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林
(廈門大學,福建廈門361005)
危機中的蛻變:蔡鍔軍國民教育思想探析
陳國林
(廈門大學,福建廈門361005)
19世紀末的中國,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加深,社會動蕩不安,各種思想交流碰撞,救亡圖存是當時社會的普遍呼聲。深受社會達爾文主義、日本武士道精神影響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蔡鍔在危機中實現(xiàn)了蛻變,他提出了“軍國民教育思想”,主張“喚醒國人”“陶鑄國魂”“全民皆兵”,致力于軍事救國,在當時社會中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危機;軍國民教育;救亡圖存
蔡鍔生活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這是中華民族危機加深的時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種思想交流碰撞,救亡圖存是當時社會的普遍呼聲。在如何救國圖存的艱難抉擇中,新型知識分子開始了思考和探索,其中部分人發(fā)生了根本的蛻變,蔡鍔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蛻變出來的一代儒將。他投筆從戎,主張用軍國民教育思想武裝民眾,致力于軍事救國。從此,軍國民教育思想登上了清末民初的歷史舞臺,成為當時的一種思想潮流。
(一)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大清王朝在戰(zhàn)場上一敗再敗,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特別是1895年的甲午海戰(zhàn),輸給了“蕞爾小都”日本,使得天朝大國的顏面掃地,加之簽訂了《馬關條約》,向日本賠償兩億兩白銀,并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另外還要出讓許多商務和投資上的權益,這大大加深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危機、社會危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接下來的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和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又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大大刺激了國人的自尊心,也激起了人們對祖國命運的思考。特別是那些頭腦敏銳的新型知識分子們,救亡圖存的熱情更為高漲,蔡鍔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01年,在梁啟超的幫助下,他進入日本成城軍校學習陸軍,次年又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在同年,他在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上發(fā)表了《軍國民篇》,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系統(tǒng)闡述了軍國民教育思想,極力主張“軍事救國”。他說:“宜從事軍事學問,期握統(tǒng)御并訓練國民之實權,而后于國事有濟?!盵1]
(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
蔡鍔軍國民教育思想的提出還與達爾文進化論思想有著緊密的文化淵源關系。
進化論思想在19世紀90年代在中國廣泛傳播,特別是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在中國思想界和知識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以救國圖存為己任的新型知識分子“潛心觀天演,愿從達爾文”,把進化論作為分析問題、觀察社會的理論武器。進化論思想雖然有其局限性,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它在思想上使人們產(chǎn)生了緊迫感和危機感,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人,特別是新型知識分子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急起直追、奮發(fā)圖強,他們便從民族生死存亡的角度出發(fā),把武力作為救國最為直接的手段,鼓吹生存競爭之道,宣揚尚武好勇之風。胡適在其后來的回憶性文章中這樣描述當時進化論的影響:“在中國屢次戰(zhàn)敗之后,在庚子辛丑大恥辱之后,這個‘優(yōu)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shù)人一種絕大的刺激。幾年之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延燒著許多少年人的心和血?!盵2]受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激進的新型知識分子強烈地表達了武力救國的愿望,“夫地不加辟,而人口日繁,自非侵人,安能保我?此則世界之公例,不可逃者也。優(yōu)勝劣敗,強者生存”[3]?!坝源?,即不可不急注重于武力,以求有以捍御國家而不致受人欺侮,此實今日吾民之第一天職也”,“我國之危急,尤有日甚一日之勢,則于此時舍求保于武力,益無他策矣”[4]?!敖裉煜聝?yōu)勝劣敗、強存弱亡之天下也。然則何以強,尚武則強;何以弱,尚文則弱。處閉關之時代,非尚文無以靜民氣,處交通之時代,非尚武無以振國威……尚文之風一變而為尚武,如是張國權,雪仇恥,索償?shù)兀杂诖嘶伞盵5]。所以,“尚武一事,為天演競存之道,為民性發(fā)舒之源,在吾國今日尤為救亡砭弱之急務,而國人上下所當特別注意者也”[6]。蔡鍔的軍國民教育思想就是在這種強烈的“進化”意識下得以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軍國民篇》中他大聲疾呼:“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盵7]
(三)日本尚武之道的啟示
蔡鍔短短的一生卻有五年的時光是在日本度過的。1899年7月,蔡鍔在梁啟超的幫助下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參加唐才常所率自立軍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舉事。起義失敗,蔡仍赴日本”[7]24。直到1904年冬“畢業(yè)于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騎兵科?;貒盵7]21-22。這五年正值他思想啟蒙時期,對他日后革命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日本以“武士道”為核心的尚武之道對在苦悶徘徊中尋求救國之路的蔡鍔來說,無疑是“一濟良方”。日本武士道提倡忠節(jié)、武勇和獻身等精神,從10世紀以來,在日本歷屆政府的強力灌輸和培育下,逐漸成為日本全體國民必須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這為近代的日本走向富強注入了“大和魂”,也給尋求救亡圖存之道的蔡鍔以思想啟迪。1902年,蔡鍔發(fā)表了《軍國民篇》,字里行間透露出蔡鍔對日本尚武精神的推崇,同時也指明了中國要像日本那樣成為強國,培養(yǎng)國民的尚武精神是當務之急,“軍事救國”是必由之路。所以他極力主張“宜從事軍事學問,期握統(tǒng)御并訓練國民之實權,而后于國事有濟”。
(四)中國傳統(tǒng)“武俠”文化的熏陶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見義勇為為核心的“武俠”文化流傳至今而不衰,一代又一代的有識之士在其熏陶下不怕犧牲,不計較個人得失,為民請命,為國分憂。蔡鍔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對傳統(tǒng)“武俠”文化做了最好的詮釋。蔡鍔是生活在民末清初的新型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的背叛是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的典型特征。但幾千年沉淀下來的傳統(tǒng)“武俠”文化,不僅不是他們革命的對象,反過來是他們武力革命的思想源動力。蔡鍔6歲開始識字讀書,13歲“得中秀才”,16歲進長沙時務學堂學習,這期間接觸的主要是四書五經(jīng),還有“經(jīng)世致用”思想??梢哉f他接受的啟蒙教育是傳統(tǒng)教育,傳統(tǒng)的儒家、墨家等非常重視尚武教育。儒、墨等積極“入世”的傳統(tǒng)俠道,對日后蔡鍔主張武力救國、大力宣揚軍國民教育思想有很大影響。在《致湖南士紳書》(1902年)中,他說:“然我大圣杰賢如孔、孟,偉儒絕學如墨、惠、鄒、老、莊、列……武命壯絕,沙數(shù)斗量,何可勝道。而胡以退步疾速,致俾大社之局面一敗灰墨如此也夫?抑其文想之極度,尚與武命相懸絕,而不免于懦耶?”[8]15-16蔡鍔借古圣先賢的尚武之道來宣揚軍國民思想,足見軍國民教育思想有傳統(tǒng)武道之淵源。
(一)喚醒國人
20世紀初年,中華民族危機日甚一日。當時正在日本求學的蔡鍔經(jīng)過幾番痛苦的思考與尋求之后,認為必須“喚醒國人”,實行軍國民主義,在四萬萬國民中普及軍事教育和軍事訓練,發(fā)揚尚武精神,從根本上改變國民的素質(zhì),唯有這樣才能與列國的侵略相抗爭,達到救國的目的。他說:“中國之病,昔在神經(jīng)昏迷,罔知痛癢;今日之病,在國力孱弱。生氣消沉,扶之不能止其顛,肩之不能止其墜。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盵8]19在《軍國民篇》中,蔡鍔從教育、學派、體魄、國勢等八個方面分析了中華民族缺乏尚武精神的根本原因,為此他大聲疾呼:“軍國民兮,盍歸乎來!”[8]36旨在喚醒國人,使國人“感歐風美雨之震蕩,知生存之惟艱,乃發(fā)畏懼心,捍衛(wèi)心,團結心與一切勇猛精進心”[6]27。
(二)“陶鑄國魂”
蔡鍔把“陶鑄國魂”視為建造軍國民主義的根本。他說:“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國魂者,國家建立之大綱,國民自尊自立之種子。其于國民之關系也,如戰(zhàn)陣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針,如槍炮之照星,如星辰之北斗?!盵6]32國魂如何鑄就?蔡鍔也有明確的回答,他說:“國魂者,淵源于歷史,發(fā)生于時勢,有哲人以鼓鑄之,有英杰以保護之,有時代以涵養(yǎng)之,乃達含弘光大之域。然而得之也,非一日而以漸。其得之艱,則失之也亦匪易?!盵6]34他還指出了日、德、俄、美等列強強大的原因是因為有其“國魂”。我們的國魂是什么呢?“然而吾腦質(zhì)中有一國魂在”[6]35,這一國魂就是軍國民主義。蔡鍔認為,只有鑄就軍國民主義這個國魂,才能強大中國,才能救中國。
(三)全民皆兵
實現(xiàn)全民皆兵,建立強大的國防軍抵御外侮,是蔡鍔軍國民教育思想的目標。蔡鍔主張的全民皆兵主要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
第一是“野蠻其體魄”。鴉片戰(zhàn)爭后,國民大量吸食鴉片,致使體力孱弱,精神憔悴,沒有戰(zhàn)斗力。面對這種現(xiàn)象,蔡鍔深感憂慮,他在總結“漢族之墮落腐壞不堪”的原因時,其中之一就提到“原因于體魄者”。他指出國勢強盛的基礎在于野蠻國民之體魄,“國民之體力,為國力之基礎;強國民之體力,為強國民之基礎”[8]27。蔡鍔主張全體國民都要具有強健的體魄,像斯巴達民族一樣能戰(zhàn)斗,方可救亡圖存,稱雄世界。
第二是提高道德力。蔡鍔認為:“國力之要素,以國民之體力、智力、道德力為主,而道德力之左右于武力而尤大?!盵8]304軍國民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國民的道德力,造就“節(jié)儉忍苦、果敢堅毅、富于愛心而重義務的國民”[8]304。
蔡鍔軍國民教育思想是在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在“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未達到預期救亡效果的情況下,社會呼喚著一條新的救亡道路。以蔡鍔為代表的新型知識分子在民族危機中實現(xiàn)了蛻變,主張“軍國民教育”,以武力救國,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在民眾中起到了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從此,軍國民教育思想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社會思潮。
軍國民教育思想深刻分析了中華民族文弱積習的原因,有助于社會大眾從歷史教訓中和東西方文化比較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有助于人們把尚武精神和民族危亡、國家興衰聯(lián)系起來去思考救國的出路。這是一種新的探索,在民族危機日漸加深的清朝末年無疑是一劑救國良方。它喚醒了國民,開啟了民智,凝聚了民心,摧垮了幾千年來統(tǒng)治階級“防民勝于防川”的思想堤壩,為人民群眾即將登上歷史舞臺做好了思想準備。
軍國民教育思想由于缺乏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支持和推動,它沒有成為清末政府挽救頹亡的政治道路,然而軍國民教育思想廣泛的社會和群眾基礎,使得軍國民教育思想在社會能夠迅速蔓延傳播,具有廣泛和深刻的社會動員性。從此武力救國成為清末乃至后來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手段,辛亥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理論,都深受軍國民教育思潮影響,人民高舉“武裝革命”大旗,致力于“武力救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胡適.胡適自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55.
[2]蔣百里.軍國民之教育[J].新民叢報,1902(22).
[3]寒山.和平之真詮[N].民立報,1911204216.
[4]別有懷抱人.京師宜創(chuàng)立武備大學校論[N].大公報,1904206223.
[
5]國民會進行策略[N].大公報,1911206207.
[6]曾業(yè)英.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5.
[7]蔡端.蔡鍔集[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20.
[8]毛注青,等.蔡鍔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5-16.
[責任編輯 孫景峰]
K257
A
1000-2359(2010)01-202572-03
陳國林(1970-),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歷史研究。
200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