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趙偉
電影《少林四小龍》的聲音藝術創(chuàng)作
■朱趙偉
電影是視聽藝術的結合,是一門既有視覺畫面又有聽覺聲效的完整藝術。在電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聲音是極其重要的藝術元素,所以成為不可缺少的而且越來越重要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
電影的聲音創(chuàng)作,現在越來越引起電影創(chuàng)作人員的重視。電影中的聲音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僅僅是自然主義在影片中的運用,而是越來越被藝術性的加入在影片之中。無論是對白、音樂還是擬音、效果,對其聲音的藝術追求日益提高。有的聲音在夸張變形;有的聲音虛無飄渺;有的聲音被加強到極致以其達到強烈震撼的效果;有的聲音要被削弱到極點以配合影片情感的需要。這些聲音的創(chuàng)作為影片的藝術效果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下面,談一下我在電影《少林四小龍》的聲音藝術創(chuàng)作。
電影《少林四小龍》講述4個不同年齡的孩子為學少林功夫來到武術學校學習、練功、生活的故事。這4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還有著不同的學習武功的目的。經過在武術學校的學習生活,不僅都學到了少林功夫,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了中華武術“習武尚德”的真諦。
這是一部兒童影片。既是一部勵志片,也是一部動作片,還是一部具有輕喜劇色彩的影片。這些影片特性,為影片的聲音藝術創(chuàng)作確定了設計要求。影片的聲音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為影片的主題服務,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服務。聲音設計,除了在情感的地方要有抒情的氣氛之外,整部影片的聲音基調是:活潑、輕快,有動感、有情趣和詼諧,還要有勵志的氛圍。
本片的主題決定了其語言的內容和形象特征。這是一部兒童影片,影片的語言一定要塑造出兒童的童貞、童趣,特別是這些喜歡武術的孩子,他們活潑、調皮的形象特征一定要表現出來。語言節(jié)奏快,孩子們之間的對話一般不假思索,這是該片孩子們的語言特點。例如:4個孩子在去食堂路上夸獎教練的對話;小兵和小豪在課堂上的爭吵;等等均體現出這一特征。
為了表現4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地方,本片部分語言采用方言的形式。孩子們運用方言的表達方式,(小兵說四川話;小豪說大連話。)一方面增添了語言的色彩,也增加了很多童聲方言所獨有的童趣;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塑造人物性格與形象;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運用方言突出了影片的主題:方言說明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學習武術的目的也不相同,但通過學習武術而領悟到武術的“習武尚德”的真諦是一致的。特別是在影片的開始,孩子們剛到武術學校盡量說方言,到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統(tǒng)一都是普通話,其用意也在于此。
為了達到影片輕喜劇的效果,我們在語言上設計了一些“笑點”和“笑果”,例如小兵的“中國話英語”:“踹死你就是功夫”;小豪的用大連方言對老師講:“老師,你不知道,我是又學文化,又練武,實在受不了哇?!钡鹊冗@些對白在電影的放映中從觀眾的笑聲中得到回應。
這部影片沒有采用同期聲拍攝,因為這對于業(yè)余的兒童演員難度太大。他們既要背臺詞,還要表演,很難。我國很多兒童影片的對白都是在后期配音完成。兒童電影如果是一兩個兒童演員還可考慮采用同期聲拍攝,而這部影片不僅是群體兒童戲,還是一部表現武術的動作影片,所以我們沒有同期聲拍攝,影片的對白只有在后期配音。
兒童影片的配音和其他故事片一樣,基本都是由專業(yè)演員看著銀幕對著口形來配音。很多兒童影片中兒童角色的對白也是由成年專業(yè)演員配音,男孩子大多都用女演員學童聲來配。這部影片開始也是采用這種配音方法,但感覺不理想。雖然這些專業(yè)演員的臺詞背得很快,口形對得很準,語言的內容理解也很到位。但是在聲音中他們缺少童聲中的童貞和童趣,聲音中孩子們的調皮勁兒也不足。我決定讓孩子們自己來為自己的角色配音。這是一種冒險,這些孩子們演電影都是首次,配音更沒有見過。加上年齡又小,(當時最小的四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配音。我們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劇本臺詞很多地方與銀幕表演時說的不一樣。拍攝時孩子們有很多臺詞沒有按劇本說。拍片時我要求孩子們只要表演到位,說對意思,臺詞差一點沒關系。但就是差的這一點對后期配音增加了很多的困難。因為膠片是沒有聲音的,(這一點與拍攝電視劇不同,電視劇可以有參考聲)。專業(yè)配音演員是根據經驗看著口形判斷出當時的語言,可這對于才幾歲的孩子們就太困難了。孩子們一看銀幕都傻了,他們也不知道當時說得是什么。孩子們還天真地說:“導演,我還說對意思行嗎?”我說:“不行,對口形,一點都不能差?!焙⒆觽兒苈犜?,也很認真,他們只好一邊背著臺詞,一邊看著銀幕,(好在是他們自己的表演,回憶加判斷),很快解決了臺詞問題。緊接著是另一個難題:“對口形”?!皩谛巍迸湟羰怯屑记傻?,對于專業(yè)的配音演員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實踐才能掌握,何況是才幾歲的孩子,從未經歷過,更沒有任何經驗可談。錄音開始,畫面一出,該講話了,因為沒反應過來不知道說什么;待反應過來,知道該說什么時,畫面又過去了。確實很難為孩子們。錄音師采取很多辦法:放慢速度、切碎畫面、循環(huán)放映;終于完成了配音,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童聲達到了我所希望的語言效果。
在電影中,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一種聲音形象、一種情感表達、一種色彩渲染、一種節(jié)奏敘述,其創(chuàng)作原則一定要與銀幕畫面相結合,不能是游離于銀幕畫面之外,要是音樂與畫面融為一體。
根據本片主題,本片音樂的總體風格:活潑、清新、在強調激情和勵志元素的同時要體現出時代感。
整部影片的旋律是根據主題歌的旋律進行變奏,一方面使整部電影的音樂在清新、活潑和富有強烈動感的情況下不失其統(tǒng)一。另一方面使觀眾加深對主題歌的印象。
片頭,在管弦樂的襯托下,清脆的小號SOLO引領出繼激昂而又現代感十足的旋律,與銀幕上少林武僧在少林寺的山門前練功的場景相得益彰。
全片音樂不僅將西洋管弦樂和現代電聲樂有機結合,還在一些詼諧和幽默的情節(jié)上使用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樂器(如:墜胡和琵琶的運用等)。此外,音樂情緒上的夸張變形、音樂節(jié)奏上的快慢變化、聲音表現力度上的起伏轉換、主題歌旋律的反復呈現、多種音色的跳躍配合、以及打擊樂的充分利用。加強了該片活潑、幽默、詼諧的輕喜劇氣氛,在給影片帶來強烈時代感的同時,為影片的主題起到了表現作用。
情感音樂的運用也是該片的重點。孩子們想家的時候,樂隊柔美的旋律配著畫面上孩子們流出的淚水,真讓人心疼這些孩子。小強刻苦練功,將脖子上的傷疤碰破,當鮮血流出的一剎那,是動情的音樂配著畫面將觀眾打動。
最令我滿意的還是該片主題歌的創(chuàng)作。歌詞是由我國著名詞作家易茗創(chuàng)作,歌曲由我省一級作曲荊樂霞譜寫。
主題歌恢弘、大氣,激昂而充滿活力,在富有強烈震撼的同時不乏柔美動聽。歌曲一開始用民歌散板的形式引出氣勢浩蕩的音樂主題,與銀幕上萬人習武的壯觀場面渾然一體。當歌詞唱到:“太極沉腰,八卦看走,形意拳催動肩和肘;搶前顧后,退左進右,站住了翻轉陰陽手”!與銀幕上習武的動作相吻合。特別是歌曲的后半部分隨著畫面的變化,作曲者為了將主題歌推向高潮,先是男生獨唱;逐步加入合唱;在合唱的聲部上又飄出女高音的回蕩;還感覺不足,又加上數千名的童聲吶喊,氣勢磅礴的音樂在整個影院回蕩,主題歌在最高潮時整部影片結束。
本片采用了“杜比5.1”環(huán)繞立體聲的錄音技術,這是大制作影片通常采取的錄音方式。雖然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但為了追求影片聲音的藝術效果,我們不惜成本還是采用了大片的聲音制作方式?!岸疟?.1”環(huán)繞立體聲的錄音技術,對本片的音樂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銀幕畫面和音樂融為一體,真正形成了視覺與聽覺的全新的富有震撼力的“交響樂”。
電影音響,不僅能對電影銀幕畫面在聲音上作補充;可以對電影所表現的內容在氣氛上加以烘托;還可以對影片所展示的環(huán)境和性質給予暗示。(如:影片中,小豪上山的情節(jié),畫面上是平靜的,突然的雷聲可以暗示人物的心情及厄運的到來)。電影的音響在當今的電影聲音創(chuàng)作中越來越被創(chuàng)作者所重視?,F在已有很多影視劇在創(chuàng)作人員字幕上出現:“聲音設計”或“音響設計”名銜,可見“音響”在影片中的重要。
本片音響在制作技術上也是采用大片的制作技術:“杜比5.1環(huán)繞立體聲”。音響的環(huán)繞立體聲效果,不僅僅是對銀幕畫面聲音的立體的在現,還有著銀幕畫面外的聲音顯現。不僅僅是左右兩邊模擬立體聲效果,而且是前后左右6個方位的環(huán)繞立體聲效果。這樣的立體聲效果有時是會沖入銀幕的。我們知道,銀幕再大它也是有框框的,銀幕的框框可限制電影的畫面,但是聲音可以不受框框的限制。畫面外是有空間的,而畫面外空間的聲響通過環(huán)繞立體聲效果會沖入銀幕,加強了畫面的真實感。(如:影片中操場練功的場面,就是由吶喊聲、腳步聲及刀槍等器械聲首先沖入畫面的。它在表現練功場真實感覺的同時,還有一種強烈的震撼。)
本片由于是兒童片的原因沒有采用同期聲錄音,整部影片的音響是在后期錄制完成的。我們對于音響的創(chuàng)作定位是現實主義的寫實風格,雖然是后期錄制,音響效果要求真實。
為了追求寫實的音響風格,我們先期進行了很多的現場收音,如:操場練功場面的吶喊聲、腳步聲、器械撞擊聲等。這些聲音如果不是現場收音,后期是很難制作出來那么真實的效果。還有,片尾萬人習武的場面,也是先期進行了現場拾音,后期加工后貼在畫面上的。有些聲音如:行走的腳步聲、衣服的摩擦聲、公園的歡鬧聲、以及鄉(xiāng)村的雞鳴狗叫聲等等。雖然是后期制作的,但我們在制作過程中要求細節(jié)上精致入微,效果上追求真實。
該片在音響的設計過程中,我們也很好地處理了“音響”與“音樂”的關系。通常在影片后期制作過程中,“音響”與“音樂”經常是會“打架”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和音響設計者也是經?!俺臣堋?。因為影片中很多的音樂和音響是同時出現的,這時音樂創(chuàng)作者想讓音樂聲大點,把音響聲壓小點,以突出音樂;同樣音響設計者,想讓音響聲大點,把音樂聲壓小點,以突出音響。還有一些場面,可以用音樂,也可以用音響,音樂創(chuàng)作者說:這里應該要音樂;音響設計者說:這里應該是音響;兩位創(chuàng)作者各自主張各自的理由,爭論不休。例如本片中最典型的地方:片尾中萬人習武的場面,既是主題歌推出的地方,但還必須有萬人習武的震撼音響。如果同時都出現,不僅聲音上“打架”,音樂和音響都達不到最佳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把音樂和音響的錄制工作做好,各自都作到最滿意的效果。在混錄時,我們進行多次實驗,最后我們采取根據銀幕畫面的推進,音樂和音響先后推出,有音樂時不出音響,有音響時不出音樂,我們是這樣處理的:當孩子們看到奧運會鳥巢時,引出優(yōu)美的音樂及主題歌的前奏;當畫面上萬人涌出時,音樂停止,在一片寂靜中,戰(zhàn)鼓擂響,隨后是萬人習武的吶喊聲和腳步聲響徹云天,在這震撼人心的吶喊聲和腳步聲中音樂逐步推進,音響逐步壓低,推出主題歌。這樣既突出了主題歌音樂的大氣和優(yōu)美動聽,也突出了音響的震撼和氣勢,最后達到了音樂和音響有機結合的藝術效果。
片中我們還有很多地方用音樂當音響效果來使用,如影片的高潮,小強在比賽現場,當站在人體梅花樁上單腿下叉的一剎那,一連串的軍鼓聲(軍鼓輪錘),驚呆了觀眾。片中還有很多地方是用定音鼓聲音作效果使用的。如片尾,萬人習武場面開始前,震撼人心的戰(zhàn)鼓,就是定音鼓的作用??傊魳泛鸵繇懙年P系一定要根據影片的需要來處理。
電影聲音作為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元素,其創(chuàng)作和制作過程實質上就是一次用聲音藝術講故事的過程。以上是我從:語言、音樂、音響三個方面對電影《少林四小龍》講故事方法的闡述,我是這樣想的,也去這樣做了,但不知做得如何?
在語言上,我是盡可能的貼近生活,要求樸實、自然、真實;想盡辦法體現孩子們的童貞、童心和童趣。
在音樂上,我是盡可能的貼近時代,力求時尚,在使用管弦樂隊的配器中大膽加入電子音樂。還運用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配合影片中一些幽默和詼諧的氣氛。
在音響上,我是盡可能的貼近真實,在追求真實、自然的同時與畫面配合展示出氣勢磅礴、驚天動地的武術場面。通過杜比5.1環(huán)繞立體聲技術,使觀眾仿佛感覺在環(huán)境之中。
最重要的是在處理上述三種聲音的同時,根據影片情節(jié)和畫面的需求,恰當的運用這三種聲音。在表現各自聲音的時候,不掩蓋其他聲音元素的表現力。甚至三種聲音元素在互相結合、互相轉化、互相交換。特別是音樂和音響,讓它們錯落有致,交相呼應,使其都能在影片中顯現出精彩。
由于兒童影片在制作過程中與其他故事片、戲曲片有很多獨特之處,而我又是第一次導演兒童影片,會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廣大的觀眾和影視界的專家、同行多多指教,為我今后的創(chuàng)作積累知識,使我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更好視聽效果的藝術作品奉獻給觀眾。
(作者系電影《少林四小龍》導演)
導演朱趙偉與攝影師李力在現場。
導演朱趙偉在拍攝現場給演員說戲。
劇照:人體梅花樁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