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增安
(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200433)
跨文化沖突的成因及處理方式研究
彭增安
(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200433)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日趨頻繁,在此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不和諧甚至沖突。本文綜述了影響跨文化沖突的文化成因和跨文化沖突的解決方式。
跨文化;跨文化沖突;成因;處理方式
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因文化而異。Olsen指出,沖突可能是工具型的也可能是情緒型的。所謂情緒型的就是敵對仇恨情緒的發(fā)泄,而工具型沖突則是來自目標或習慣的差異[1]。
Hall從溝通的角度把文化歸納為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在高語境文化中,信息很少由外顯性的語碼表現(xiàn),主要靠個人的內(nèi)化性和經(jīng)由肢體表達;低語境文化的信息大部分由外顯語碼來表達[2]。
Hall的另一貢獻是對時間類型的劃分,即把時間分為單項時間與多項時間。時間的取向影響人們的沖突方式。時間反映了傳播活動產(chǎn)生的心理和情感環(huán)境,此外,時間還影響沖突的發(fā)展和解決過程。單項時間取向主要出現(xiàn)在以個人為中心的文化即低語境文化,而多項時間取向主要出現(xiàn)在以集體主義文化即高語境文化中。對于單項時間取向的人們而言,沖突要在某一時間范圍內(nèi)得以解決。對于多項時間取向的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解決沖突,而是要花時間好好了解沖突雙方,因為集體主義文化中所強調(diào)的是“我們”的價值取向,維系群體成員之間的和諧比澄清問題更為重要。
Hofstede則把文化價值歸納成為五個方面:
1.個人主義/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collec2 tivism)。個人主義文化的成員更傾向于認為沖突在本質(zhì)上是工具性的而非情緒發(fā)泄,集體主義文化更傾向于把沖突看作是情緒發(fā)泄而非工具性的。個人主義文化的成員通常把沖突中的人和事分開,而集體主義文化的成員通常不這么區(qū)分,后者常把批評和反對當作是針對個人的。
2.權(quán)利距離(power distance)。權(quán)利距離大的文化,層級的結(jié)構(gòu)嚴明,上司與下屬的權(quán)力與義務分明,而且下屬服從上司是理所當然的。上司是正確的不是因為他是一個能提供準確答案的專家而只是因為他是上司。
3.不確定性規(guī)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不確定性規(guī)避主要是因為對情況不了解、了解不夠或不多而導致的心理壓力。不同文化對不確定性導致的壓力的承受程度有所不同。
4.男性/女性文化。在男性文化社會中,男人具有較大的權(quán)威、控制權(quán)與較高的地位,表現(xiàn)出雄心、果斷、高度成就感、力量、競爭性和對物質(zhì)的追求,同時,男人期待女人服從男人。而在女性文化社會中,男女地位較為平等,強調(diào)細膩、敏感。該文化通常不期待男性過度果斷,在該種文化中成長的人,在溝通過程中期待能夠解讀非語言表達,也比較能夠適應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
5.儒家動力(Confucian dynamism)。Hofstede特地將儒家文化列為一種單獨的文化價值模式,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的研究較為全面,而非像以前的純粹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研究。儒家動力主要是東亞諸國所共享的注重工作倫理與尊敬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3]。
沖突解決方式指的是不同情形下處理沖突的典型方式。Glenn和Witmeyer總結(jié)出三種處理沖突的方式:事實—歸納法、公理—演繹法和情感—直覺法。事實—歸納法,是以重要事實為根據(jù)推出結(jié)論,在美國較為流行此法;公理—演繹法是從總的原則演繹出特定情形下的結(jié)論;情感—直覺法則是基于情感信息。事實—歸納法和公理—演繹法在個人主義文化中較為流行,情感—直覺法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較多采用[4]。
Rahim根據(jù)沖突管理中對自我和他人的關心程度把沖突方式分為五類:整合法高度關心自己和他人,運用這種方式時,人們試圖找出沖突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妥協(xié)法適度關心自己和他人,人們運用這種方式找出對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方案,但該方案對雙方可能都不是最佳選擇。支配法高度關心自己,較少關心他人,一方總是試圖控制或支配沖突情形。退讓法較少關心自己,較多關心他人?;乇芊▌t是較少關心自己和他人。當然,對回避法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個人主義文化中,回避是出于個人偏見較少關心自己和他人,而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則是較為關心自己和他人。個人主義文化中更多使用較為直接的沖突處理方式,如整合法和妥協(xié)法,集體主義文化更多使用較為間接的沖突處理方式以使所有人都保全面子[5]。
也有學者認為,指導個人處理沖突的自我構(gòu)建也因文化而異。個人主義文化的成員傾向于在獨立的個人自我構(gòu)建基礎上處理沖突,即把他們自己和卷入沖突的個人當作獨立的自我構(gòu)建,沖突處理者注重內(nèi)容和客觀性問題,強調(diào)雙方獲勝的目標取向以及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結(jié)果而不是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他們的利益一旦受到威脅他們就會立刻采取直接的對抗性方式解決。同時,個體主義文化注重邏輯思考和推理,所以無論發(fā)生什么問題,人們都希望把問題擺上桌面,判斷對錯是非。個人主義文化的成員多采用短期的沖突管理模式,只關心眼前的沖突情形,沖突過后還會與產(chǎn)生過沖突的人做其他事情[6]。
集體主義文化的成員多在相互依賴的自我構(gòu)建基礎上處理沖突,他們很難或不能把自己和所屬群體分開。集體主義社會(如中國)更關注人際關系。所以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沖突并不是一種交際問題,而是對和諧理念的破壞。因而,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會因為個人利益而去打破這種和諧。不僅如此,在中國這樣的集體主義社會中,人際關系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基本組成部分,為了維護社會結(jié)構(gòu),維持平穩(wěn)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所以在這種社會理念和文化背景影響下,人們在處理沖突時言行都十分謹慎、含蓄,而為了避免損傷對方的面子和維護自己的面子,人們會弱化甚至避開直接的對抗。集體主義文化的成員多注重長期關系,眼前的沖突當然要解決,但他們更注重長期關系。
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是當前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社會行為之一,其產(chǎn)生的原因和處理方式都值得人們關注與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nèi)绻鉀Q沖突的方式不同就可能會加劇敵意和誤解,甚至會導致沖突升級。因此我們希望能進一步探究跨文化交際沖突背后的深層次的社會和文化原因。
[1]Olson,M.The Process of Social Organization[M].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1978:258.
[2]Hall E.T..Beyond Culture[M].New York:Doubleday,1976:143.
[3]Hofstede,G.Dimensions of national cultures in fifty countries and three regions[C]//J.Deregowski,S.Dzuirawiec,&R.Annis.Explication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Lisse,Netherlands:Swets&Zeitlinger,1983:204.
[4]Glenn,E.,Witmeyer,D.,&Stevenson,K.Cultural styles and persua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2 tions,1977(1).
[5]Rahim,A.A measure of styles of handl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3(26).
[6]Gudykunst W.B.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86.
[責任編輯 許 昌]
G04
A
1000-2359(2010)01-202622-02
200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