的2009年北京市高考0分作文《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就知道,我們在撻伐,我們在殺戮??隙ㄓ腥苏f,這是個案。我相信大家都明白,教育沒有個案,或者說,教育全部是個案。
德國思想家伯爾指出:如果說文學研究還有什么意義的話,那么它一定要填補水銀柱上的空白,要使人為的、或者是基于自我蒙騙的、似乎是現實的燥熱冷卻下來,對其進行重新整理,創(chuàng)造新的比例。這個觀點對語文教育也有很好的宣示意義。有學者已嚴肅指出,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已然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文化瓶頸之一。
語文教學應該是審美的、心靈的對話。
程紅兵說語文教師需要“補鈣”,寄望語文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名大寫的人,然后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最后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育家”??鬃訒r代,曾經產生過令人神往的教育: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2000年以降,我們的教育卻普遍遭受尖銳的質疑與幾乎全盤否定。十多年前,語文教學已被世人指摘為誤盡天下蒼生,十年已過,現狀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何以至此?我們又當如何走出漫漫窮途?
教育,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學生不盡成熟的表達中感受到高貴的靈性,可以從學生大膽的想像中看到新奇的創(chuàng)意,可以從閃爍的眼神中體會到無邪的信任。學生的個體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但每個學生都是獨有的風景。有人問一位日本教師:“你們班誰最差、誰最笨?”這位教師說:“不知道,我們班沒有最差的學生,更不存在笨學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現出色的學生?!比绻覀兠课唤處煻加腥绱四托暮痛髳矍閼?,那么,他即使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稍有欠缺,也不影響他讀出每位學生的優(yōu)點,欣賞每位學生的個性,分享每位學生成功的快樂。
語文,彰顯母語情懷、傳承人類文明的國語,不是充饑的食物,不是御寒的衣服,不是千鐘粟,不是黃金屋,不是顏如玉。華章錦繡,字字珠璣,我們?yōu)槭裁炊际前⒗锇桶?,眼里只有金銀珠寶?語文即人自身,語文是你,語文是我,語文是大漠孤煙,語文是渺渺河漢。可嘆在當下中學教育中,語文只是ABCD選擇題,語文只是比喻排比修辭,語文只是起承轉合新八股,語文只是難以送君上青云的不可企及的150分,語文只是一個知識性學科。再現不現,審美不美,心靈不靈,操教育之權柄者棄之如敝屣,行教育之窮途者視之如寇仇。我為中華國語的語文教育大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夫子深刻表達出教育的一個樸素的真理。我們當反省:我選擇職業(yè)是否是立志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我施教前是否具備高尚的人格、友愛的情懷、堅定的信念、廣博的學識?在教育空前普及的今天,以此為標準約束誠然不切實際,但作為為師目標實不過分。古人用和風細雨狀師者諄諄,以如不春風摹學者邈邈,一走進現實課堂卻是數九嚴寒天地,學習資料累累成書山,各科試卷蕩漾成學海。再看看學生容顏,奇怪,倒很有些“枯木依寒巖,三冬無暖氣”。每一位心中有未來的人都該問問:我們的教育怎么啦?不敢妄談教育全局,我關注的語文教育普遍缺失審美與心靈的守護是個很嚴峻的現實,誠盼引起足夠重視。
(作者單位:廣東三水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