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琪 郭玉婷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青銅峽市人民醫(yī)院骨科 寧夏青銅峽 751600)
語言在心理護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得體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交談,不僅使患者感到溫暖和安全,同時能調(diào)動患者的積極因素,及時解除患者的心理隱患,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1]。簡單地說,語言就是傳遞、散布、交流信息(包括思想、情感)的行為和過程。語言大致可分為治療性語言(美好語言)和傷害性語言。
1.1 安慰性語言 人們患病時,有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護理人員熱情、關懷的語言,能夠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患者心情愉快,感到溫暖,放松愉快地接受治療。
1.2 鼓勵性語言 對患者鼓勵,實際上對患者的心理支持。所以護理人員談吐熱情,患者能夠從中體驗到關懷、鼓勵、安慰,消除恐懼疑慮,調(diào)動積極性,勇于正視疾病,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3 勸說性語言 委婉規(guī)勸的語言,能激發(fā)患者配合治療的意識。對患病多年不愿配合治療或有一些常識但又不理解治療目的的患者,以及患了癌癥的患者,他們有時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抵觸情緒,不配合治療,影響了治療效果或貽誤治療。針對其疾病特點和性格、社會角色等特點,在給予安慰、鼓勵的基礎上勸說患者卸下思想包袱,消除思想壓力,正確認識到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積極配合醫(yī)務人員,達到治療的目的。
1.4 積極暗示性語言 對一些患慢性疾病及病程較長的患者,采用間接提問、旁敲側(cè)擊、啟發(fā)誘導性語言可以使患者有意無意地在心理活動中受到良好的刺激,使患者從心理上接受治療,從而達到治療和護理的目的。
1.5 指令性語言 對無視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及對治療、護理持懷疑態(tài)度的患者及家屬必要時采用指令性語言,對患者必須嚴格遵守執(zhí)行的動作和規(guī)定,使患者依據(jù)指令配合醫(yī)療檢查工作。在表達這種語言時,要顯示出一定的權威性,能更迅速有效地實現(xiàn)治療和護理目標。
傷害性語言主要有直接傷害性語言、消極暗示性語言及竊竊私語。傷害性語言可以代替多種劣性信息給人以傷害性刺激,通過皮層與內(nèi)臟相關的機制擾亂內(nèi)臟與軀體生理平衡,這種刺激過強或持續(xù)時間過久,會使患者病情加重,引起患者恐懼、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影響正常治療,引起不良或嚴重后果,所以要注意避免使用傷害性語言。工作中避免直接批評、抵觸或攻擊患者,更不應該在患者周圍說悄悄話以免引起患者的擔心疑慮和不信任感[2]。甚至有些病情未明確的,患者認為自己病重或病情復雜產(chǎn)生悲哀及其他不良情緒而影響治療。
3.1 重視信息反饋 患者和護士談話時,護士對所理解的內(nèi)容及時反饋給患者,以表示護士已理解患者的情感,同時要了解自己所要傳達的信息是否被患者所接受,這樣能明確交談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同時,能使談話雙方始終融洽。
3.2 善于引導患者交談 應以熱情、誠懇的態(tài)度為患者服務,并對患者報以真摯的同情心,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贏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引導患者說話,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獲得進行心理護理的基礎資料。有了心理護理的依據(jù),才能針對患者性格特征及心理狀態(tài)進行對癥的心理護理。
3.3 交談方法得體 根據(jù)不同的患者及環(huán)境,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熟練駕馭安慰性語言、鼓勵性語言、勸說性語言、積極暗示性語言及指令性語言,善于運用身體語言如眼神動作、手勢及姿態(tài),充分發(fā)揮語言的治療作用。
3.4 處理好談話中的沉默 與患者交談有可能出現(xiàn)沉默,打破沉默的最簡單的方法是適時發(fā)問。當談話涉及到患者的隱私或難言之隱時,護理人員首先應給予同情和關心,并注意安排比較適當?shù)臅r間和場合誘導患者說出自己承受心理壓力的原因,從而正確開導,使患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解除心理壓力。
3.5 注意語言交流時的保密性 一般情況下,護士要實事求是地向患者解釋病情和治療情況,因為患者有權知道自己的病情。保密性是針對患者知道病情真相后影響其健康而言,因此護士可視不同對象,有的可真言,有的須委婉、含蓄。要尊重患者的隱私權,患者不愿陳述的內(nèi)容不要追問。另一方面把病情向家屬交代清楚,使患者在良好的心態(tài)下進行治療。在保護性醫(yī)療護理工作中,說話要謹慎,注意保護性語言,表情自然,語言委婉,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3.6 加強語言藝術、提高護理人員健康水平 在護理工作中,護士在患者面前的語言對患者身心的影響有時是難以估量的。一句話的語言、一句體貼入微的問候,可使患者得到極大安慰,縮小護士與患者的距離,增強親切感。護士的語言只要能充分表達對患者的善良意愿與同情,只要以文雅和善感人的語言給患者以鼓勵、信任、安慰體貼和關懷,患者就愿意溝通。護士要用自己的語言使患者產(chǎn)生信任感,才能全面了解患者,診斷治療疾病和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3]。因此,要不斷提高語言藝術水平,才能有利于提高護理質(zhì)量。
[1] 鄭宗秀.醫(yī)學倫理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
[2] 王 營,姜永貴.醫(yī)學基礎、社會、心理與人文醫(yī)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9.124
[3] 本 菁.語言與溝通技巧的運用[J].護理學雜志,2003,18(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