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健 廖翔 林本明
復雜性尿路感染為泌尿系統(tǒng)的常見疾病,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社區(qū)感染,全球每年約有1.5億例的復雜性尿路感染患者,因此消耗約80億美元的醫(yī)療費用[1]。在治療上并不困難,但是由于人們長期濫用抗菌藥物,致使耐藥菌株不斷增加,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有必要對復雜性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點和耐藥性進行大樣本的調(diào)查,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2]。近年來我們采用細菌分離鑒定和藥物敏感試驗對250例診斷為復雜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進行了尿液檢查,現(xiàn)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材料與試劑 試驗菌株為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復雜性尿路感染250例老年患者送檢的中段尿標本中分離的細菌300株。其中,住院患者200例,門診患者50例,男性50例,女性200例。剔除重復分離株。Vitek-32型全自動細菌分析儀、GN1細菌鑒定卡、GNS-506藥敏試驗卡為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產(chǎn)品;藥敏紙片頭孢噻肟克拉維酸,頭孢他啶克拉維酸,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頭孢西丁均為Oxid公司產(chǎn)品。
1.2 試驗方法 尿液的培養(yǎng)、分離及鑒定均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12規(guī)定執(zhí)行。使用法國生物梅里埃葡萄球菌鑒定系統(tǒng)進行葡萄球菌鑒定。藥敏試驗采用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 推薦的Kirby—Bauer紙片擴散法。敏感度判讀按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標準執(zhí)行。標準質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2.1 病原菌的分布 本組300株細菌中,G-桿菌比例最高占83.3%(250/300),大腸桿菌占明顯優(yōu)勢為50.0%(150/300),G+菌僅占10.0%(30/300)。顯示復雜性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G-桿菌,以大腸桿菌為多見。
2.2 藥敏性 由于本組藥敏試驗主要應用第三代頭孢菌素,結果顯示,300株細菌對不同的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有很大差別,對頭孢噻肟和頭孢他啶克拉維酸的耐藥率較高,為25.0%~50.0%,但是對頭孢他啶的耐藥率均小于10%;對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西丁的耐藥率為10%~15%。同時G-桿菌和G+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復雜性尿路感染的發(fā)生取決于致病菌的致病力和機體防御機能。比如引起復雜性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有年齡、慢性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其發(fā)生與免疫功能降低等[3]。同時老年人存在多種尿路復雜因素,包括前列腺增生或膀胱頸梗阻以及尿路結石、腫瘤等因素引起尿路不全或完全梗阻,或發(fā)生膀胱憩室、膀胱脫垂、膀胱逼尿肌無力、神經(jīng)源性膀胱、尿潴留和尿失禁等,使細菌易于繁殖。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不僅改變了陰道的菌群,有利于細菌的定植,還有可能增加細胞表面細菌受體的密度及細胞黏附的活性,使老年人尿道上皮細胞對細菌的黏附和敏感性增加[4]。最后,住院的老年患者往往還存在多種慢性疾病、長期應用抗生素、接受尿路器械操作(導尿和留置導尿管等)等多種易感因素。近年來,隨著新型廣譜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甚至濫用,導致臨床致病菌耐藥譜的變遷,耐藥情況越來越嚴重,多重耐藥情況比較突出。另外,由于產(chǎn)EsBLs菌株常規(guī)體外藥敏實驗表現(xiàn)對三代頭孢等部分或全部敏感或中介,而在感染患者體內(nèi)卻表達耐藥[5]。因此,加強復雜性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監(jiān)測和藥物敏感性分析,重視產(chǎn)ESBLs菌株的檢測,對復雜性尿路感染治療中合理選用抗菌藥物,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本組醫(yī)院內(nèi)老年人復雜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符合復雜性復雜性尿路感染的特點,病原譜廣泛,且抗生素的耐藥現(xiàn)象較為嚴重。隨著抗菌藥物的發(fā)展,引起復雜性尿路感染的細菌耐藥性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因此在經(jīng)驗用藥前做尿培養(yǎng)并根據(jù)細菌和藥敏結果適當調(diào)整用藥,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控制耐藥菌株產(chǎn)生和擴散具有重要意義。
[1]吳偉元,陳民鈞,王輝.陰溝腸桿菌去阻遏持續(xù)高產(chǎn)AmpC酶和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ESBLs)的檢測[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1,17(2):104.
[2]應春妹,陸麗,汪雅萍,等.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檢測及其耐藥基因分析[J].檢驗醫(yī)學,2007,22(3):272-275.
[3]周素蘭,鮑亞萍,洪霞,等.醫(yī)院內(nèi)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監(jiān)測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2):1590-1593.
[4]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43-744.
[5]褚云卓,年華,歐陽金鳴.連續(xù)7年銅綠假單胞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變化分析[J].微生物學雜志,2008,28(5):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