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張開生
肝硬化病人膽石癥發(fā)生率15%~20%,肝硬化病人尸解時膽石發(fā)現(xiàn)率高達20%~30%,比非肝硬化者高2倍。肝硬化病人膽囊切除手術死亡率30%,而非肝硬化病人膽囊切除手術死亡率在1%以下[1]。筆者對本院1999~2008年收治的42例肝硬化合并膽石癥患者進行臨床總結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搜集我院1999~2008年患有肝硬化的膽道手術者共42例,男36例,女6例;年齡25~78歲,平均53.4歲。肝硬化的診斷除依據(jù)病因、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外,全部經(jīng)術中證實。其中代償期肝硬化33例,失代償期肝硬化9例,并發(fā)脾亢2例。膽囊結石10例,膽囊和膽管結石30例,肝內(nèi)膽管結石2例。既往有肝病史18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1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7例;有膽道手術史(1~3次)者4例,有脾切除和食管、胃底靜脈斷流術史者1例。其中ChildA級6例,B級12例,C級4例。治愈32例,死亡3例,術后膽道殘余結石7例治愈。術中見肝臟呈小結節(jié)型肝硬化17例,大結節(jié)型肝硬化10例;其中有15例術后病理檢查提示膽汁性肝硬化4例,肝炎后肝硬化11例。膽道術后殘余結石7例。
1.2 手術方式 擇期手術7例;急診手術35例,其中急性化膿性膽囊炎10例,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25例。施行膽囊切除術7例,膽囊次全切除3例,膽囊造瘺2例,膽總管切開取石、膽總管空腸吻合術6例,膽總管切開取石、T型管引流22例,膽總管探查引流和肝左外葉切除術2例。
1.3 并發(fā)癥術中出血2例,術后出現(xiàn)各類并發(fā)癥22例,其中ChildA級6例,包括膽道出血2例,切口感染10例,粘連性腸梗阻2例;ChildB12例,黃疸加深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腦病2例,肝腎綜合征2例,膽道出血1例,膽瘺1例,切口感染5例;ChildC級4例,包括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大量腹水1例,切口感染2例。
1.4 治療結果 本組膽石癥治愈32例(其中術后反復肝功能不全2例),術后短期內(nèi)(小于3月)死亡2例,術后膽道殘余結石7例。
據(jù)文獻報道,肝硬化患者的膽道結石發(fā)生率約為無肝硬化患者的2~3倍[2],近年來肝硬化合并膽石癥的發(fā)現(xiàn)率呈上升趨勢,對肝硬化合并膽石癥患者進行手術,其適應證應比非肝硬化病人掌握更加嚴格,不應任意放寬手術適應證。適應證及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均至關重要。
2.1 Child分級適用于肝硬化施行膽道手術的評估 擇期手術僅限于肝功能ChildA級和ChildB級,對單純膽囊結石可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并能減少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本組ChildB級5例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其中術中出血1例,手術時間大于4h。值得一提的是,本組中2例膽囊結石因局部解剖不清,術中出血較多,患者耐受力較差,經(jīng)適當準備仍可耐受膽囊次全切除3例,ChildC級患者耐受力極差,手術危險性很大,除并發(fā)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等緊急情況外,一般不考慮手術。本組4例全部為急診病例。
2.2 正確選擇手術方式 關于手術方法,可選擇的有:(1)膽囊切開取石:對肝硬化膽石癥病人是一種安全、有效、創(chuàng)傷小的方法。(2)膽囊切除術:在肝功Child A、B級病人,膽囊因慢性炎癥失去功能,可選擇該手術。(3)膽囊大部分切除術對膽囊深埋肝實質內(nèi)炎癥粘連嚴重,膽囊三角解剖十分困難,可行膽囊大部分切除,僅留貼靠肝臟的部分膽囊壁.但要將所有粘膜剝離掉,并用石炭酸燒灼留下的創(chuàng)面。(4)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應嚴格掌握于術適應證,認真解剖,取盡結石后,放置T型管引流但于術后應注意糾正長期大量膽汁引流導致的水、電解質紊亂,盡快拔除引流管。(5)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伴中毒性休克,早期手術膽道減壓手術死亡率極高,應待病人情況稍加改善后行EST(內(nèi)鏡括約肌切開)和ENRI)(內(nèi)鏡鼻膽道引流),也能較安全地將結石取出。(6)肝硬化膽石癥遇有肝內(nèi)外膽管多發(fā)結石,慎用膽腸吻合或部分肝切除術,術后可通過T型管、膽道鏡多次取石,如十分必要時,應先行門體分流術,降低肝門部曲張的靜脈壓力。肝功能改善1月后,再考慮膽腸吻合或肝切除術可能要安全些。
2.3 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
2.3.1 術中出血 肝硬化門脈高壓癥患者常伴有多種凝血因子合成障礙及血小板減少,有的患者膽道血液供應處于區(qū)域病理性狀態(tài)。在肝門部、肝十二指腸韌帶、膽囊周圍及原手術切口下方粘連處建立有明顯的側支循環(huán)靜脈叢,有時候粗大成團,這些靜脈壁薄、較粗,有的甚至包繞膽囊、膽囊管及肝外膽道,手術時稍加分離解剖即可導致大量出血,特別是解剖膽囊三角,暴露及切開肝外膽管和分離粘連時。本組術中出血4例未損傷大血管,均為術中分離、切開過程中廣泛滲血。因此,每個術者對此要高度警惕。出血多少決定下列因素(1)肝功能非肝硬化病人,膽囊切除一般出血在200m1以下,肝硬化膽石癥若肝功ChildA,B級,術中出血也很少,而ChildC級術中出血量可達1500ml以上。出血對手術死亡率的影響十分明顯,術中出血<1000ml,死亡率2.5%;出血>1500ml。死亡率上升60% (2)凝血酶原時間PT不超過正常值2.5s,術中出血較少;大于3.5s,出血量平均1500ml。(3)術前血漿白蛋白為正常值的30%時,出血量大;為正常值的80%,出血較少。(4)血漿膽紅素: 總膽紅素<42.75umol/l,術中出血較少,而總膽紅素≥59.85μmol/l則引起大出血,且死亡率為前者的3倍。大出血不但造成低血容量休克直接引起死亡,也可使肝功能衰竭,引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導致死亡。因此,對于術前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血小板低的患者,術前、術中應給予新鮮血漿、凝血酶原復合物、濃縮血小板等以減少出血,術前應補充VitK以改善凝血功能;術前3天服用腸道滅菌劑清潔腸道,以減少腸源性感染機會;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做好輸血準備。
2.3.2 術后黃疸加深和肝功能衰竭 一般膽道手術可并發(fā)不同程度的肝損害,輕者僅表現(xiàn)黃疸,嚴重者伴有精神癥狀、昏迷、高熱、血壓下降等急性肝功能衰竭表現(xiàn)。而肝硬化患者肝臟代償能力差,尤其在膽道梗阻伴嚴重感染、手術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低氧、低血壓、休克等情況下更易出現(xiàn)黃疸加深及肝功能衰竭。本組出現(xiàn)術后黃疸加深且難以糾正者1例,短期內(nèi)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而死亡,另有1例術后出現(xiàn)慢性肝功能衰竭,大量腹水、肝性腦病,經(jīng)內(nèi)科積極保肝治療病情反復,于術后10d黃疸漸趨下降。因此,術前對肝功能作出充分評估,及時改善肝功能,盡量減少出血及手術創(chuàng)傷,有助于減少肝損害及肝功能衰竭的發(fā)生。
我們體會,對肝硬化患者施行膽石癥手術,手術難度大,并發(fā)癥多,病死率高。術前應加強營養(yǎng)支持,改善肝功能,糾正凝血功能障礙,以提高手術耐受性。術者應對手術的難度和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有充分的估計,原則是盡量簡化手術,做到“簡單、有效”[4]。術后應加強監(jiān)護及支持治療,重點監(jiān)測腎功能、血糖、血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狀況。通過術前、術中和術后綜合處理,以期減少并發(fā)癥,降低病死率。
[1] 黃景勇,施紅旗,藍升紅,等.肝硬化合并膽石癥的手術治療[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1,13(2):90-91.
[2] 王占民.肝硬化合并膽石癥外科治療[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1999,39(4):35-36.
[3] 仲少文.困難膽囊切除術25例治療體會[J].洛陽醫(yī)專學報,2002,20(3):233-234.
[4] 程海平.肝硬化病人施行膽道手術的診治體會[J].醫(yī)師進修雜志,1999,22(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