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金枝
心悸是一種常見的癥狀,患者自覺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區(qū)不適感,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脈跳三五不齊,是心內科常見的病癥?;颊叱R蚯橹静▌?、勞累過度而發(fā)生,常于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同時并見。西醫(yī)學中的各種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貧血等病以心悸為主癥時,屬本病辯證范疇。在治療的過程中,我們根據中醫(yī)證型對在我院內科住院的62例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護理體會如下:
符合診斷心悸的病例共62例,均來自我院內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31~78歲,平均年齡56±4.5歲,患者入院時,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失眠、心悸心煩、心中氣虛、心悸胸悶等癥狀。
2.1 一般護理
2.1.1 環(huán)境 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環(huán)境安靜,室內光線暗淡柔和,溫度應保持在18~22度,濕度50~60%,保持安靜,避免突然的高聲,噪音干擾,治療、護理過程中做到“四輕”。
2.1.2 情志調護 情志失調如思慮過度、驚恐等常為本病的誘因之一。中醫(yī)認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的聯(lián)系,情志之傷能損五臟,耗精傷神。情志不暢可致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氣血失調,過度思慮則傷脾。因此護理人員對病人多加關心體貼,給予心理疏導,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因人施護,并正確引導,給病人心理支持使其病情穩(wěn)定,消除焦慮,煩躁不安,易怒恐懼等不良情緒,當患者心悸發(fā)作時,常自覺心慌、恐懼、六神無主時,囑家屬在旁守護,并穩(wěn)定情緒。
2.1.3 心悸頻繁發(fā)作者,囑其休息,若為器質性病變囑臥床休息。
2.1.4 對重癥心悸病人,囑絕對臥床休息,嚴密觀察脈象、呼吸、面色、血壓的變化,若見脈結代、呼吸不暢、面色蒼白等現象,立即報告醫(yī)生,同時予以吸氧,針剌內關、神門。
2.1.5 服用洋地黃類強心藥的前后均應測心率,若發(fā)現有中毒癥狀時,暫停給藥及時報告醫(yī)生處理。
2.2 飲食調攝 《內經》曰:“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則補精氣,尤不可放縱食?!庇^察病人情況,根據證型合理地指導患者飲食。如患者癥見心悸失眠、頭暈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紅,脈細數則為心血不足型,飲食可適當調補,可選用桂圓、紅棗、蓮子、黑木耳、瘦肉、牛奶、豬心等食品,忌煙酒、濃茶、咖啡等。癥見心悸心煩、頭暈目眩、少寐多夢、舌燥咽干、手足心熱、耳鳴腰酸、舌質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型,飲食可適當清補,宜進養(yǎng)陰生津降火的食物,如甲魚、銀耳、桑椹、紅棗、鮮藕等,亦可用玄參、白芍等煎水代茶飲,戒煙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癥見心中空虛、面色蒼白、胸悶氣短、形寒肢冷、舌質淡白、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為心陽不足型,飲食宜給予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清淡食物,如紅棗、豆?jié){,兼有水腫癥狀者,給予低鹽飲食,適當限制飲水量。癥見心悸胸悶或有陣發(fā)性心胸疼痛、痛如針刺,或面唇紫暗,舌質紫暗,脈澀或結代為心血淤阻型,飲食宜清淡,少油膩及肥甘厚味的食物忌食動物油脂及內臟、魚子、蛋黃等富含膽固醇等食物。
2.3 健康教育
2.3.1 根據病情,指導適當運動,增強體質,病情穩(wěn)定后選擇正確的活動方式,如散步、太極拳等。
2.3.2 指導患者起居有常,保證足夠的睡眠。
2.3.3 指導患者暢情志,避免惱怒憂思等不良刺激,訓練自我控制能力,同時指導親屬要盡量避免各種可能導致患者精神緊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