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
武漢市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標準(試用)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
【編者按】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基[2002]14號)明確要求,把“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自此,心理健康課程建設駛入發(fā)展的快車道,研制心理健康課程標準理應成為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首要工作。
2006年,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科所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申報的《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的標準研制及教材教法研究》被確立為武漢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一五”重點課題。經(jīng)過近5年的研究,初步研制完成了適合于武漢地域的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的主要領域以及大多數(shù)學生在每一學習領域應達到的學習結果進行了描述,本刊特予連續(xù)刊登,希望能為心理健康課程建設邁上規(guī)范化軌道起到探路示例的作用。
第一部分前言
當今時代,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心理因素對于健康和疾病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此同時,與時代發(fā)展相伴隨的社會變遷太快、貧富差距加劇、競爭日趨激烈、家庭制度蛻變等社會現(xiàn)實,對現(xiàn)代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形成了威脅,并影響到人們尤其是中小學生的生活幸福。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他們的積極適應能力,已成為事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未來國民全面素質提高的重要課題。
2001年6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002年9月,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制訂的。
(一)課程性質
心理健康課程是使學生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獲得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積極體驗增量的課程。本課程具有如下屬性。
1.目標的統(tǒng)整性
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強調從正面、肯定的角度統(tǒng)整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進而促進學生獲得全面意義上的積極體驗。
2.內容的創(chuàng)生性
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強調要將學科知識、社會要求等外來的教育影響與學生內發(fā)的成長需要相結合,通過這種內容的創(chuàng)生過程,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3.實施的系列性
心理健康課程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安排與實施的活動,其內容是由多個主題按一定順序結合而成的,活動的時間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具有系統(tǒng)性和組織性。
4.形式的活動性
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強調開展各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參與、評議活動的親歷過程中,不斷積累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自主性體驗。
5.評價的多樣性
心理健康課程的評價既重視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保健常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視學生在認知、情感、行為方面的體驗深度,特別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表現(xiàn)。因此,評價不能采用統(tǒng)一的紙筆測試的方式,而應將目標達成評價與表現(xiàn)性評價結合進行。
(二)課程價值
心理健康課程對于增強學生的自我心理強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恰當應對心理危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保健常識
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保健常識是人們對于心理健康及其維護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的認識,它并不等于心理學知識。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可使普及工作在學生受益面、專任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內容落實、教育時空安排、教育效能評價等方面都得到保障。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
心理健康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正視、探討、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的時空,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糾正學生對心理健康求助行為的偏見,避免因對心理健康的錯誤認識而產(chǎn)生的無助、恐懼傾向,進而形成對心理健康的自主追求。
3.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調適策略
心理健康的維護離不開心理調適。心理健康課程為心理調適形式的選擇、心理調適方法的運用以及心理調適效果的反饋提供了重要的實際操作場地。
4.有利于預防、預警、干預學生的心理危機
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健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人際信任不斷增加,對緩解和消除學生在特定情境下的無助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心理健康課上,教師可以通過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及調適能力水平,對心理危機預警意義重大。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活動模式的了解,也可以提高對特定心理危機的干預效果。
(一)堅持“教育為先”,輔以科學輔導
教育要走在發(fā)展前面,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在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前面。心理健康課程以提高心理素質、促進潛能開發(fā)、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培養(yǎng)健全人格為目的,以發(fā)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團體動力學、心理輔導等學科為理論基礎,構建了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際交往、生活與社會適應、生命關懷五大內容領域,在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并行推進,必能擔當起引領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教育重任。
與此同時,對于學生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課程資源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科學輔導,保障其心理狀況進入健康發(fā)展的軌道。
(二)面向全體學生,輔以個別關照
教育的公平性要求心理健康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無論學生的智力、學業(yè)成績、性別、家庭經(jīng)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社會層級存在怎樣的差異,心理健康課程必須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
面向全體學生,還意味著關照學生的個體差異,要能夠運用專業(yè)知識鑒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采取恰當?shù)姆绞?、方法,幫助學生走出心理的陰霾。
(三)強調生成體驗,輔以學習知識
心理健康課程關注的核心是使學生獲得積極體驗的增量。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要始終把激發(fā)、強化、累積、遷延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的積極體驗放在中心地位。
強調生成體驗并不排斥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心理健康課程要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形式,為有利于學生現(xiàn)實與終身發(fā)展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留下一定的空間。
(四)突出自主選擇,輔以共同準則
心理健康的發(fā)展道路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因此,學生的積極體驗只有真實適切之別,而無正確優(yōu)劣之分。心理健康課程要積極關注、充分尊重學生對不同體驗、不同調適方法的選擇,這是實現(xiàn)心理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
突出自主選擇并不是不要社會共同準則。對于違背法律、法規(guī)的自主選擇,心理健康課程要予以高度關注,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心理健康課程以使學生獲得積極體驗增量,進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升為根本追求。為達成這一追求,心理健康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到頂點、四級水平緊相連、五個領域相并列、三種體驗覆蓋全、三大序列有側重、課程邊界應周延。
“一條主線”即學生的積極體驗增量。從小學到初中應表現(xiàn)出不斷累加的態(tài)勢。
“四級水平”即小學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學生預期達到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水平。
“五個領域”即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際交往、生活與社會適應、生命關懷五個學習領域,并根據(jù)課程目標構建課程的內容體系。
“三種體驗”即認知體驗、情感體驗、行為體驗。它們是積極體驗的組成部分,與學習領域相結合,共同構成課程具體目標和課程實施的重要依據(jù)。
“三大序列”即教育性內容序列、預防性內容序列和調適性內容序列。教育性內容序列重在促使學生獲得新的積極體驗;預防性內容序列重在防范學生產(chǎn)生新的消極體驗;調適性內容重在轉變消極體驗,創(chuàng)生積極體驗。它們是針對學生心理發(fā)展的不同需求,考量學生生活學習領域復雜程度不斷增加等情況,為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總目標而提出的課程內容分類參考。
“課程邊界”即心理健康課程與其它課程的劃分界限,它由三條線首尾連接,圍成的區(qū)域構成心理健康課程的獨特領域。第一條是學術基礎線,由相關心理學知識構成;第二條是功能取向線,由認知、情感、行為三類積極體驗構成;第三條是資源依托線,由學生身處其中的學習生活情境構成。
(待續(xù))
注:本文系武漢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一五”重點課題《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的標準研制及教材教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組長:張漢強;課題組成員:陳敏麗、張壽萍、謝瓊、杜祎、曹非、張文、趙亞萍、廖森林、余勇、張國成。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