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慍”這個詞的含義是什么?《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怒也。從心,聲。《新華詞典》的注釋是:慍怒,怨恨。所列舉的詞語是:慍色;慍容;慍怒;慍惱;人不知,而不慍?!吨腥A大辭典》對“慍”的解釋為:形聲,從心,(wēn)聲。本義:含怒,生氣。同本義:怨恨,惱怒。列舉的文言例句:舞斯慍?!抖Y記·檀弓》;慍而不出?!蹲髠鳌は骞辍?憂心悄悄,慍于群小。——《詩·邶風·柏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查遍所有工具書,對“慍”的解釋,基本字義都是:生氣,怨恨,惱怒。《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十課課文注解對“慍”的解釋是:生氣,發(fā)怒。而《教師教學用書》在翻譯“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時采用的是“怨恨”: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由此可見,用“怨恨”來解釋“人不知而不慍”中的“慍”,是準確和恰切的。
為什么突然引經(jīng)據(jù)典來討論這個問題?并不是這個詞有多么的深奧,而是源于一次考試后評卷場上的爭論和這場爭論反映的一些問題。
1. 試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②人不知而不慍( )
③元方入門不顧( )
④倏忽如拳如豆( )
2. 命題者提供的答案如下:
①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
②人不知而不慍(生氣,發(fā)怒)
③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④倏忽如拳如豆(突然)
3. 考生答卷中出現(xiàn)的答案:
對“強”的解釋,許多考生沒有寫“強”同“僵”而是直接解釋含義“僵硬”。
對“慍”的解釋,考生的答案除了有評分標準提供的“生氣”“發(fā)怒”外,還有“怨恨”“惱怒”等。
對“顧”的解釋,絕大多數(shù)考生答的是“回頭看”,也有回答“看”的。
對“倏忽”的解釋,考生的答案有兩種,一是“突然”,二是“忽然”。
4. 評卷場的分歧和裁決:
在評卷時,閱卷老師發(fā)現(xiàn)了與評分標準“不一樣”的答案,詢問評卷場的負責人該如何給分,這個問題在評分小組中引起很大的爭議。有的老師主張凡是與評分標準答案不一樣的,就不給分,最少要扣分;有的認為意思對就要給分,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最后,評卷領(lǐng)導小組經(jīng)過研究做出如下裁決:
“強”字只寫“僵硬”,沒有寫“強”通“僵”的,給一半分。“慍”字解釋為“怨恨”“惱怒”的,不給分?!邦櫋苯忉尀椤翱础辈唤o分?!百亢觥苯忉尀椤昂鋈弧辈唤o分。
主張給滿分的評卷老師詢問理由,組織評卷的人的回答是“與課文注解不一致”。
這個發(fā)生在2009學年度期末考試某評卷場的插曲具有小品的意味,給人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筆者認為,對回答“僵硬”只給一半分,顯然是沒有理解考試題目的要求“解釋意思”,犯了審題的錯誤。試題只要求解釋意義,沒有要求說明用法,“強”通“僵”,這是對“強”用法的解讀,學生只要了解就行了,要求寫出來,也與初中學生不要求掌握文言語法的要求相違背?!皯C”字回答“怨恨”“惱怒”、“倏忽”回答“忽然”不給分,理由就更加荒謬,這與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注重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即使是“顧”字回答為“看”,不給分也是值得商榷的?!稘h語詞典》《新華字典》對“顧”的解釋是:本義是“回頭看”,泛指“看”,可見,回答“看”也是有理由的。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角度,至少可以給一半分。
這個事情給了我們哪些啟發(fā)?
第一,就考試而言,作為命題者,在提供評分標準時,一定要窮盡問題的所有答案,最起碼,也必須注明“意思對就給分”,而不能蠻橫地把自己提供的答案作為唯一,順我則得分,“不順”我則不給分。這樣,誤導的將不只是評卷老師,對學生學習和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更是有百害而無一益。
這一點,有些考試就做得很好。在評分細則上,列舉出了所有合理的解釋,并附上一句“意思對,就給分”。如湖北省黃岡市2009年中考第21題“解釋加點詞的意思”,對要解釋的詞語“腰”“被”“湯”“辭”,評分細則列出了各種合理的解釋,并特別注明“答出意思即可”。這樣的“標準”,使教師放心大膽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有獨立的見解,不必再擔心學生“素質(zhì)高,考分低”了。受益的當然是學生,這也正是現(xiàn)實對教育的根本要求,符合“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的要求。
第二,就評卷而言,評卷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評卷開始前必須做好兩項工作。一是組織相關(guān)專業(yè)人士(尤其是擔任同年級教學的老師)深入研究評分標準,并對它進行補充和完善。二是要針對學生的實際,確定具體的評分細則,統(tǒng)一各類答案的給分辦法。只有這樣,才既有利于通過考試來指導老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外學習,又能發(fā)揮考試的杠桿作用,對教師的課堂和學生的學習作出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這是教學進一步深入,學生興趣進一步強化的重要推動力。
第三,就教學本身而言,教師必須真正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精神、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為目的,大膽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大膽鼓勵學生提出并論證自己的不同見解,而不是“一切”為了考試,讓本來是推動力的考試成為捆綁教學創(chuàng)新的繩索。
第四,這個事情也暴露了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當然是教學的目的不明,導致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不是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為主,而是“強迫”學生熟記一些“意義”“意思”,教學過程的所有活動都圍繞考試得高分來展開,而不是“發(fā)展素質(zhì),培養(yǎng)興趣,增強能力”,這樣的教學,必然導致“高分低能”。其次,是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不端正,缺乏科學的探究精神,一切“依材靠參”,教材和教參沒有的,一概否定,或置之不理,這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能力形成是不利的。第三,是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在“一切以成績?yōu)闇省钡挠绊懴?,學生能有多少心思去獨立思考?難怪老師們常常抱怨如今的學生依賴性很強,需要教師把“知識”嚼碎了才能學到一點“知識”,其始作俑者正是我們教師自己,是我們沒有給學生展示的舞臺,是我們沒有給學生公正客觀的評價。
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不難,那就是讓語文教學回到它本來的軌道上,充分發(fā)揮語文趣味性強、有廣闊的思維空間的特點,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演繹激情的人生。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順德區(qū)榮里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