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媚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動力的靜態(tài)分析
楊 媚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動力,包括內動力、外動力與合動力,它們共同推動著接受主體內化教育內容達成教育目標的活動。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得到接受主體的充分認可和接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接受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達到預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動力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主體;動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對于教育者的施教并非只是被動接受,同樣要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將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品德素養(yǎng)。所以,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環(huán)節(jié)來看,受教育者又可以看作是接受主體。教育主體(即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只是引發(fā)接受主體覺悟和提高心智水平的方法與外在條件,而教育目的與教學效果的最終實現(xiàn)只能通過接受主體的接受活動以及接受程度來說明。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得到接受主體的充分認可和接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接受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達到預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動力,包括內動力、外動力與合動力,它們共同推動著接受主體接受教育內容達成教育目標的活動。
接受主體在各動力推動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tài)過程是非常復雜的,所以有必要先從靜力學角度理清構成其動力系統(tǒng)的各組成部分,把了解“靜”作為了解“動”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指出,需要是人類一切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角度來看,其受教活動既是一種合目的性的認識活動,也是一種合目的性的實踐活動。因而接受主體動力必然與需要相聯(lián)系,其內動力就是接受主體生存發(fā)展與完善自身的內在需要及其矛盾運動。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需要的有關理論還是馬斯洛的需要五層次說,深入分析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需要不外乎兩類,一類是物質需要,一類是精神需要。這兩類需要不僅只由人的內心自行產生,也會由外部因素的刺激產生。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獨立于人的精神而存在又為人的精神所反映。物質需要的滿足是人類從事一切活動的前提基礎,沒有物質需要上的首先滿足,人的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問題就無法保證,精神上的追求就無從談起。所以接受主體能夠接受教育主體所傳達的思想、觀念、觀點、立場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主體傳達的這些教育內容能夠使接受主體對自身的物質需要準確定位,正確認識,意識到追求物質需要是正當合理的,進而團結一心,共同爭取,努力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過去有段時間,我們曾一度對接受主體的正當物質需要不予重視甚至予以否定,只是一味對接受主體生硬“灌輸”教育內容,嚴重挫傷了接受主體接受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重新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承認人民群眾的物質需要,落實了分配政策,使人民群眾的物質財富不斷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空喊口號”“大搞宣傳”,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接受主體對于黨的指導思想、路線、方針、政策樂于發(fā)自內心地接受,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人的需要并不會因為低層次的物質需要得到了滿足就停止,而是會繼續(xù)產生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精神需要。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就是勞動,勞動把人從自然界提升出來,勞動也賜予了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意識。人類從此脫離低智的動物界,成為擁有智慧、能夠思考的萬物之主。這些決定了人類不可能是僅僅滿足于生存需要的種群,人類還有更高級的需要,即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例如,人類渴望獲取更多的有關主客觀世界的知識,渴望了解自我、了解世界,因而進入學校進行學習。學校除了教授科學知識,也在進行著主流社會思想的傳播,擔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接受主體在接受科學知識的同時,也不斷吸收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并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起遠大的理想,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此外,還有幾個心理因素也影響著接受主體的接受行為,如人的興趣、情感、意志等。
興趣是人力求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認識傾向。濃厚的興趣,可以使人更積極地從事一項活動,并努力推動其發(fā)展??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著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也曾經說過:“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yè)心,這不能有任何強迫。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實驗室里,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fā)現(xiàn)我所要探索的東西。”興趣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接受活動的作用也是如此。興趣越高,接受主體接受教育內容就越容易,就越能夠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學習吸收和努力踐行教育內容。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主體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培養(yǎng)并且充分激發(fā)接受主體健康向上的興趣。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欲望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起來,那么學校所規(guī)定的功課,就會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往往與接受主體情感方向一致的教育內容更容易被接受,能夠帶給接受主體越深情感體驗的教育內容,越容易被接受。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要更注重接受主體積極美好情感的培養(yǎng),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更加注意貼近接受主體情感,切忌簡單生硬。
意志是個體自覺地選擇和確定目標,并根據目的支配和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xiàn)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與克服困難相聯(lián)系的。一個人意志越堅強,對困難的克服力就越強,相反,意志薄弱則很難克服困難。接受主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遇到一些阻力和障礙,只有意志力強的人才能夠順利克服。因此,教育主體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接受主體的頑強意志,增強其抵抗困難與阻力的承受能力也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所必需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外動力,是來自接受主體外部因素的刺激產生的需要與滿足的矛盾運動。按照其來源不同,可以分為壓力和誘力兩類。
壓力,是外部因素強加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迫使接受主體不得不去行動的力。包括三類:一是具有約束性的行為規(guī)范,如法律、紀律、規(guī)章制度等;二是教育主體的強制性行為,如政府權威部門的政策、決定、命令等;三是社會長期形成的精神氛圍,如群體的風俗、習慣、社會輿論等。壓力一般是對接受主體具有一定強制性的,無論接受主體主觀上是否愿意,只要是某一群體或組織的一員,就必須接受教育主體規(guī)定的教育內容,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去觸犯法律、規(guī)范、規(guī)則等。人在外界壓力的驅使下產生的行為是不自覺的、被動的。
誘力,是引發(fā)人的行為的外部因素對人的吸引力。這些外部因素包括生產的發(fā)展、科技的發(fā)達、文明的進步、政治的昌明等等。例如,信息時代的到來給了人們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和發(fā)展空間,它需要的是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這不僅對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了要求標準,為了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為了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爭取到更多更好的發(fā)展機會,接受主體就會自愿地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動力并不具有特別嚴格的強制性,接受主體的受教行為一般是在外部因素吸引之下的一種半主動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fā)展是諸社會因素構成的“總的合力”作用的客觀結果。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fā)展合力論原理同樣適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推動接受主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因素就像條條水流終歸大海一樣,最終匯集在一起構成一股“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動力成為龐大而復雜的動力系統(tǒng)。
需要指出的是,接受主體的合動力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內動力和外動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力。但合動力卻不是內外動力的簡單相加之和。這是因為,合動力的形成是一個內動力與外動力相互作用的復雜的心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與內動力和外動力在強度及方向上并不總是保持絕對一致的。因此,我們只能說接受主體合動力的強度及方向與其內動力和外動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卻是一種不同于內外動力的新的力量。因此,恩格斯說:“許多人協(xié)作,許多力量溶合為一個總的力量,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造成了‘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一個個力量的和有本質的差別?!?/p>
總之,接受主體的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落實的前提和基礎。由考察接受主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動力入手,根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規(guī)范化,實用化,使接受主體樂于接受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可行之策。研究接受主體的動力不僅完善和細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應該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探討。
1.邱偉光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 [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02年
3.謝亞琴 李亞平 周可榮:國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特征及啟示[J].道德與文明,2004(2)
4.段文閣:個體道德發(fā)生發(fā)展的條件及動力系統(tǒng)[J].湖湘論壇,2002(1)
5.劉先進: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探析[J].求實,2006(7)
StaticAnalysisontheDrivingForceofReceptiveSubject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Yang Mei
This paper takes up the static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 on the topic of receptive subj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the receptive subjects, as well as makes a classification. The paper thinks that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the receptive ent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ceptive entity ; driving force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劉麗萍 宋瑞斌)
楊媚,碩士,講師,德州學院社科部,山東·德州。郵政編碼:253000
德州學院校級立項課題《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問題研究》(No.402741)的研究成果之一
1672-6758(2010)01-0001-2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