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德
品茗論道話當下
——觀小劇場輕喜劇《書香茶樓》
■陳吉德
提起小劇場戲劇,人們自然會想起其重鎮(zhèn)北京和上海。像南京這樣的城市,似乎很少見到小劇場的蹤跡。最近,江蘇省演藝集團話劇院演出的小劇場輕喜劇《書香茶樓》無疑是給古都南京吹進了一股爽人的輕風,讓人享受到了一頓精美的戲劇晚宴。
該劇由南京大學康爾教授編劇、省話劇院的袁俊平導演,講述了四個各自獨立的故事:有人租用茶樓開招商會,局長、老板、教授的席卡不知如何擺放;有人追求茶樓的美女招待,可身份異常神秘;有人在茶樓張貼小廣告,引出了有趣“送禮學”;有人想改造茶樓,但方案卻笑話百出。整個演出過程歡快活潑,笑聲不斷,成為近年來南京小劇場演出中難得一見的亮點。
該劇的舞臺主景是一個中式茶樓,幾張茶桌,左上方還掛有一幅對聯(lián):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橫批: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觀眾看到這樣的舞臺裝置之后可能會認為,書香茶樓是文人附庸風雅之地,其中發(fā)生的故事一定遠離塵囂,遠離現(xiàn)實,充滿濃濃的“象牙塔”色彩,其實不然,其故事涉及當下很多熱點話題,如王益被捕、核心期刊、索馬里海盜、蝸居、獸獸門、電視劇《潛伏》、電影《阿凡達》、海地地震等。請聽主人公尤二的一段話:“怎么不會呢?您就說去年吧,說周正龍拍的老虎是真的,那是官員吧?說云南的農(nóng)民是躲貓貓躲死的,那也是官員吧?說房價不會再漲了,結(jié)果漲瘋了。說股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拐點,結(jié)果,股民都去買拐了,全被套得一息尚存……”觀眾在聽到正龍拍虎、云南“躲貓貓”事件、房價暴漲、股市暴跌等熱點話題時,不會有懷古之幽思、憧憬之遐想,而是把思緒集中到當下,集中到現(xiàn)實生活中正在發(fā)生的事,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本土化是該劇內(nèi)容表達的另一種修辭策略。本土化就是加入一些地方化的語言、人物、故事等因素,會使人產(chǎn)生親近感或親切感。該劇第二場講述的就是一個本土化的故事:南大商學院的一個研究生追求茶樓美女招待,涉及到南京大學前任校長、現(xiàn)任校長、商學院院長、社會學院院長、物理系“挑戰(zhàn)杯”一等獎獲得者、東南大學、南京市鼓樓區(qū)官員、朝天宮等諸多內(nèi)容。此外,作者有時還把一些順口溜、俚語等民間用語進行本土化置換。如在“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紫金山不是堆的,煮熟的鴨子也肯定不會飛的”一句中,原來“喜瑪拉雅山不是堆的”被置換成了“紫金山不是堆的”。紫金山是南京東郊的著名山峰,這種置換顯示出作者的睿智和靈活。
實事求是地說,當下化和本土化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并非該劇的首創(chuàng)。就近幾年而言,像張廣天的《左岸》(2005年)、《眼皮里摘下的梅花》(2006年),黃紀蘇的《我們走在大路上》(2006年),孟京輝的《兩只狗的生活意見》(2007年)等作品均出現(xiàn)當下化和本土化的修辭策略。但《書香茶樓》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更為成熟。
(湯溢/攝)
該劇的定位是輕喜劇,所以整體呈現(xiàn)出輕松幽默、歡快愉悅的風格,并時常出現(xiàn)全場爆笑。具體的方式有:一是諧音。如南大商學院的研究生賈獲是“假貨”的諧音,田姐稱阿香這樣的“剩女”叫“齊天大?!笔恰褒R天大圣”的諧音。這種諧音以此字之聲音而指彼字之形義,從而產(chǎn)生面底相扣的趣味性。二是重復(fù)。如果一個動作、一句話不停重復(fù),有時會形成一種喜劇效果。請聽田姐與阿香的一段對話:
田姐:“他們家是南京人嗎?”
阿香:“不知道。”
田姐:“他家有房有車嗎?”
阿香:“不知道?!?/p>
田姐:“他是哪個單位的?”
阿香:“不知道?!?/p>
田姐:“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啊?你就沒有問問他?”
阿香:“問了。他說他在一家保密單位工作,什么都不能說。”
田姐:“不能說?那你找的是《潛伏》里的余則成???”
阿香:“應(yīng)該是吧。”
田姐:“什么叫應(yīng)該是?。坑鄤t成只是個傳說。你一朵鮮花總不能插在一個傳說上吧?”
阿香:“神秘一點也蠻好的,可以讓一切都來得朦朧些、浪漫些。他說過一陣子,會把一切都告訴我的?!?/p>
田姐:“等生米煮成了熟飯?等天鵝生出了鴨蛋?他想得美!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沒有選擇權(quán)啦?!?/p>
在這段對話中,連續(xù)幾個“……嗎?”和幾個“不知道”把田姐的精明和阿香的單純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
第三種方式是夸張。這在傻丫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她傻里傻氣,大大咧咧,開口總是高八度,更主要的是她說話無所顧忌,非常隨意。在“骨灰級高科技成果全球招商大會”橫幅前,她問龍二什么是“骨灰級”,尤二說“骨灰級”就是頂級,她隨口就說道:“哦,知道了。您喝的鐵觀音,就是‘骨灰級’的。”傻丫是劇中一個極為卡通化的喜劇人物,不停地抖包袱,制造笑料。
第四種方式是仿詞。仿詞就是根據(jù)某個詞語臨時造出一些新詞,讓人會心一笑。尤二是這樣向傻丫解釋“納米”概念的:“納米,納米嘛,它就是一種特別那個的米。我們公司還搞納豆、納芝麻、納花生、納玉米、納小麥,總之,清一色的高科技,說了你也不懂?!庇伞凹{米”仿造出來的“納豆”、“納花生”等概念生動有趣,詼諧俏皮。
另外,作者有時還引用一些手機短信、歇后語等,比如有這樣一條短信:“一個男人,如果有三、五個女人,是個人物。如果有八、九個女人,那叫動物。如果一個情人都沒有,那是廢物!”這樣的短信也是逗人發(fā)笑且意味深長的。
俏皮的臺詞、機智的噱頭、夸張的表演,在作者的多種方式的打造下,共同營造出幽默、輕松、歡樂的氛圍。所要指出的是,該劇的幽默不是那種高雅深沉的幽默,而是通俗易懂的幽默。我的后排就坐著一位5歲多的小男孩,他不時發(fā)出爽朗的笑聲。
在《書香茶樓》的門前雖然沒有扯起先鋒戲劇的大旗,但走進之后才發(fā)現(xiàn),一些手法具有探索性,值得玩味。就像商店中的某些茶葉,并沒有在包裝上刻意做作,但喝起來卻另具一番風味。
該劇沒有統(tǒng)一的情節(jié),只是講述了四個各自獨立的故事,但尤二、田姐、傻丫、阿香四個人物卻貫穿始終。更主要的是,在每一場開始時,都有身著旗袍的阿香抱著琵琶上場,鞠躬落座,開唱蘇州評彈的情景。這不但能襯托出一種江南文化的氣氛,而且能像一種粘合劑,把四場戲牢牢連接成一個整體。
最值得一提的是該劇推翻第四堵墻之后形成的濃烈的觀演互動性。在開演之前,扮演傻丫的女演員就不停給入場觀眾提壺倒水,讓人覺得不是走進劇場,而是來到茶樓。演出開始時,演員不是像常規(guī)戲劇那樣從舞臺左右兩側(cè)上場,而是從觀眾過道上場。觀眾幾乎能聽到他們急驟的呼吸聲,觸摸到演員跳動不息的脈搏。在演出的過程中,觀眾可以介入討論的話題,比如,第一場中就有關(guān)于官員、商家和知識分子三者權(quán)力的討論。這種討論使得該劇呈現(xiàn)出論壇戲劇的色彩。在演出過程中演員有時會把糖果等小東西扔向觀眾席,東西不大,效果卻不小,它拉近了觀演的心理距離,增強了觀演互動性。
戲仿是先鋒戲劇常用的手法。所謂戲仿,就是以游戲化的態(tài)度故意進行模仿,從而達到諷刺、解構(gòu)、調(diào)侃、搞笑的目的。比如孟京輝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1998年)、李六乙的《非常麻將》(2000年)、張廣天的《紅樓夢》(2007年)等都出現(xiàn)了戲仿?!稌悴铇恰返牡谒膱鲆灿袘蚍?。茶樓改造的幾位方案設(shè)計者上場時,滑稽地站成一條線,田姐右手舉起,依次走過,此情此景,儼然是領(lǐng)導在檢閱部隊。在這種戲仿情景下,所謂的嚴肅、崇高、神圣,都被解構(gòu)得一干二凈。
總之,該劇實現(xiàn)了主創(chuàng)在節(jié)目單上標明的五個追求,即追求互動性、貼近性、即時性、探索性和普適性,是一部既好看、又好玩同時也有深刻內(nèi)涵的小劇場輕喜劇。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