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山上千尋①塔,
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②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②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
注釋:①千尋:形容極高,并非確指。古代以八尺為一尋。②緣:因為。
對對讀
飛來峰在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上。王安石登上飛來峰頂?shù)母咚?,聽人說每當清晨雞叫的時候,在塔上可以看到太陽升起。不用怕飄浮的白云擋住自己的視線,因為他站在最高的地方,世間萬物盡在他的腳下。
廬山在江西省。蘇軾走進廬山,感受到廬山的秀麗多姿,橫著看,側(cè)著看,向遠處看,向近處看,向高處看,向低處看,每一次所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詩人置身于廬山中,無論怎么看,他所看到的都只是廬山的一角。
句句碰
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就要站得更高。所以唐代詩人王之渙說:“欲窮千里目, 。”(《登鸛雀樓》)當杜甫設(shè)想登上泰山絕頂?shù)臅r候,覺得周圍所有的山都變得很小了,所以他說:“會當凌絕頂, ?!?《望岳》)
讀讀想想,這兩句詩是不是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所表達的意思相像啊?
串串記
同學們,當你在吟誦古詩的時候,是否像上面這樣,由一首詩聯(lián)想到其他的詩詞?其實,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詩詞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或者描寫的事物相同,或者表達的意思相近或相反,或者抒發(fā)的情感相似……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有聯(lián)系的古詩歸并在一起,那么我們所記住的就不是一首、兩首,而是像糖葫蘆那樣的一串詩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