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字玲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上海初級中學,湖北宜昌 443100)
對話文本享受閱讀
楊字玲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上海初級中學,湖北宜昌 443100)
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去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產(chǎn)生新的認知結(jié)構(gòu),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是閱讀教學的中心。而文本是學生精神得以寄托與憩息的殿堂,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其走進這殿堂尋找自我的過程。
閱讀; 對話; 享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苯處?、學生是閱讀教學中人的資源,文本是閱讀教學中物的資源。閱讀教學不能脫離文本,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認為,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借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閱讀教學是以既成性文本(課文)為話題的聚會,聚會之策略為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教師是對話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對話過程的參與者,是對話結(jié)果的總結(jié)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貫穿閱讀教學的全過程,是一切對話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去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產(chǎn)生新的認知結(jié)構(gòu),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的睿智給學生一點提示和點撥,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的能力。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是閱讀教學的中心。因此,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關(guān)注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喜歡閱讀,把閱讀作為一件樂事。
語文教科書不僅注意從我國豐富的語文傳統(tǒng)教學經(jīng)驗中汲取精華,而且面對現(xiàn)實,面向未來,可謂博采眾長,富有新意;不僅圖文并茂,充滿情趣,而且教學目標集中,重點突出。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1.變靜態(tài)的畫面為動態(tài)的情景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比?,在給學生上《蚊子和獅子》的時候,讓學生扮演角色練習朗讀,登臺表演,學生讀書的熱情空前高漲,在一本正經(jīng)的表演和朗讀中,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與文中角色的情感融為一體,他們的閱讀能力也在其中悄然成長著。初中階段這樣的文章很多,比如《皇帝的新裝》等等。七年級上冊朱子清的《春》一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為了幫助學生讀好課文,我們制作了幾株小草破土而出,春花競放,孩子門在草地上嬉戲的動態(tài)畫面,將學生帶入一個賞心悅目、如詩如畫的教學情景,并引導他們給動畫配音,帶領(lǐng)他們尋找校園的春天,這樣以來他們個個興致勃勃,真的做到了抑揚頓挫之聲,抒深切真摯之情。
2.化書面的語言文字為快樂的學習活動
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gòu)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教學中如果能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將教材提供的語言文字與學生的游戲活動巧妙結(jié)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在教學中老師不剝奪學生閱讀的主權(quán),不代替學生思考,不把閱讀教學建立在教師對作品的“正確”分析、肢解的基礎之上,要給予學生充分地、整體地感受課文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貼切具體地感受語言文字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等,了解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和發(fā)展變化情態(tài),讓學生整體讀,從而把握課文整體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在頭腦中建立課文內(nèi)容與語言外殼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形象,調(diào)動其生活、學習積累,落實到具體語段和重點詞句上品味揣摩,使學生增強主體體驗,強化自我感受,明晰文理認識,實現(xiàn)人文理解,促進文學積累,并啟迪多元感悟,形成獨特感受和理解,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主人。特別是背誦古詩文的時候讓學生隨作者去搖頭晃腦,進入文本他們會背得更快更熟。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兒童獲得生動活潑的發(fā)展,就要為他們提高豐富多采的智力活動?!薄安灰尯诎宓目蚩蚝徒淌业乃亩聣Π押⒆优c氣象萬千的自然界隔絕開來。”著眼于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教科書既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不是廣義上的文本。在閱讀活動中,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開放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對話文本,從而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的發(fā)現(xiàn),建構(gòu)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
1.超越文本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只是個例子?!闭Z文課堂首先必須植根于文本——這片有待開墾的土壤,繼而挖掘文本,超越文本,這樣展開的教學對話才是有效的,有價值的,有思想的。文本是學習的依據(jù),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寬裕的時間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只有閱讀文本,才能產(chǎn)生感悟與質(zhì)疑。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可讓學生先與文本對話,想想你喜歡孔乙己嗎?為什么?在學生感知理解課文以后不妨引領(lǐng)他們跳出文本,想想你認為造成孔乙己悲慘結(jié)局的原因?這樣學生就會看到一個復雜的豐滿的孔乙己,也可以說是讀出個性。在教學《秋天》一文時,為了增加感性認識,我?guī)ьI(lǐng)學生去學?;ㄆ杂^賞花,站在操場上感受秋風拂面,看農(nóng)民橘園的情景,親手摘摘橘子等,回來再讓學生領(lǐng)悟農(nóng)家豐收圖就如魚得水,寫出來的文章也充實多了。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而且引導學生“跳出課本”走向更廣闊的閱讀空間,開闊了視野,提高了閱讀效率。
2.走進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中指出:“課程內(nèi)容和課程結(jié)構(gòu)的改革與實施,強調(diào)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經(jīng)驗”。教材貼近學生生活,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體驗生活。如教學《散步》可引導學生體悟親情的美好,《羚羊木雕》讓他們感受到友情的重要。當然,在閱讀中,不能拋開文本自身意義,產(chǎn)生閱讀教學的畸形,如“過分闡釋”、“任意拓展”、“偽閱讀偽問題”等。例如與《背影》對話,如果從父親爬站臺攀越欄柵的事件中,讀出了“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感受,顯然脫離了文本的特定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
“現(xiàn)實給予兒童的知覺信息,都要受情緒感受的折射,才能使兒童進入認識和理解的境地”(《情感教育論綱》)。要使學生喜愛閱讀,把閱讀當作一件樂事,一種享受,就必須關(guān)注他們的情緒體驗。
1.向往美好的境界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描繪了一幅明朗的夜景圖。文章篇幅不長,富于想象。教學時,讓學生閉上雙眼,靜心聽配樂朗讀課文,教師再配上舒緩而優(yōu)美的旋律,聲情并茂的朗讀,將學生帶進一個祥和的、寧靜的、充滿溫馨、充滿詩意的夜晚。然后讓他們說說自己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時,他們思緒飛揚,課文中所描繪的美好意境已深深地印刻在他們腦海里了。
2.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初中教材選編了很多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文章。如《春》《濟南的冬天》《夏感》等等。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進行品析,并啟發(fā)學生將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出來直至背誦,就這樣讓學生在反復、多種形式的誦讀中體驗課文情景,感受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豐富優(yōu)美。時間長了,銘刻在學生頭腦中的就不只是美麗的畫面,還有精美的語言文字和美好的情感了。
3.享受成長的快樂
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笨梢哉f,學生的每一次閱讀,都是一個將知識吸納、整合、內(nèi)化、再傾吐的過程,都是一次艱辛的創(chuàng)造活動。要讓這種“艱辛”轉(zhuǎn)化為“快樂”,就必須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充滿信任和理解的、自由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威廉·詹姆斯的研究表明:“人在被激勵的情景下,其工作效率是平常的2-3倍。”人的內(nèi)心最殷切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肯定。因此在教學中,特別是課堂上老師要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多鼓勵,多表揚,讓他們享受到成長、學習的快樂。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時,學生才能喜愛閱讀,只有順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學生才能把閱讀當做一件樂事。教師健康良好的情緒,常常能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的“人文關(guān)懷”更能把學生的閱讀興趣轉(zhuǎn)移到高尚的、自覺的、穩(wěn)定持久的水平上來,引導學生充滿樂趣地探究式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閱讀活動,使我們的語文閱讀活動逐步進入“對話文本,享受閱讀”的理想境界。
G 623.2
A
1672-6219(2010)增刊-0367-02
2010-12-10
楊字玲,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上海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