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端,馮義東
(海南師范大學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運用多元智能觀創(chuàng)設課堂學習情境
方云端,馮義東
(海南師范大學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海南 ???571158)
從多元智能觀出發(fā),通過對多元智能觀指導下的學習情境的分析,探究了課堂學習情境的設計及其相關策略,以期為課堂教學營造一個能夠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精神和協(xié)作學習意識的新型教學環(huán)境.
多元智能;學習情境;設計;策略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首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Multi-Intelligences,簡稱 MI理論),引起了世界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多元智能理論作為20世紀后期最有影響力的教育改革思想之一,打破了對傳統(tǒng)智力的固有認知,同時也是對素質教育最好的詮釋.加德納博士認為智能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chuàng)造出某種產品所需要的能力.人的才能是多元的,人類思維和認知的方式也是多元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獨立的方式存在的[1].教育的起點不在于學生原先有多么聰明,而在于怎樣使學生變得更聰明.
學生的智能無所謂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的不同和結構的差別.學校教育更應該正視學生智能的差異、并尊重差異、善待差異,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論要求我們根據學生不同的智能傾向,客觀公正地給予其積極、肯定的評價,讓在不同智能上各有所長的學生獲得自我肯定和他人的尊重,而這正與素質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
傳統(tǒng)的教學對學習基本持“去情境”的觀點,認為知識一旦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來,成為概括性的知識,它就具有了與情境的一致性,反映了具體情境的“本質”.因此,對這些概括性知識的學習可以獨立于現成情境而進行,而學習的結果可以自然地遷移到各種真實情境中[2].然而,情境總是具體的,隨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而千變萬化的.“去情境”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薄弱.學習者缺乏知識在應用中的遷移能力,常常難以用學校獲得的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真實的問題.
布朗等學者提出了“情境性學習”的概念.他們認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為重要的認識論意義上的優(yōu)越性,主張通過在真正的現場活動中獲取、發(fā)展和使用認知工具,進行特定領域的學習,強調要把學習者和真實世界聯(lián)系起來.可以說,情境性學習的觀點突出了學習的具體性和非結構性,與建構主義者在教學中強調把所學的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鉤起來,讓學生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是一致的.
傳統(tǒng)的智力測驗或標準化試題都需要運用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才能快速的解答.這種快照式的回答強調人短時反應能力,以及重復和再認的能力.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課本知識比較擅長沒有任何情境的功課,這使學生認為他們將來所碰到的實際問題都是舊問題中的某一類問題的重復或變相重復,可以用一些通用的規(guī)則來加以解決,故而認為應該熟記某一種題材,并以某種特定方式來進行慣性推理.學生常依賴于這種學習方式,希望在測驗中得到好的成績或通過各種考試.
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的“去情境”觀點,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能的情境性”.將智能的本質解釋為:在某一種文化環(huán)境中個體處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可以被文化環(huán)境激活以解決實際問題和創(chuàng)造該文化所珍視的產品.這里強調的是“在某一種文化環(huán)境”,肯定了“智能可以被文化環(huán)境所激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huán)境都會對智能產生影響.各種智能的發(fā)展和突顯離不開學習者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智能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人與人的交互作用,也需要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時世造英雄也許就是應了這個道理.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的今天,利用多元智能觀創(chuàng)設多元互動的課堂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生動、交互性強的情境中學習知識、感悟生活,并學以致用是尤為重要的.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多元智能觀強調“智能的情境性”,強調把所學的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聯(lián)系起來.學習只有在依托真實世界的情境中進行才能使學習變得更為有效,更具備現實的意義.所以,基于多元智能觀的信息化課堂學習情境不僅要有真實的社會背景做依托,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大量的相關案例,而且要給學生提供拓展其心智發(fā)展的學習工具,以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協(xié)作交流的支持策略.多元智能觀的課堂學習情境的設計應該注意以下4個方面.
課堂學習情境的設計應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提供盡量真實的任務情境,不能對其做過于簡單化的處理,使其遠離現實問題.情境認知的重點在于思考的技能,而不是對信息的記憶.通過提交復雜、設計有漏洞的、真實的任務,情境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思維能力、抽象能力、對相關信息的查找能力、問題解決過程的認知監(jiān)控能力和真實問題背景中的推理能力.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向學生展示更接近于實際生活,而不是支離破碎和過于單調的場景.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有助于激發(fā)各類學生的不同智力的提高.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的媒體信息豐富了課堂的學習情境,增添了問題、知識的真實感和社會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tǒng)課堂學習中,教師主要是講解一系列程式化、記憶類型的知識,然后要求學生越來越精確地進行模仿,并通過展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提供解決問題的范式,指導學生的探索.學生在教室里似乎已經充分理解了所學知識,但他們往往只記住了一些事實性的知識和法則,并沒有真正的理解,一旦需要他們獨立運用在學校所學過的知識時,往往不能靈活運用,即使那些訓練有素、成績良好、深受教師贊賞的學生,也無法充分理解他們所學習的全部知識.
現有的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學習資源既能充分體現信息化教學優(yōu)勢[3],又是課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通過探索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智力情況,特別是不能只滿足于言語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的需要,應該從視覺空間、肢體語言和自然觀察等方面入手,提供更為多元、豐富的資源和工具.同時,教師在布置任務、作業(yè)的時候,也要考慮到作品提交方式的多元化,應該給學生多種選擇的可能,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比如多媒體課件、課堂匯報、音樂作品、繪畫等等.
解決諸多難題都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與人溝通、交流、協(xié)作,是實現自我建構和自我創(chuàng)造必不可少的技能.“學習共同體”就是在公共的學習環(huán)境中圍繞共同的主題內容,通過參與、活動、會話、協(xié)作、反思、適應等活動建立的一個具有獨特的“文化氛圍”和“知識文脈”的團體[4].多元智能觀的“學習共同體”應具備如下特點: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力潛能,有的突出,有的隱藏,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可以被激活和不斷發(fā)展.“學習共同體”可以將具有不同智力傾向的學生以相似或一致的價值取向和愛好組合在一起,讓大家在集體的活動中展示自己的優(yōu)勢.學生既可與輔導者進行交流、同時又可以與同伴進行交流、協(xié)作,共同建構知識、分享知識.在協(xié)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信息,看待和理解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這會促使他們進一步去反思他們的想法、行為,對知識進行重構和理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這一方面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發(fā)現自身占優(yōu)勢的智能并維持和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參與的個體接觸到自己不擅長領域的知識,并找到全面與個性發(fā)展的連接點,促進自身能力結構的多元化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智能評價只重視紙筆方式的測驗和IQ的高低,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的再現而忽視創(chuàng)造能力的考核,無法真實反映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多元智能的情境化評價要與真實生活相結合,關注學習者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關注學習者多元智能的發(fā)展,實現評價過程與教育過程的統(tǒng)一,在任務作品、情感表達、社會交往以及交流能力等多方面部能給予多元而全面的評價.評價以情境為參照,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正確把握被評者的某些特定行為,并把這些行為置于整個教育甚至社會環(huán)境背景中,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通過評價來捕捉教學活動過程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動因素,及時改進與完善教育教學活動[5].
根據課堂學習情境的分析,我們歸納了創(chuàng)設信息化課堂學習情境的實施策略.
1)在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學生建立一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平臺,可以充分展示聲畫一體的視聽教材、歷史影像資料、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并給予學習者更多運用文字的機會,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如演講、小組交流、編輯刊物、參與辯論、書寫成網絡日志等,把讀、寫與其他學科領域知識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
2)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輕松高效的完成數據的分析、篩選和整理,可以通過制表、制圖、建立數據庫、程序設計等方式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去培養(yǎng)學習者演繹思維、推理和預測.人的學習和進步離不開對自我行為的反思.信息化的學習情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為自由、坦誠的個人化談心、詢問他人,通過反省、獨立學習來實現對自我的認識.
3)借助于圖片、海報、美術作品、模型、電影等視覺刺激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的視覺性活動.鼓勵學生用形象化的視覺方式激發(fā)想象,把藝術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如:涂鴉或流程圖、概念圖等.
4)在學習情境中,不僅可以用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還可以相同的興趣、研究方向來組建“學習共同體”,并利用網絡平臺的支持開展跨時空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習者人際溝通協(xié)作的能力.
總之,運用多元智能觀創(chuàng)設課堂學習情境,對于促進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精神,促進全面素質教育有著積極意義,為教育工作者實施新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實踐中我們應該不斷尋找傳統(tǒng)教學與多元智能觀創(chuàng)設課堂學習情境之間的結合點,指導我們的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走向成功.
[1]祝智庭,鐘志賢.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多元智能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2003.
[2]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xié)作委員會.教育技術理論導讀—信息時代的教學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武法提.網絡教育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徐曉東.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鄭利霞.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對我國學生評價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7(21):3-4.
[6]林春麗.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J].高教論壇,2009(12):50-53.
[7]石顏萍.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啟示[J].西安社會科學,2009(5):154-155.
[8]趙俊萍.多元智能理論與教育觀念的轉變[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4):21-24.
[9]劉洋,楊改學.淺析多元智能理論對素質教育的促進[J].教育探索,2008(1):91-92.
[10]馮銳.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網絡課程設計 [J].中國電化教育,2005(6):77-78.
責任編輯:畢和平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intelligence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
FANG Yunduan,FENG Yid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multi-intelligence theory,we research the design of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stablish an environment to train the students'ability to innovate,spirit to explore and sens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 Multi-intelligence Theory;Learning environment;design;Strategy
G 434
A
1674-4942(2010)03-0347-04
2010-04-17
海南省2008年度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