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宏
(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 江蘇 如皋 226500)
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此過程不能只靠傳授知識的結論來實現(xiàn)。特別是化學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和思維品質及化學家們發(fā)現(xiàn)化學規(guī)律所經歷的過程和艱辛的努力是很難從現(xiàn)成的化學結論中獲取的。基于這一點,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必須順應新課標的要求,轉變教學理念,加強對學生自主活動的指導,引領學生參與探究化學知識、規(guī)律的形成,讓他們通過對化學概念的形成、規(guī)律的得出、知識的運用等過程的參與探索研究,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并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真正實現(xiàn)新課標中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倍抡n程標準又強調了化學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新問題,探究新知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化學現(xiàn)象;列舉與化學有關的生產、生活和現(xiàn)代科技中的有關實例;做一些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讓他們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
如在“乙醇的性質”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去觀察、發(fā)現(xiàn)和探究的。首先,讓學生觀察乙醇的顏色、聞乙醇的氣味、觀察做乙醇、水和鈉反應的實驗,問:乙醇與水在性質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們通過觀察就知道,乙醇和鈉反應時鈉是沉在乙醇液面下的,并且乙醇與鈉反應沒有鈉與水反應激烈,鈉塊不能熔成小球,這樣就能得出乙醇能與鈉反應,但沒有鈉與水反應激烈,且乙醇的密度比水小。以上這些由學生經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分析發(fā)現(xiàn)的結論或規(guī)律比我們教師單純的講授掌握要牢固得多。
在以往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是在“聽”,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思維得不到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凡學生有可能講的地方,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讓學生講,也可以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再由其中一個代表講,其他組內或組間同學給予補充。遇到一些似是而非、一時難以弄清楚的地方,還可讓同學之間展開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得到結論,以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明辨是非。如某一生活現(xiàn)象的化學解釋,學生可以有多種表述形式的解釋,這些解釋是否合理?是否全面?能否說明其化學本質?只有讓學生在爭辯中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思維才能得到發(fā)展。如在“物質的量濃度”教學中,“物質溶于水所得溶液體積的確定”是教學的難點。我在上這一節(jié)課時改為把一定質量的固體和一定體積的氣體溶于水,讓學生設計實驗來確定溶液的體積,并作出合理的解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與僅僅由教師講學生聽是完全不一樣的。講的學生要充分表現(xiàn)自己,學生思維的強度一定是最大的;聽的學生需要評判、補充說明,如不認真聽、不積極思考是不能作出正確的評判和適當?shù)难a充的。這樣的課堂,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而對我們教師來講,有時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所提出的各種研究方案或猜想,最終還是要通過實驗驗證才能說明。而實驗驗證在傳統(tǒng)教學中習慣上總是教師完成,包括實驗原理、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操作方案的設計、實驗中需要測量的化學量以及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等等。而現(xiàn)在所提倡的研究性學習中,運用什么實驗原理?如何選擇實驗器材?如何進行實驗操作?需要測量哪些化學量以及如何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等來驗證所提出的研究方案或猜想,這些都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自己積極的思考去實現(xiàn)。在此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體驗、感悟以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其效果就大不一樣。
如“氯氣的結構和性質”一節(jié)的教學中,老師在課堂所引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放手讓學生自己猜想、自己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僅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咨詢者,而學生腦、手、眼、耳各個器官全面活動,思維高度緊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探究,解決了教師引出的一個個問題,不僅學會了研究化學問題的一般思路與方法,而且進行了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yǎng)了觀察與實踐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了創(chuàng)新意識。
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基礎,演示實驗是實驗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有著示范和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等功能。然而,演示實驗的不足是把學生置于 “看”、“聽”的地位,未能很好地讓學生親手操作、親身經歷、親身體驗,致使一些學生的興趣、愛好不能被充分地激發(fā),成就感也不能得到滿足。他們的探究能力得不到進一步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演示實驗應盡可能設計成為學生動手實驗,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也使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但演示實驗有時也不可能或不應該全部改為學生動手實驗,為了給學生提供示范和更多的動眼、動口,特別是動手動腦機會,對一些演示實驗,教師可以跟學生一起演示,或者教師說明實驗原理和注意事項后,讓學生自己演示,教師觀察和指導。這種由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考的實驗教學,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遷移,而且?guī)椭鷮W生構建新的知識,讓學生體驗課堂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這比在課堂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效果要好得多。
教學中一個個需要研究的問題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堂課也就結束了。如能讓學生回味一下研究的過程,總結其間要點、關鍵,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及口頭交流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同時也讓老師得到及時的信息反饋,了解全體學生的思維狀況和理解情況,并能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這是非常必要的。課堂上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就本課重點內容和知識點作自我歸納、小結,教師獲取反饋信息后,及時進行矯正與輔導。一節(jié)課的課堂小結如經常讓學生來做,那么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就一定能養(yǎng)成。
總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們教師還應不斷學習,努力探索與創(chuàng)新,采用科學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融洽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