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藜
(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心內(nèi)科,重慶400038)
隨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不斷普及與完善,為冠心病的確診及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股動脈由于血管粗大、操作方便,目前仍是介人手術的主要路徑。術后穿刺點的有效止血是預防出血、血腫的關鍵。對介入治療后的止血處理過去一般采用彈性繃帶進行加壓包扎,需消耗較多人力與時間,且長時間臥床會給患者帶來腰背部疼痛、排便困難等不適。動脈壓迫止血器是一種新型機械動脈止血裝置,可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且價格相對便宜。但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動脈壓迫止血器使用不當也可帶來多種不良反應。筆者總結了采用股動脈穿刺法行PCI術患者使用股動脈壓迫止血器的不良反應,并提出護理對策,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09年6月采用股動脈穿刺法行PCI術并使用股動脈壓迫止血器患者 256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18例;年齡38~84歲,平均67歲。納入標準為股動脈穿刺一次成功,術前血小板、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急診冠狀動脈溶栓治療后行PCI術患者及股動脈穿刺2次或2次以上者。
1.2 方法 在介入手術完成后即刻進行,首先將動脈鞘管外撤2 cm,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將壓板壓在血管穿刺點上,固定膠帶。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螺旋手柄6~8周后,拔除動脈鞘管,通過透明基座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酌情加壓,壓力以能觸到足背動脈搏動為宜。6 h后松解半圈,觀察穿刺點有無活動性滲血或周圍血腫。第一次松解后每3h松解一圈,12~14 h后由具有3年以上??婆R床經(jīng)驗的護士對患者進行觀察、指導及拆除壓迫器。
1.3 不良反應 256例患者中,出現(xiàn)穿刺點出血、血腫6例,假性動脈瘤3例,動靜脈瘺1例,腰背酸痛21例,發(fā)生迷走神經(jīng)反射3例,皮膚損害10例。
2.1 血管并發(fā)癥的護理
2.1.1 穿刺點出血及血腫 穿刺點出血及血腫可能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如患者術中、術后使用抗凝劑;穿刺位置不當;醫(yī)師使用止血器初期操作不熟練,壓迫止血力度不當;患者使用止血器后,思想較放松,認為使用止血器穿刺處就不會出血,所以隨意在床上變換體位,出現(xiàn)過早、過大幅度運動等不當行為;患者咳嗽劇烈、打噴嚏、便秘等;高血壓患者情緒激動或不按時服降血壓的藥物,引起血壓驟升,也不利于穿刺處止血;肥胖者皮下脂肪層比較厚,止血器固定不穩(wěn)定,壓迫點易移位;術中已有血腫形成,壓迫時難以找準穿刺點,進一步引起出血;膠布松脫也是導致出血血腫的一個原因。本組有6例發(fā)生出血或血腫,其原因主要有:2例老年男性患者出現(xiàn)便秘,長時間解便增大腹壓,導致止血器移位;2例拔管后活動過頻,制動效果差;1例肥胖患者腹部下墜使止血器壓迫點移位;1例術后大量出汗致膠布松脫。因此,使用壓迫止血器前需擦干患者皮膚上的血跡、汗跡、消毒液,防止因膠布松脫導致止血器壓力低引起出血;注意防止患者活動過頻,必要時約束肢體;對肥胖患者適當增加壓迫點紗布厚度,減少止血器移位的可能并加強巡視;對老年便秘患者使用大黃蘇打等潤腸、通便藥物。如患者穿刺部位出現(xiàn)疼痛、燒灼感、波動感、腫脹,或心電監(jiān)護提示心動過速、血壓低等立即告知醫(yī)生。若血腫形成,應及時拆除壓迫止血器,局部加壓20~30 min后予彈性繃帶加壓包扎6 h,觀察血腫大小、硬度、范圍變化。指導患者血腫側肢體保持平伸位,勿彎曲,必要時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變化。
2.1.2 假性動脈瘤形成 其發(fā)生與介入操作的各環(huán)節(jié)、術前術后用藥及患者自身血管解剖與功能狀況有關,一般發(fā)生在術后24~48 h?;颊咦杂X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出現(xiàn)進行性增大的腫塊,有搏動感、震顫以及血管雜音??沙霈F(xiàn)血管破裂壓迫周圍神經(jīng)、血栓栓塞、皮下組織壞死等不良后果。假性動脈瘤形成多因穿刺淺表股動脈或術后動脈修補不完善,如壓迫不徹底而造成。預防其發(fā)生的關鍵在于注意操作技術、徹底的壓迫止血和術后穿刺部位的正確觀察,當發(fā)現(xiàn)患者穿刺部位疼痛腫脹、有波動感,或懷疑穿刺部位有血腫形成時,須仔細觸摸傷口周圍有無震顫,如聽診有收縮期雜音應立刻通知醫(yī)生,并行血管超聲檢查。確定為假性動脈瘤后,局部加壓按壓30min后予彈性繃帶加壓包扎12 h。假性動脈瘤形成后,重新按壓時壓迫范圍要擴大。本組出現(xiàn)假性動脈瘤3例,其中1例經(jīng)加壓包扎后假性動脈瘤消失,2例經(jīng)超聲引導下注射凝血酶后治愈。
2.1.3 動靜脈瘺形成 由于動脈的血液正??椎懒魅氚樾械撵o脈,可造成瘺的局部血管病變和瘺局部、周圍循環(huán)和全身系統(tǒng)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多因穿刺時同時貫通股動脈與股靜脈穿刺且術后壓迫不徹底而造成。當發(fā)現(xiàn)患者穿刺部位出現(xiàn)搏動感,并伴有震顫時,須通知醫(yī)生,并行血管超聲檢查。確定為動靜脈瘺后,局部加壓按壓30 min后予彈性繃帶加壓包扎12 h。本組出現(xiàn)1例,經(jīng)加壓包扎后動靜脈瘺閉合。
2.2 腰背疼痛的護理 PCI術后長時間制動、臥床,使術側肢體處于強迫伸直位,骨骼肌長時間收縮等,易導致腰酸背痛、周身不適等癥狀。特別是老年及肥胖患者,由于病情較重,耐受力差,心理負擔重,術后平臥時間長,術側肢體制動,臥位不舒適或同一體位保持時間過長,護士未能及時協(xié)助、指導患者更換體位等均易導致上述癥狀發(fā)生。本組21例出現(xiàn)腰背酸痛的患者中,18例為60歲以上者,7例為肥胖者。要避免腰背疼痛的發(fā)生,術前應加強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訓練床上翻身,準備舒適的病床,創(chuàng)造安靜、溫度適宜的病房環(huán)境。術后協(xié)助患者改變體位并對局部進行按摩,減緩腰背疼痛的發(fā)生;嚴密觀察穿刺部位,如無異常,按時解除止血器,幫助患者早期活動肢體。
2.3 血管迷走神經(jīng)反射護理 血管迷走神經(jīng)反射是PCI術后一種較常見且十分危險的并發(fā)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常發(fā)生在拔除動脈鞘管時。為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拔鞘管前應向患者講明拔管的目的、步驟及拔管后的注意事項。同時備好阿托品、多巴胺等應急藥品以備不時之需。拔管過程中主動與患者交談,分散其注意力,注意患者心率、血壓變化。拔管后30 min內(nèi)密切觀察血壓、心率及心電圖變化。對疼痛敏感的患者,可使用利多卡因麻醉穿刺口周圍皮膚或使用強痛定鎮(zhèn)痛。
2.4 皮膚損害的護理 皮膚損害常見于以下因素:固定膠帶導致部分患者皮膚過敏;膠帶粘性較大,與皮膚粘連牢固,解除時易產(chǎn)生皮膚損傷;去除膠帶手法不熟練、粗暴。本組10例患者出現(xiàn)皮膚損害,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水皰形成,伴瘙癢或紅斑等。為了減少皮膚損害,使用血管壓迫止血器前應仔細詢問患者有無膠布過敏史,備皮要徹底,去除膠布時先以松節(jié)油浸濕膠布再揭開,去除膠帶時手法輕柔。
通過對采用股動脈穿刺法行PCI術使用股動脈壓迫止血器的256例患者的治療與護理,提示我們:護理人員具有熟練的專業(yè)技術水平是預防PCI術后股動脈壓迫止血器發(fā)生不良反應的關鍵。充分的術前準備、嫻熟的術中技術和細致的術后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股動脈壓迫器止血在減少動脈損傷相關并發(fā)癥,縮短肢體制動、臥床時間,提高患者舒適度方面明顯優(yōu)于手工壓迫止血。但對其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我們?nèi)圆荒芎鲆?應做到提前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參 考 文 獻
[1]祝秋萍,于黎芳,吳蓓蓓.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應用動脈壓迫止血器的并發(fā)癥與舒適度的觀察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1):20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