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弘
情感因素在高校外語“教”與“學”中的應用
周 弘
隨著整個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也在逐步加強,與之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旨在探析情感因素對高校外語“教”與“學”產(chǎn)生的一些影響,并為施教者和學習者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議,從而更好地教學和學習。
情感因素;外語教學;外語學習
在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雙邊活動中,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及學習者的被動學習模式在我國占統(tǒng)治地位。學習者從學習內容、學習進度甚至到教材的選擇、成績的測評幾乎都由教師決定,而學生個人的語言需求、學習風格、學習策略和心理因素卻很少被考慮到。隨著外語教學和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教師和學生在語言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和責任有了新的認識,并逐漸達成了“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學習應以學生為中心”的共識。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著名心理語言學家道格拉斯·布朗(Douglas Brown)認為,情感因素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具有決定性意義本質”。此外,他還強調自尊和自我因素,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這也符合當今我們強調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對外語教學,尤其是高校外語教學有重要指導意義。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情感因素對于高校外語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受到語言理論研究者和外語教學研究者的普遍關注和深入研究。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的一種體驗。具體到語言的教學活動,情感則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某種感情(emotion)、感覺(feeling)、情緒(mood)、態(tài)度(attitude)等等。Arnold和Brown還認為影響學習的各種情感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難以將某一個因素的作用單獨分離出來。常見的幾種情感因素如下:焦慮;抑制;外向型和內向型;自尊;動機;其它包括移情、(對歧義的)忍耐心、冒險心等。一般認為,核心的情感因素有動機、自尊和焦慮。因此,探討動機、自尊、焦慮與學生學習成績的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情感在外語學習心理中則表現(xiàn)為人類行為的情緒和感受,其發(fā)展變化涉及性格因素以及對人對己的感受。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對情感因素的關注與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fā)展,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羅格斯(Rogers)認為每個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實現(xiàn)的趨向,他認為人在本質上是能動的、自主的,其行為受其價值觀的驅動和維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動機理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人類動機的發(fā)展和需要的滿足有密切關系,其需要的層次有高低的不同,最低層次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些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提出的一些理論和觀點對外語教育和語言教學提供了有益啟示。在英語教學史上先后出現(xiàn)了暗示法(Suggestopaedia)、沉默法(Silent Way)、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社團語言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等等,這些方法重視外語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問題,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和原則。因此,很多語言教學課程大綱的制定和教材的編寫也都將情感因素考慮在內。以筆者所教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為例,教材創(chuàng)新理念明確提出:“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yǎng)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轉變,也是向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導向的終身教育的轉變?!?/p>
在新的研究背景下,情感因素對高校外語“教”和“學”的影響又重新受到人們重視。隨著語言教學重點從研究教師如何教逐漸轉向研究學生如何學,國內對外語教學中情感因素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燕國材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了《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的文章,該文在我國教育界引起了廣泛關注。隨后,不少學者撰文論述語言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問題,如《外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外語學習中的認知和情感需要》,《外語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情感與認知因素》,《影響外語教學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等。他們從認知和情感兩個角度分析學習者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具體需要,本文擬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從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者所產(chǎn)生的影響,特別是在學習英語人數(shù)眾多的中國,來具體論述外語教學過程的兩大階段:教學階段與學習階段,情感因素對施教者和學習者產(chǎn)生的影響。
1. 情感因素在外語“教”中的體現(xiàn)。
長期從事語言教學研究的人員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情感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具體來講,影響語言學習的情感因素可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學習者個體本身的因素,包括焦慮、抑制、自尊心、學習動機等。第二類是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因素,包括情感移植、課堂交流等等。而第二大類則是影響“教”成功與否的重要原因。在我們看來,“教”的過程不是演員一個人在舞臺上表演,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交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調動一切非智力因素參與其中,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學任務。
隨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和發(fā)展,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對教育和語言教學提供了有益啟示,因此語言教學中的情感問題越來越受到專家的重視。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育應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而要實現(xiàn)該目標,必須把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然而,事實上,正如本文引言所講,在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過程中,對大腦的理性和功能認識已遠遠超出了對非理性因素——情感因素的研究,以至于造成了“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格斯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當情感因素受到壓抑甚至抹殺時,人的深層的創(chuàng)造潛力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和實現(xiàn),此時只有對學生懷著一顆尊重和理解的真誠態(tài)度,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多地講授語言學習技巧,講解語法構造,剖析句子和篇章結構,將一篇詩情畫意的美文“解剖”得體無完膚。一堂英語課,從頭至尾都在強調語言的認知與再認知能力,而對語言學習中占重要地位的情感因素卻很少提及,以至于學生在課堂上盲從被動,過分強調認知能力導致最終與情感因素嚴重脫離。因此外語界有人稱這種語言知識的機械傳授方式為畸形的“獨木橋式”的關系(單一通過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這種缺乏情感交流的外語教學模式常常使課堂陷入一種硬邦邦、無生氣狀態(tài),最終導致學生對英語“絕望”。
若要有效改變這種英語學習的“冬眠狀態(tài)”, 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施教者的教師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情感因素考慮在內,并提高情感因素對外語教學產(chǎn)生影響的意識,將情感因素貫穿于外語教學活動的始終,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施教者的教師要適時注意學習者的情感,不能讓學習者在情感壓抑的狀態(tài)下學習,如果一旦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學習情緒受到壓抑,要及時疏導學習者,以便學習者的情感得到宣泄。教師作為施教者以一顆真誠友愛的心去看待每一個學習者,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扮演“獨角戲”的宣講角色,而是以平等身份與學習者進行思想溝通與交流。
此外,語言焦慮還是影響外語教學的一個方面。語言焦慮是語言學習所特有的一種復雜心理現(xiàn)象。研究結果證實,外語學習的焦慮通常表現(xiàn)為“語音變調;不能正常地發(fā)出語言的語音和節(jié)奏;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有‘凍僵’的感覺;忘掉了剛學過不久的詞匯;甚至根本說不出話,只是保持沉默不語”等等。課堂教學過程中,焦慮的學生回答問題以及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自覺性很差,而比較放松的學生表現(xiàn)則比較積極。Robert Reasoner認為,人的自尊心由五個方面構成,即安全感、認同感、歸屬感、目的感以及勝任感。要增強學習者的自尊心,就必須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而且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情感。但是經(jīng)常處于焦慮陰影下的學習者,其自尊心以及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學習者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因此,經(jīng)常焦慮的學習者往往處在自我負面評價的藩籬之中。鑒于此,作為施教者的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應細致觀察學習者的一言一行,發(fā)現(xiàn)焦慮學生應對癥下藥,及時排遣釋放學習者的焦慮情緒,盡量將學習者的焦慮情緒降到最低。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習者做出正面的評價,要接受學習者并欣賞他們,認可他們都是具有獨立價值的社會個體。正如Veronica de Andres所言:Human beings—children and adults—need to be liked, valued and appreciated.
2. 情感因素在外語“學”中的體現(xiàn)。
積極的情感因素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也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根據(jù)陸紅的研究,情感因素具有調節(jié)功能和記憶功能。調節(jié)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情感對外語學習有調節(jié)作用。當情緒喚醒水平處于最佳狀態(tài)時,學習效率最高;相反情緒的喚醒水平處于最低時,學習效率最差。而記憶功能則是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機能,人大腦中控制情感的部位與大腦中處理記憶存儲的部位緊密相連,充分表現(xiàn)在對喜歡的東西可以輕松記住,而記不喜歡的東西則相對費力。積極的情感因素還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象評價。自我意識是指外語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及其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主觀評價。具有良好自我意識評價的學習者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不怕犯錯誤,敢于嘗試,因此能獲得較多的外語訓練機會;與此相反,消極的自我意識評價的學習者不敢參與外語實踐活動,其鍛煉的機會也相應減少。不過這種消極的自我意識評價一旦得到改變,學習者學習外語的自信心也就隨之相應增強,其學習外語的態(tài)度和能力也就隨之上升。可以看出,積極的情感因素能有效地促進外語學習及語言學習實踐活動的展開,提高外語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消極的情感因素則是外語學習的障礙,使識別、思維、理解、記憶等認知技能受到壓抑,語言學習的效果達不到預期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情感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學習的發(fā)動機,情感的作用若發(fā)揮得好,可以啟發(fā)學習,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和思想問題”。
所以,作為教師就要沖出傳統(tǒng)外語教學的藩籬,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識評價,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始終將學生這臺“情感發(fā)動機”發(fā)揮到最佳水平。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一味地向學生傳遞信息的填鴨式教學,提倡“雙向教學”,可以和學生一起商議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操練語言的機會,讓每一個外語學習者真正進入到這個雙向互動交際活動中來,使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互動,讓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在設計和執(zhí)行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得到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使別人也為這種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情感?!币虼耍鳛榻處熞朴诎l(fā)掘教學內容的情感因素,利用情感因素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識評價,從而讓學生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學習。
教育作為承載思想與傳遞文明的重要途徑,不能再拘泥于傳統(tǒng)教學由主動到被動的單一走勢,也不能僅僅注重學習者本身的認知技能。新的人文學科的發(fā)展告訴我們: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與學習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外語“教”與“學”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調動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控制妨礙外語“教”與“學”的消極因素。也就是說,要將情感的積極因素發(fā)揮到極致,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水平,使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無所畏懼;同時,教師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妨礙外語學習的消極情感因素,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之中。教師要與學生達到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心有靈犀”,讓外語的“教”與“學”進入“一點通”的至高境界。誠如偉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達到心靈深處。”
1.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 New York: Mentor, 1995
3. Rogers C.: On Becoming a Person [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1; 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C].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1969
4. Veronica de Andres.: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or the metamorphosis of butterflies [A]. J. Arnol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Williams M. & Burden 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 Young D.: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s perspective: Interviews with Krashen, Omaggio Hadley, Terrell, and Rardin [M].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2
7. 郭書彩:外語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情感和認知因素[J]. 國外外語教學,2002(2):19-23
8. 陸紅:外語學習中的情感因素研究[J]. 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4(2):16-19
9.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 北京:中央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
10. 王初明:外語學習中的認知和情感需要[J].外語界,1991(4)
11. 王初明:外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J]. 現(xiàn)代外語,1998(2):46-49
12. 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J]. 外語界,2001(6):8-12
13. 王銀泉 萬玉書: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22-126
14. 項茂英: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23-26
15. 冼吉昌:情感智力與語言學習[J].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9):25-27
16. 鐘清蘭:布朗情感因素理論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運用[J].西華大學學報,2009(2):104-108
17. 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ApplicationofEmotionalFactorsintheLearningandTeachingofCollegeEnglish
Zhou H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educational ideas , the emotional factors which has a huge impact on the learning of foreign language has been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ties to analyze the impacts that emotional factors exerted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a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emotional factor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lassNo.:H319.3DocumentMark:A
張慶祥 鄭英玲)
周弘,碩士,助教,平頂山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河南·平頂山。研究方向:翻譯與教學。郵政編碼:467000
1672-6758(2010)01-0102-3
H319.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