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昀 □李印芝(睢縣水務局)
塑性干縮裂縫一般在混凝土硬化前,出現(xiàn)在構件的表面,縫寬0.05~0.2mm,裂縫短而粗,斷續(xù)無規(guī)律,有時呈龜裂狀,縫裂到鋼筋為止。
塑性干縮裂縫是由混凝土表面失水過快引起。在高溫、干燥、大風的天氣下,新澆筑的混凝土構件的表面蒸發(fā)率大于泌水率,由于表面失水過快,塑性混凝土在表面收縮和內部約束的作用下,薄弱的硬結表面就會產生拉應力,造成開裂。體表比值小的構件,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容易蒸發(fā),容易出現(xiàn)干縮裂縫。配置混凝土時水泥的用量多、用水量大或水泥收縮率大,會增大混凝土的干縮值。忽視對新澆混凝土的遮蓋、擋風和濕養(yǎng)護,也是造成塑性干縮裂縫的主要原因。
配置混凝土時,要嚴格控制原材料的質量,選用合適的水泥品種和標號,級配良好的石子和粗、中砂,以及合適的外加劑,嚴格按配合比計量,控制加水量,攪拌均勻?;炷翝仓r,必須正確掌握振搗技藝,混凝土初凝后進行二次拍實抹平,并及時用潮濕材料覆蓋,使其保持濕潤≥7d。此外,也可噴灑養(yǎng)護液、覆蓋塑料薄膜封閉或蓄水養(yǎng)護等方法,防止混凝土水分蒸發(fā)?;炷恋乃苄愿煽s裂縫雖然對結構強度影響不大,但裂縫深度達到鋼筋面時易使鋼筋銹蝕,且影響構件觀感??捎娩摻z板刷或平板砂輪機磨除水泥結膜和進行毛化處理,掃刷沖洗干凈,隨即用聚合物1∶1水泥砂漿刮平抹實,濕養(yǎng)護7d。
混凝土澆筑成型后2~3h,一般在梁的表面產生沉縮裂縫,裂縫分布規(guī)則,從表面上看,上口張得很大,裂縫一般不深,直至箍筋面。
沉縮裂縫一般產生在初凝后、終凝前,沉縮量為構件厚度的1%。在沉縮過程中由于混凝土組成材料的顆粒大小和密度不同,沉降速度不同。材料下沉不均勻,粗骨料下沉快,如遇到鋼筋、模板的阻礙,則受阻上方會發(fā)生裂縫。
配置混凝土時,要選擇合適的配合比和水灰比,骨料的級配應達到要求,必要時,采用減水劑,使混凝土的坍落度滿足施工要求。為防止新澆混凝土構件產生裂縫,應掌握正確振搗方法,不漏振、不多振,確保構件混凝土均勻密實,待混凝土初凝時還應進行二次振搗,終凝前壓實抹平。做好混凝土的夏季防曬和冬季保暖工作,及時覆蓋,濕養(yǎng)護≥7d。當發(fā)現(xiàn)已澆筑的混凝土構件出現(xiàn)裂縫時,可用鋼絲板刷將表面水泥薄膜刷除,掃刷沖洗干凈、晾干,隨即用聚合物水泥砂漿(107膠∶水∶水泥∶砂=1∶4∶10∶10)攪拌均勻后刮平抹實,濕養(yǎng)護7d。
多發(fā)生于厚大混凝土構件,一般與構件截面垂直,裂縫深淺不等,有時僅位于構件表面,有時則貫通整個截面,危害較大。
結構斷面最小尺寸在800mm以上,同時水化熱引起的混凝土內最高溫度與環(huán)境氣溫之差預計超過25℃的混凝土構件,稱之為大體積混凝土構件。此類結構由于承受的荷載大,整體性要求高,往往不允許留設施工縫,由于混凝土量大,澆筑后,水泥水化熱聚積在內部不易散發(fā),混凝土內部溫度顯著升高,膨脹大,而表面散熱較快,膨脹小,受內部約束產生拉應力,若溫差過大時拉應力超過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限度時,便產生裂縫。另外當混凝土內部逐漸冷卻而收縮時,受基底模板或已澆混凝土的約束,接觸處也將產生很大的拉應力,超過限度,混凝土便發(fā)生開裂。
要避免和減少混凝土水化熱溫度裂縫的出現(xiàn),在配置混凝土時,可選用水化熱較低的礦渣水泥、火山灰水泥或粉煤灰水泥,摻入適當?shù)木從齽_x擇合理的砂石級配,盡量減少水泥用量,減緩水化熱發(fā)生速度。澆筑混凝土時要降低澆筑速度分層澆筑,減少澆筑層厚度。盡量避開炎熱季節(jié)施工,采取人工降溫措施,如砂石堆場加設遮陽棚,噴地下水降溫,攪拌用水加冰降溫等,使混凝土的入樓溫度控制在28℃以內。留設測溫孔,定期測定澆筑后混凝土的表面和內部溫度,控制內外溫差不超過25℃?;炷了療釡囟攘芽p的處理,應在觀察裂縫已經穩(wěn)定后,將裂縫掃刷干凈,用壓力水沖洗并晾干。當裂縫>0.5mm時,可采用水泥漿壓力灌漿法,將縫隙灌滿,待初凝時壓嵌密實。裂縫>0.05mm時,須采用環(huán)氧樹脂灌漿液灌注、封閉,如構件有防水要求時可用氰凝灌漿液灌注縫隙。
裂縫多出現(xiàn)在梁、板結構的較大受力處,如梁腹部、板中央等,裂縫呈棗核狀,兩頭窄、中間寬,一般是表面的。
裂縫是因為鋼筋在承受溫度應力與收縮應力時所發(fā)揮的作用截然不同所致。溫度變化時,鋼筋與混凝土基本上是同步變形,產生的內應力很小,但在混凝土收縮時,鋼筋不變形,并且阻礙混凝土的收縮變形,使混凝土內收縮應力增加而產生裂縫。當混凝土澆筑后長期處于干燥狀態(tài),構件混凝土毛細孔中的自由水,在1個月左右的干燥蒸發(fā)中會產生毛細變形收縮。若繼續(xù)干燥,則開始蒸發(fā)物理—化學結合的吸附水,引起水泥石失水壓縮,產生吸附收縮而開裂。在混凝土的各種強度中,抗拉強度最低,僅為抗壓強度的7%~11%。構件在碳化、溫變、失水綜合作用下體積收縮,又受到內部鋼筋的約束和外部兩端的嵌固約束應力,當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極限時,就會產生裂縫。
配置混凝土時,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和級配好、密度大的石子,對膠凝體的收縮將起控制作用。盡量減小水灰比,減少用水量能減少干縮率。在結構允許范圍內,配筋宜采用直徑細、根數(shù)多的方法,可減少干縮率?;炷翝仓瓿珊?,應認真養(yǎng)護,做到濕養(yǎng)護早、濕養(yǎng)護勤、濕養(yǎng)護夠,一般<7d。這是延緩干縮裂縫的主要措施?;炷梁笃诟煽s裂縫的處理應在裂縫基本穩(wěn)定時,選擇氣溫比較低的時間,采取灌漿法,即用水泥漿或環(huán)氧樹脂漿等漿液灌注封閉處理,將裂開的混凝土重新組合成整體,恢復原有的功能。
混凝土硬化過程中,支撐和模板松動或變形都容易引起結構沉降裂縫,縫比較寬大,對結構強度和耐久性極其不利。
由模板和支撐支設或拆除不當引起的混凝土裂縫有以下幾種情況。
1.立模板和支架前,沒有根據(jù)工程結構型式和上部荷載的大小,按規(guī)范要求計算確定支架的用材規(guī)范和間距大小,而是盲目估計確定。造成施工時承載力、剛度不足的變形,致使新澆混凝土構件開裂,嚴重的還會發(fā)生坍塌事故。
2.立底層模板之前沒有先夯實支撐下的基土相鋪設墊層,則基土達不到持力層的標準;或土質干硬,在混凝土的澆筑過程中,基土被澆水、滲水淋濕后軟化,在上部荷載的壓力下支架沉降變形,造成混凝土構件變形而裂縫。
3.多層房屋施工時,上層模板的支柱立在下層新澆混凝土樓板上,造成樓板變形和裂縫,裂縫在樓板的底面寬、上面窄,跨中多、邊上少。
4.底模和支撐拆除過早,造成構件承載力不足而變形和開裂。
確保模板和支撐有足夠的剛度、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檢查底層支撐下的基土質量,必要時重新夯實,加鋪碎石墊層、擴大墊塊面積,確保支架穩(wěn)固;上層支撐立柱應對準下層的支撐立柱,并加鋪墊板;嚴格控制底模和支撐拆除時間和順序。
檢查樓板下開裂處,立即加設支撐頂牢加固,防止樓板繼續(xù)變形和裂縫擴大。待上層梁、板混凝土達到拆模強度后,拆除模板和支撐。卸除樓板上的荷載后,檢測裂縫寬度,當裂縫寬度<0.2mm,彎曲變形小于跨度長的1/1000時,可做封閉裂縫處理;當裂縫寬度>0.3mm時,須加強觀測,及時請設計、監(jiān)理、質監(jiān)等有關人員研究加固處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