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娟
(湛江師范學院 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構建有自身特色的雙語教學
陳嬋娟
(湛江師范學院 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高校實行雙語教學是新形勢發(fā)展的需要,是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對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素質(zhì)、探討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但由于雙語教學在國內(nèi)開展為時尚短,尚無一定的成規(guī)或統(tǒng)一的模式。教育部亦無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因此實踐、探討一套雙語教學的模式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文章根據(jù)湛江師范學院雙語課程“國際商務”以及“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實踐,對雙語教學的模式進行了探究,認為立足自身的條件基礎,構建適合我校發(fā)展的特色雙語教學,才是理想的雙語教學模式。
雙語教學;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雙語教學”的概念到底是什么?這是一個在教育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半p語教學”可以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模式,也可以是一種被政府推動的教學模式。至少在大學教育界中,“雙語教學”是被政府強制推動的教學模式之一。目前我國在大學里推行的“雙語教學”是一種具體或現(xiàn)實模式,必須按照教育部設立的特定目標和相關政策的期待目標進行定義和調(diào)整。實際上“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抽象教學或教育模式的定義和作為我國現(xiàn)實或具體教學模式定義之間有著一定得差距。抽象模式的標準和定義是廣義的和普遍適用的,具體模式的標準和定義受到具體目標或期待的限制和影響,即是從理論到實際操作之間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距。王斌華教授在《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一書中指出:“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國外大都采用‘bilingual education’(雙語教育)或‘bilingual schooling’(雙語學校教育)的提法,很少采用‘雙語教學’的提法。目前,我國較多采用雙語教學的提法,在漢譯英時,我國學者通常把他譯成‘bilingual teaching’。在外國人眼里,這種譯法多少顯得有些別扭和牽強。不過,我國目前采用‘雙語教學’的提法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盵1]由此可見,我國目前進行的關于“雙語教學”相關問題討論的復雜性。
(一)創(chuàng)新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雙語教學應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既懂專業(yè)又懂外語,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在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這類人才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世界地位。印度的軟件發(fā)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軟件產(chǎn)業(yè)迅速發(fā)展,其軟件產(chǎn)量已經(jīng)占世界軟件總量的16.7%[2],使其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的第三科技大國。然而就在13年前印度軟件出口業(yè)與中國還很難分高低,而在20O0年其軟件出口額高達46億美元,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從業(yè)人員不僅具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英語交際能力。他們能夠用英語宣傳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用英語與客戶進行專業(yè)性的談判。而我們的從業(yè)人員在與客戶進行專業(yè)性談判時,由于有限的英語交際能力而不能有效地用英語向客戶宣傳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結果影響了我們軟件的出口,阻礙了海外市場的擴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由此可見,我國對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經(jīng)迫在眉睫。
(2)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提高外語水平。無可否認,語言環(huán)境是語言獲得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之所以能毫無障礙的靈活使用母語,是因為母語是我們生活中的語言,我們的文化是由它來編碼的,我們的認知結構也是由它來編碼的,它是我們思維的工具、交往的工具,我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它,我們生活在母語環(huán)境中。與其說我們的母語是教會的、學會的,還不如說是在我們的母語環(huán)境中自然發(fā)展出來的。同樣的,當移民或留學生遠赴他鄉(xiāng)生存在別的國家,移民國的語言雖然不是他們的母語,卻是他們生活中的語言,為了生活他們必須掌握它,而他們生活的第二語言環(huán)境為他們掌握這種語言提供了有利條件。可見語言環(huán)境對語言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它為語言的實際使用和交際提供了機會。雖然在本國學習外語與上述情況不同,但它更需要語言環(huán)境來實踐和運用,否則,只能學到書本語言。而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更突顯我國發(fā)展雙語教學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3)提高專業(yè)水平,提升實踐技能。雙語教學的實施應在原版學科教材的基礎上,在保證知識系統(tǒng)性的同時,非常注意吸收國外教材的優(yōu)點,尤其是注意吸收其最新的教學內(nèi)容,學習國外專業(yè)領域基礎知識與實踐經(jīng)驗,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例如筆者在我校商學院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開展的“國際商務”雙語課程,教學目標就定位為:要求學生掌握西方經(jīng)濟學、國際經(jīng)濟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國際商務的基本常識,了解世界經(jīng)濟時態(tài)的變化,探討其影響與應對策略;實踐技能目標定位是具有國際談判技能和營銷策劃技能,能就經(jīng)濟業(yè)務方面進行流利的英文書面和口頭交流能力,包括英文商業(yè)書信的往來、備忘錄的記錄、財務報告的書寫、合同的編制,以及實現(xiàn)在商業(yè)世界中使用英語無障礙的溝通交流等。在這一點上,語言的學習與提高只是最基礎的技能培訓,而主要偏向于專業(yè)知識的掌握與靈活運用;反過來,在專業(yè)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過程中,也使到語言得到充分的鍛煉,從而獲得雙贏的局面。
(二)改革雙語教學模式,建構有自身特色的雙語教學
我校近幾年開展的雙語教學普遍存在著幾個突出問題,能實施雙語教學的師資人數(shù)少,能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比例也不大,加之學校實施的并非真正學分制的教學制度,使到雙語課上選修人數(shù)多,實際收獲學生人數(shù)少的現(xiàn)象。選修雙語課的學生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因為愛好英語學習,注重提高外語在專業(yè)領域的實用性。這些學生英語水平普遍比較好,能接受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課堂教學。而另外三分之二的學生則是因為學分問題而選修雙語課,其中也有一部分同學英語水平低下,根本無法用英語進行及其簡單的溝通交流,更不用談接受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因為聽不懂也回答不了任何課堂問題,這部分同學時常出現(xiàn)上課遲到、早退、甚至缺席,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無法進行考試等現(xiàn)象,最終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從克拉申的語言習得理論中也可預見,這樣的狀況必然發(fā)生。由此可見,雙語教學的開展和實施,不可千遍一律的照搬國外的一套做法,完全按照我國某些教育學者提倡的雙語教學固定模式也不理智,必須立足于自身的條件與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構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雙語教學模式。
目前,一些開展雙語教學的學校主張采用以母語教學為主,適當滲透英語的方式進行教學,而另一些則主張采用全英文授課的方式。漢語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教學方式也應該是相延續(xù)的。因此,筆者主張采用“滲透、整合、思維”的梯進式雙語教學模式。此模式以克拉申的語言習得理論,以及直接法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jù),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從漢語教學的整體出發(fā),將雙語教學從低到高分為三個階段,且各個階段的教學方式也有所不同的。
第一階段,滲透階段。由于我校雙語課程的開設一般面向于大三、大四高年級學生,他們經(jīng)過了前兩年大學基礎英語的學習與熏陶,加之中學時期面向高考的英語強化訓練,大部分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通常用于開學初一到三周時間內(nèi)。一般是以母語為主,適當滲透英語。主要的教學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些機會接觸英語,也為教師提供機會初步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英語接收與實踐運用能力。具體做法是:1.用英語板書,包括書本中的大小標題、關鍵詞及專業(yè)術語;2.通俗易懂、非難點的專業(yè)性不強的知識用英語講,如課堂組織用語、導言、結束語以及學生熟悉的內(nèi)容;3.重點、難點知識用漢語來分析、講解,也可試探性的用英文引用簡單、通俗、易懂的例子來幫助,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接收外語的習慣性和能力;4.課堂上鼓勵學生用英語提問,教師或其他同學用英語回答。
第二,整合階段。這一階段可視堂上學生的英語接收和提高的程度而定,可考慮在第三到七周內(nèi)實施。其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養(yǎng)成用英語的思維去思考和表達,學習英語的表達方式,逐步養(yǎng)成用英語敘述和表達中文意思的習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漢語和英語整合起來,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互為主體。在這一階段里,教師面臨實現(xiàn)學生從自愿的“可用可不用”到必須運用英語的跨越階段,考驗教師的是學生的承受能力,這也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關鍵因素。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認識及自覺性,養(yǎng)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學習態(tài)度與方式。例如在筆者在開展“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雙語教學中,利用每次課前五分鐘,抽點同學上前用英語講述一則有關文化的消息,可自由選擇演講的難度以及時間長短。一來可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克服開口講英語的膽怯心理;二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運用英語的興趣,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從而提高學生語言水平和實用能力;三來分享見聞,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專業(yè)知識,從而達到學習文化的最終教學目的。
第三,思維階段。這一階段的雙語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來思考、解答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形成英語思維,能夠在英語環(huán)境中學習、工作和生活。這一階段的英語教學一般是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以直接法教學理論為基礎,可見語言是一種實踐技能。唯有在實踐中去使用英語、學習英語方能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因此在這一階段應以學生為中心,提倡經(jīng)驗教學 (experience)。即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一改從前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而是鼓勵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從實踐中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實現(xiàn)成功。而教師只是在學生實踐過程中適當加以引導,從旁輔助、指點,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提供正確的指引和適當?shù)膸椭o助學生獲得成功。其具體做法有開展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演講等,以下作詳細的說明。
第一階段是雙語教學的初級階段,一般用于雙語教學的初期;第二階段是漢語教學的中級階段,一般用于雙語教學的中期;第三階段是雙語教學的高級階段,一般用于雙語教學的后期。三個階段所花費的時間不是均等的,且“滲透、整合、思維”梯進式雙語教學模式主張應盡快由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否則停留在前兩個階段時間太長,學生容易形成依賴心理,不利于英語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雙語教學新方法
(1)強調(diào)學生個人自主研究學習。一是通過課堂的不斷設問,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二是通過強化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以及具體研究方法的訓練;三是結合案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的能力,并結合商務領域中出現(xiàn)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個人的課題演示。
(2)開展小組討論。一來為學生創(chuàng)造聽說英語的機會,使到學生在與同伴分析討論問題的同時,運用英語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二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接收能力,不單止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在討論過程中也分享同學的看法和想法,提高了英語聽力的水平;三來通過同學間的溝通交流,相互糾正錯誤,共同進步;再者,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共同的分析討論,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增進與人合作的協(xié)調(diào)性,共同尋找正確的答案。
(3)引入案例分析。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記憶和儲存,注重教師的主導性,強調(diào)單一的知識灌輸,以外在的壓力推動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動機完全依賴于外部促動,創(chuàng)造動因必將喪失殆盡。而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入案例分析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的特點在于一切都“倒了過來”。它用絕大部分時間花在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中,這樣能使學生把信息與知識用于新的情境和問題,使學生獲得用來處理新問題和新材料的綜合的技巧。案例分析強調(diào)的是智力的外顯性、思考的多向性、空間的多維性和結論的多元性,通過啟發(fā)人的思維,發(fā)掘人的智慧,悟出教育理論的真諦。既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性,提高思維能力,促進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推動學生學習如何用英語更清晰、簡潔、明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由學生本人獨立完成了整一自主學習過程之后,教師再有針對性的提供指導,糾正錯誤,幫助積累學習經(jīng)驗。以此方式有意識的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設計場景,模擬訓練。此做法對雙語教學的后期訓練非常有幫助,可開拓學生思維,加強實踐能力,也為學習、運用外語提供了有利的實操機會。借以筆者在開展“國際商務”雙語課程中所采用的一次場景設計練習作為例子,加以說明;筆者要求學生圍繞營銷策略中的6大因素(6Ps),即店鋪位置(Place)、產(chǎn)品(Produce)、價格(Price)、目標客戶(People)、促銷手段(Promotion)、以及生產(chǎn)、銷售過程(Process),設置一間自己的店鋪,從店鋪的選址到產(chǎn)品的供應,以及商品價格、目標客戶的定位等都一一進行考究,用英語敘述自己整個計劃流程,并做出詳細的解釋,提供有力的證據(jù)證明自己計劃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這一模擬訓練,相對來說強度較大,對于學生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接觸和考驗,但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專業(yè)實踐能力,促進思考,開拓思維,提高學生在專業(yè)領域的英語應用能力,也讓學生初步接觸到在專業(yè)領域的實踐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種難題,加強其承受能力,在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得到提高。
(5)組織學生用英語做演講(presentation)。其實在西方教育學里,演講是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的練習和測試形式。如今英國和日本在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里都大力提倡培養(yǎng)學生講演的能力。以筆者在商學院“跨文化交際”課程里開展的一次presentation為例,加以說明。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由選取一項有關“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文化差異)的題目做十分鐘的演說,并請來外籍教師與中國老師一起,對學生的演講進行評審。結果大多數(shù)學生反應熱烈,并表示受益匪淺。首先,這是一開放性題目,學生可以挖得很深。知識淵博,準備充分的小組可以說得非常全面,有理有據(jù)。有的同學把presentation做得非常精彩,內(nèi)容豐富,趣味性強,極具吸引力。它的妙處是開放性,這種開放性也是這一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性,不光要求學生自己明白,而且還要挖掘得更深。因為演講之后的提問時間,給評委老師和同學們提供了機會,對自己沒有聽明白、不清楚或不了解的地方進行提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負責presentation的同學造成緊迫感和逼迫性,促使每位組員對自己負責的那部分presentation都做了更深更廣的學習和探討,傾其所能的把自己能想到的問題都搞清楚,以備提問。二是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團體合作能力。第三是頗具強迫性;與其說是誘導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的手段,還不如說是強迫他們盡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方式。想偷懶的學生不光會讓自己在全班同學面前啞口無言,而且還會讓其他組員難堪不已。所以連班上最懶散的學生,這時也會積極參與。第四是評分機制;打分用標準化選擇,涉及知識性、趣味性、邏輯性、現(xiàn)場表現(xiàn)、要點清晰度、等各方面,每項答案從1--10分等級;第五是鼓勵學生相互學習;這類活動使到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學習到別人分析問題、闡述問題、觀點思路,以及鮮明的個人創(chuàng)意等,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更清楚自己與同學間的差距,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更有方向的進行自我提高和完善。對于一直接受“敏于行,訥于言”傳統(tǒng)教育的中國人,筆者認為國人更應大力提倡學生演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語言技能對職業(yè)生涯的影響其實非比尋常。就拿presentation來說,具備優(yōu)秀的語言溝通技能,可提高自身的影響力、說服力,從而提升自身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建構和諧的工作的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更有助于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在大學里采用presentation作為一項教學手段是必要也是極其重要的。
[1]王斌華.雙語教育教學的中外比較[A].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蔣亞瑜.漢語語境下的雙語教學模式探討[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24-26.
(責任編校:燕廉奚)
Self-Charactericists Construc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CHEN Chan-juan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China)
The achievem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by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new development, but also a great performance of our country’s education innovation. It hold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renewing education idea, improving students’ quality and exploring the new pattern of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Whereas,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enforced with a long history in our country. There is not a standard or uniform mod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Even ministry education did not establish a unified regulation of it. Therefore practicing and exploring a se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pattern also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ducation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experience of subject “International Trade”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research of bilingual education patterns, I consider that the ideal bilingual education pattern is the self-characteristics bilingual education adapted to own university’s condition, groundwork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bilingu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pattern’ educational idea;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G648
A
1673-2219(2010)07-0142-03
2010-03-05
陳嬋娟(1980-),女,廣東湛江人,湛江師范學院教師,碩士,主要從事外國留學生管理、文化交流以及國際貿(mào)易雙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