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臨床藥物治療常可引起藥物過敏,甚至過敏性死亡,是醫(yī)療護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加強病人藥物過敏的護理干預是臨床護理管理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學習和認識藥物過敏有著深刻的意義。
1.1 評估病人對藥物過敏試驗的準備條件
1.1.1 藥物過敏試驗之前要評估病人心理、意識狀態(tài),對藥物過敏試驗的認識、合作程度,使病人獲得有關藥物過敏試驗的一般知識,能積極配合,方能表述病人的自身反應。
1.1.2 全身麻醉手術未醒、病危等特殊病人機體反應低下、意識不清或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護士應與醫(yī)生共同商討,待病人意識清楚或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適當擇時做皮試。
1.1.3 護士要詳細詢問病人藥物過敏史,包括用藥史、個人或家屬有無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如病人有藥物過敏史,要問清藥物過敏的藥名、全身反應還是過敏試驗陽性。病人有青霉素過敏史或皮試強陽性者,10年內不宜再做皮試,10年后也應慎重使用。
1.1.4 病人不宜空腹做皮試,防止發(fā)生低血糖或暈針而與皮試過敏反應混淆。皮試前24~48h內禁用抗組織胺類藥物或腎上腺皮質激素,以免使反應減弱或不出現。
1.1.5 由于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有時間周期,晚間皮質激素水平低下,易發(fā)生過敏反應,夜間光線暗,有時會影響判斷皮試結果。因此,晚間盡量不做皮試,若必須做皮試應細心判斷結果。
1.2 正確掌握藥物過敏試驗的操作規(guī)程 臨床上護士做皮試時,進針角度、深度以及注入皮內藥液的劑量均可影響皮試判斷結果。要正確掌握藥物過敏皮試的操作規(guī)程,確保皮試結果的準確性。
1.3 堅持藥物過敏試驗的4個原則 堅持“誰做皮試,誰觀察皮試結果,誰負責準確判斷,誰簽字填寫記錄,誰做好藥物過敏的標志”的原則;堅持“初次用藥或更換同類藥物或不同批號或停藥3d以上者,需重新做皮內試驗”的原則;堅持“用什么藥,做什么藥的皮試”的原則;堅持“皮試液準時準量,現配現用”的原則。
1.4 兩種以上的藥物過敏試驗不宜同時進行 如病人需做青霉素皮試和破傷風抗毒素皮試等,應分別進行,一種藥物過敏試驗結果判斷后,再進行另一種藥物過敏試驗,每種藥物過敏試驗至少間隔30min以上,以免病人發(fā)生過敏反應,特別是全身癥狀,導致難以判斷何種藥物過敏。
2.1 藥物過敏試驗后請病人在護士的視野內進行觀察,并交待病人和家屬皮試判斷的時間,出現不適及時呼叫,病人不能離開病房或注射室。對皮試過敏可疑者,可請其他護士共同判斷或重新做藥物試驗對比。不能更換的藥物則在嚴密觀察、搶救措施準備下進行脫敏注射,且應得到病人和家屬的同意并做好文字記錄,以防發(fā)生護理糾紛。
2.2 掌握藥物高度過敏反應發(fā)生的時間 臨床上屬I型變態(tài)反應的過敏性休克雖少見,但發(fā)生發(fā)展迅速,多在注射后,甚至藥物過敏皮試期間數秒、數分鐘內,首次注射用藥30min內是藥物高度過敏反應發(fā)生的時間,皮試呈陰性者在用藥過程中同樣可出現過敏反應,因此,在注射藥物后應觀察病人30min后無反應方可離開。有些藥物過敏試驗,應嚴密觀察受試者反應,準確判斷試驗結果宜從皮試注射時開始至試驗后20min內。
2.3 早期發(fā)現不典型過敏性休克的癥狀 有些特殊病例發(fā)生過敏性休克并非首先表現典型的休克癥狀,而是表現為腹痛、有便意感,或面部發(fā)麻、胸悶、瘙癢等,這些癥狀輕且不典型,容易被病人或護士忽略。因此,要強調首次用藥觀察制度,即護士在病人首次用藥時,應在病人床邊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注意觀察病人用藥后的不適反應,及時發(fā)現藥物過敏性休克的早期反應,以便及時處理。
3.1 治療室備有過敏性休克搶救應急預案 熟練掌握過敏性休克的知識和搶救程序。護士做皮試時需帶藥物過敏急救藥,急救藥放在治療盤醒目且方便使用的位置,定期檢查使之處于備用狀態(tài)。
3.2 藥物過敏試驗陽性者有紅色醒目標志 首先,在病人的床位一覽卡上掛有藥物過敏試驗陽性的紅色標示牌,標明藥物名稱,并在護理記錄單上注明藥物過敏的名稱;其次,在醫(yī)囑單上記錄藥物過敏陽性,提醒醫(yī)生注意。在護士辦公室病情交班的黑板上寫明床號、姓名、藥物過敏名稱,提醒未上班的醫(yī)生和護士。
總之,加強護理干預減少藥物過敏,是護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護士在思想上牢固樹立護理安全第一的觀點,不斷學習和認識藥物過敏的深刻意義。同時,嚴格遵守基礎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程,把好藥物過敏試驗質量關,做好細節(jié)管理;嚴密觀察藥物過敏反應,強調首次用藥觀察制;熟練掌握過敏性休克的知識要點,作好藥物過敏陽性的醒目標志,確保病人的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