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黃旭英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發(fā)病率明顯升高,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重要類型,具有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其治療的關(guān)鍵在于盡早。充分及持續(xù)開通梗死相關(guān)血管。大量臨床病例已經(jīng)證實早期再灌注治療和早期使用受體阻滯劑(BB)。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ARB可用于無法耐受ACEI的患者,大劑量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及他汀類藥物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存活率和預后,我國2001年制定的AMI診療指南強調(diào)了這些治療的重要性[1]。本次研究了解沒有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條件的基層醫(yī)院AMI住院患者的藥物治療情況。
收集陜西省清澗縣第一人民醫(yī)院內(nèi)科2002年1月~2007年1月的AMI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入選標準:出院診斷為AMI患者且住院時間超過48小時,AMI診斷依據(jù)標準:必須至少具備以下三條標準中至少二條1)缺血性胸痛病史;2)心電圖有動態(tài)改變;3)心肌壞死的血清心肌標記物濃度的動態(tài)改變(ck-MB和 CK作為診斷依據(jù)時,其診斷標準值至少是正常上線值的二倍。利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其中男性192例,平均年齡65.3歲。女性57例,平均年齡69.2歲,平均住院天數(shù)8.6天,住院期間病死率7.9%。
2.1 早期再灌注及靜脈溶栓治療情況 249例患者適宜溶栓的112例(44%),只有82例接受了靜脈溶栓治療,占入選病例的32%。有5例沒有溶栓適應癥的患者進行了溶栓,2例溶栓時僅單一導聯(lián)ST段抬高,3例溶栓時ST段已降至等電位線。不適宜溶栓的137例中,發(fā)病至就診的時間>24小時者占51%,>12小時但無進行性胸痛和ST抬高者占8%,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占29%,有禁忌癥者占9%,無法確定發(fā)病時間的占3%。適宜溶栓未進行溶栓的30例患者,休克或頑固性心力衰竭者占16%,年齡>75歲占11%。家屬拒絕溶栓的占3%。
2.2 早期溶栓治療時間窗 249例患者中,3小時內(nèi)入院者50例(20%),6小時內(nèi)入院者93例37%,12小時內(nèi)入院者163(65%),24小時內(nèi)入院者187(75%)。從發(fā)病到治療時間分布如下:<1小時者2例(2.4%),1~3小時22例(26%),3~6小時者28例(34.1%),6~12小時者30例(36.5%)。
2.3 BB與ACEI和他汀類及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情249例患者中適宜使用BB的有202例,實際使用者202例,47例未使用,其中無法口服藥2例(4.2%),心率小于60次/min11例(23.4%),重度心功能不全者13例(27.6%),二度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者8例(17%),嚴重的慢性肺部疾患或哮喘13例(27.6%)。
適宜使用ACEI類藥物的有218例,實際使用者160例,89例未使用,其中56例(63%)沒提供原因,病例中提供未使用ACEI的原因有:收縮壓<100mmHg者13例(14.6%),嚴重腎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265umol/L者3例(3.4%),有不良反應者10例(11.2%),已使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者5例(5.6%),無法口服藥者2例(2.2%)。
249例患者中239例適宜使用他汀類藥物,實際使用91例,158例未使用,其中153例沒有提供原因,不能口服者3例,有不良反應史2例。
249例患者中抗血小板使用阿司匹林241例,8例未使用者有胃潰瘍病史,和并使用錄吡格雷的21例,抗凝使用低分子肝素192例。
2.4 其它藥物使用情況 硝酸酯類制劑238例,鈣離子拮抗劑23例,洋地黃39例,極化液212例,醛固酮拮抗劑25例,嗎啡15例。
一個世界以前冠狀動脈阻塞的臨床表現(xiàn)即被發(fā)現(xiàn),但直到1980年才證實梗死動脈血栓性栓塞是STEMI的主要原因[2],我國AMI診療指南強調(diào),患者出現(xiàn)癥狀后能否迅速恢復梗死相關(guān)動脈血流決定患者的近、遠期預后,在目前國內(nèi)經(jīng)濟和醫(y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條件下,對于沒有PCI條件的基層醫(yī)院溶栓治療是早期再灌注的唯一手段。但本次調(diào)查中僅32%的入選患者進行了溶栓治療,與最近報道城市醫(yī)院的再灌注比例(溶栓21%,PCI/CABG45.9%)有很大差異[3],差距的主要原因:1)院前延誤時間過長:未溶栓的137例患者,大多數(shù)就診時間已超過24小時,失去了溶栓機會。調(diào)查中12小時內(nèi)就診的僅僅36.5%,再灌注治療療效隨延遲時間而下降。溶栓治療2期試驗顯示溶栓每提前1小時,絕對病死率可下降1%[4],近期一項研究顯示PCI每推遲30分鐘,病死率將增加7.5%[5]。院前延遲與多種因素有關(guān):包括患者的基本特征、發(fā)病臨床特點、求助方式及社會文化因素。2)高齡患者溶栓利大于弊:調(diào)查中有12例大于75歲者進行了溶栓,最大80歲,9例再通,一例合并腦出血。提示年齡不應該成為溶栓治療的主要障礙。3)NSTEMI占29%,以是溶栓治療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依據(jù)指南,早期再灌注治療是AMI的重中之重,理想的循證用藥以是改變AMI患者預后的重要措施,BB、ACEI以及阿司匹林等藥物能顯著提高AMI存活率已經(jīng)被大量循證醫(yī)學實驗證實,調(diào)查中BB、ACEI、他汀類、阿司匹林的使用分別是81%、64.3%、36.5%、96.8%,以上幾種藥物的使用率逐年增加的趨勢不明顯,,同時使用以上幾種藥物的占36.5%,他汀類藥物的使用率很低,很多沒有給具體原因,從CARE、4S、到LIPID試驗都很好地證明了AMI后他汀類治療的心臟保護作用,所有AMI患者住院過程中應該盡早開始他汀類治療,入院時開始更好[6]。
從以上分析看來,我國基層醫(yī)院AMI的治療狀況與指南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急需普及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廣大患者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積極預防,及時救治,提高基層醫(yī)院醫(yī)生的業(yè)務素質(zhì),準確掌握AMI的診斷及治療指南,實現(xiàn)理想的循證用藥,提高治療質(zhì)量,最大化的改善AMI患者的預后。
[1]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變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huán)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2]DeWoodMA,Spores J,Notske R,et al.Prevalence of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 during the early hours of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l J Med,1980,303:897-902.
[3]郭路芬,彭亞光,李慶祥,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至就診時間與預后的關(guān)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40-43.
[4]No authors Listed.Educational stategies to prevent prehospital delay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eport by the National Heart Attack Alert program[J],J Thrombolysis,1998,6:47-61.
[5]de Luca G,Suryapranata H,Ottervanger Jp,et al.Time delay to treatment and mortality in primary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every minute of delay counts[J].Circulation,2004,109:1223-1225
[6]Mayo.心臟病學[M].3版,第69章.急性心肌梗死的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