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 李冠楠
乳腺增生命名繁多,有稱“乳痛癥”、“乳腺囊性增生癥”、“乳腺結構不良”、“纖維囊性病”、“乳腺腺病”等等。是一種非炎性乳腺疾患。包括多種既有聯(lián)系又各有特征的病變。其共同特點是乳腺組織實質成分的細胞在數(shù)量上增多,在組織形態(tài)上發(fā)生變異。腺管周圍增生并伴有大小不同的囊腫形成。或腺管內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乳頭狀增生,伴乳管囊擴張,也有發(fā)于小葉實質者,主要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1]。
1.1 體內女性激素代謝障礙,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調,使乳腺實質增生過度和復舊不全。大量資料表明,當卵巢內分泌失調、雌激素分泌過多,而孕酮相對減少時,不僅刺激乳腺實質增生,而且使末梢導管上皮呈不規(guī)則增生,引起導管擴張和囊腫形成,也因失去孕酮對雌激素的抑制影響而導致間質結締組織過度增生與膠原化及淋巴細胞浸潤[2]。
1.2 部分乳腺實質成份中女性激素受體的質和量異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參差不齊。
2.1 乳房脹痛 具有周期性,疼痛始于月經(jīng)前期,月經(jīng)來潮后減輕或消失。
2.2 乳房腫脹 一側或雙側乳腺彌漫性增厚,可分散于整個乳腺內,亦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尤以雙乳外上象限多見。腫塊呈顆粒狀,結節(jié)狀或片狀。大小不一,質韌而不硬,經(jīng)后縮小、變軟[3]。
2.3 乳頭溢液 少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乳頭溢液,為自發(fā)溢液,草黃色或棕色漿液性溢液。
2.4 月經(jīng)失調 月經(jīng)前后期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經(jīng)。
2.5 情志改變 患者常感情志不暢或心煩易怒,每遇生氣、精神緊張或勞累后加重。
3.1 與月經(jīng)相關的一側或雙側乳房周期性疼痛及腫塊。
3.2 腫塊呈顆粒狀、結節(jié)狀或片狀,質地不硬。
3.3 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自限性特點。
4.1 維生素類藥物 能改善肝臟功能,加強肝臟的滅雌激素效果有明顯作用。維生素B1可以減輕乳腺的經(jīng)前水腫、緩解乳房疼痛。維生素B6能加速雌激素代謝,對內分泌的調節(jié)起著重要的作用。維生素E50毫克,每日3次,有黃體樣作用,對改善卵巢功能,減輕乳房疼痛大有好處。
4.2 內分泌治療
4.2.1 三苯氧胺 是一種非甾體類的抗雌激素類藥物,其結構式與雌激素相似,與雌激素競爭乳腺細胞內的雌激素受體,形成藥物—ER復合體進入細胞核內,調節(jié)由雌激素引致的Mrna和蛋白質的合成,組織細胞的分化、增生,從根本上達到治療目的。托瑞米芬的抗雌激素機制與三苯氧胺相同,但無雌激素樣作用,是使用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
4.2.2 丹那唑 能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對疼痛治療有效率為75%~95%。
4.2.3 溴隱停 是多巴胺受體長效激動劑,能抑制催乳素的合成和分泌,可以迅速緩解疼痛。
4.3 乳腺增生在中醫(yī)為乳癖、乳瀝之范疇 中醫(yī)認為本病發(fā)病機理是由于郁怒傷肝、肝郁氣滯、橫克脾土、脾失健運,痰濕內蘊,以致痰氣互結瘀滯而成隱核。所以疏肝理氣、健脾化痰、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為中醫(yī)治療的基本大法[4]。
4.3.1 辨證治療 肝郁氣滯、痰凝型:表現(xiàn)為一側或雙側乳腺出現(xiàn)腫塊和疼痛,腫塊和疼痛與月經(jīng)周期有關,經(jīng)前加重,行經(jīng)后減輕,伴有情志不舒、心煩易怒、胸悶噯氣、胸脅脹滿。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治法:舒肝理氣、化瘀止痛,活血散結。方藥: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柴胡、香附、青皮、陳皮、當歸、白芍、川芎、延胡索、莪術、郁金、桃仁、紅花、橘葉、橘絡。
4.3.2 沖任失調型 表現(xiàn)為一側或雙側乳腺出現(xiàn)腫塊和疼痛,常伴有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量減少,怕冷,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耳鳴。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濡細。
治法:調攝沖任。方藥:二仙湯合四物湯加減。仙蒂、側靈脾、柴胡、當歸、熟地、鎖陽、鹿角、巴戟、香附、青皮
4.3.3 肝腎陰虛型 治法 滋補肝腎、行氣和血。方藥:生地、山萸肉、枸杞子、茯苓、丹皮、元參、菟絲子、川芎。
4.3.4 脾腎陽虛型 治法 滋補脾腎,調攝沖任。方藥:仙茅、淫羊藿、肉蓯蓉、制首烏、柴胡、當歸、白芍、鹿角膠、熟地、炮山甲、香附、青皮、陳皮
中醫(yī)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肝腎兩經(jīng),沖任兩脈與乳房關系密切。肝郁氣滯,情志內傷在乳癖的發(fā)病過程中有重要影響。平素情志抑郁、氣滯不舒氣血周流失度,蘊結于乳房胃絡,乳絡經(jīng)脈阻塞不通,不通則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氣橫逆犯胃,脾失健遠,痰濁內生,氣滯血瘀挾痰結聚為核,循經(jīng)留聚乳中,故乳中結塊。肝腎不足,沖任失調也是引起乳癖的重要原因。腎為五臟之本,腎氣化生天癸,天癸激發(fā)沖任,沖任下起胞宮,上連乳房,沖任之氣血,上行為乳,下行為經(jīng)。若腎氣不足,沖任失調,氣血滯,積瘀聚于乳房,胞宮或乳房疼痛而結塊或月事紊亂失調。
前人治郁重在疏肝,由于氣郁為六郁之始,肝為諸郁之主,肝主疏泄惡抑郁而喜暢達,取決于膽,故治郁必須以疏利肝膽氣機為主,即順其條達暢茂之性,伸其郁,開其結,行其氣,化其血,俾春氣開而萬物安。且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最宜苦泄涼潤,大忌燥澀呆補。臨床上常用小柴胡湯、逍遙散、柴胡疏肝散、柴平湯等,靈活化裁,或氣血兼顧,或寒熱并用,或攻補兼施,或調理肝脾,或和解膽胃,從而達到和解內外、交通上下、疏瀹氣血之目的。以一方治木郁,而諸郁皆解之意也。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25-326.
[2]黎國屏,王松鶴.實用臨床乳腺病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5-116.
[3]李樹玲.乳腺腫瘤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73-76.
[4]吳祥德,董守義.乳腺疾病診治[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