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剛 華曉會
(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40;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
語言是人類通過大腦對人類自身及周圍環(huán)境進行認知的結果,語言是兩者互動的產(chǎn)物。所以認知和語言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就是人。人類為了充分認知客觀世界,就必須采取最為有效的分析、判斷、歸類的方法將來自外界的信息和認知的成果進行分類儲存和記憶定位。這種主客觀相互作用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也就是范疇化的過程。我們以人的經(jīng)驗、認知、范疇化作為日語動詞研究的出發(fā)點,嘗試對「し」類常用動詞進行類屬劃分和范疇化研究,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雖說「し」類常用動詞的范疇化過程是一個心理過程,但這個過程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し」類常用動詞的特性以及人們對「し」類常用動詞使用經(jīng)驗的制約,是人們的生理感知和大腦機制與「し」類常用動詞使用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類屬劃分和范疇化可以證明「し」類常用動詞家族相似性的特征與客觀世界有著直接的關系,可以證明其意義是事物客觀特征的具體反映。
認知語言學認為沒有獨立于人的認知以外的所謂意義,也沒有獨立于人的認知以外的客觀真理。認知語言學提出語言與人的認知能力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和系統(tǒng)性,強調(diào)人的經(jīng)驗和認知能力在語義解釋中的重要作用,為研究語言詞匯意義提供了新的角度與方法。
Neisser對類屬劃分這樣定義:“類屬劃分就是將一個集合中的事物看成是大致相等:把它歸入同一類中,給它們起同樣的名字,對它們做出同樣的反應”(Neisser 1976:9)。也就是說,“以一種相似的方式”看待一個集合中的事物。類屬劃分就其本質(zhì)而言可以看成一個概念形成的過程。
Jackendoff提出,“認知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就是進行類屬劃分的能力,即判定某一個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個特定的范疇的具體實例”(Jackendoff 1993:77)。人類用有限的認知手段,對千變?nèi)f化的客觀世界進行認知、進行類屬劃分,把從中獲得的無限多的感性知識轉(zhuǎn)化為有限范疇內(nèi)的系統(tǒng)的理性知識,然后再加以吸收和轉(zhuǎn)化。這種認知過程中的類屬劃分(范疇化)反映到語言上就變成了語言學的范疇化。
Reed也提出,“構建知識的途徑之一是建立范疇。范疇是由那些在我們看來多少是互相聯(lián)系,并因此而被我們歸成一類的事物或事件組成的”(Reed 1982:200)。在人類的內(nèi)心深處存在著某些類屬劃分的心理機制,決定人類建立知識范疇的途徑和方式。類屬劃分不僅使認知得以實現(xiàn)并證實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的無限可分性,而且也降低認知的復雜性,從而導致所得到的范疇邊界的模糊性。為了對一個連續(xù)客體進行認知人們根據(jù)實際需要將其切分成若干個范疇,對客觀世界的任何切分,都在某種程度上帶有模糊性。這種模糊性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到詞語的意義上并形成語義模糊。這些詞語的某些聯(lián)系將證明某類事物的一族詞語系縛在同一個范疇中。
我們認為把日語中的語義千差萬別的「し」類常用動詞進行類屬劃分并納入同一范疇中進行研究,不僅能使「し」類常用動詞的認知規(guī)律得以實現(xiàn),而且可以大大地降低「し」類常用動詞認知的復雜性。在長期的日語動詞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一個假名相同的日語動詞之間都存在某些語義上的相似性,而相同假名越多則語義相似性越大。此類現(xiàn)象尤其在日語「し」類常用動詞中最為顯著。為弄清楚其中的緣由,我們查閱了數(shù)本日語詞典,并特意把新明解字典中38個星號日本固有動詞中的31個最常用的非復合類「し」類動詞提取出來,進行分析整理如下:締める 閉める 占める 濕る 濕す 染みる 死ぬ 萎む萎びる萎れる絞る縛るしまう皺む搾る沈む滴る靜まる靜める鎮(zhèn)まる鎮(zhèn)める従う慕う親しむ知る知れる記す知らせる調(diào)べる偲ぶ信じる。
通過分析,我們注意到「さ」類常用動詞語義之間存在著十分接近的相似意義。將「し」類常用動詞劃分在同一范疇內(nèi)將從本質(zhì)上實現(xiàn)“認知經(jīng)濟性”(Rosch 1975:28)。Rosch很早就明確指出:“每個生物體都希望從其范疇中得到大量的有關周圍環(huán)境的信息,同時又盡可能少消耗掉其自身有限的能力資源”(Rosch 1975:28)。我們把「し」類常用動詞進行類屬劃分納入同一范疇內(nèi)的認知研究,將大大降低對相關日語常用動詞認知過程的復雜性。從認知經(jīng)濟性的角度來說,一個「し」類常用動詞的抽象概念所儲存的信息不可盡數(shù),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卻很少。這是因為人類具有的模糊思維能力可以跨越思維的許多階段和大量的信息,而集中處理那些與當前任務有關的信息。伍鐵平把這種思維方式稱作“跨越式思維”(伍鐵平2002:137-141)?!翱缭绞剿季S”可以使人腦高效率地工作。同時認知經(jīng)濟性也不可避免地造成「し」類常用動詞語義范疇的模糊性。
趙艷芳(2005:58)認為,所有范疇都是模糊范疇。同一范疇的成員不是由共同特性決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決定的,即范疇成員之間總是享有某些共同特性。也就是說范疇沒有固定的明確的邊界,隨著新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其范疇的邊界可以隨之擴大、拓寬。我們嘗試把日語中的「し」類常用動詞納入同一范疇中進行認知分析,深刻探析「し」類常用動詞以家族相似性為特征的形體外延、語義內(nèi)涵以及引申意義。
我們把日語「し」類常用動詞家族相似性概括為以下兩種形式:(a)根據(jù)成員之間的相似性所進行的概括;(b)根據(jù)成員之間的共同屬性進行的概括(Bastick1982:270-275)。因為(a)類概括活動是根據(jù)相似性所進行的,其所獲得的范疇通常都是沒有“硬性核心”的模糊集合,它們在某些方面往往是交叉的或者重疊的。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我想不出有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詞語來形容這種相似性;因為一個家族的成員之間所具有的各種相似性——身體、容貌、眼睛的顏色、舉止、性情等等方面的相似性就是以同樣的方式互相交叉、重疊的”(Wittgenstein 1953:31)。(b)類概括活動因為是根據(jù)成員之間的共同屬性所進行的,所以獲得的范疇則總是具有“硬性核心”的集合。“硬性核心”指的是代表范疇基本屬性的范疇中心可以由一組充分必要條件來加以確定。
根據(jù)「し」類常用動詞家族范疇成員的相似性所進行的概括在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抽象活動,因為在這一概括過程中,將具有相似性的范疇成員進行歸類的活動與從這些成員中提取相似性的活動是混合在一起的。由這種概括或抽象所得到的「し」類常用動詞的語義范疇其邊界都是模糊的。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人類語言,其模糊性在詞語及其意義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耙饬x”是一個模糊概念(伍鐵平2002:174-178)。其原因主要源于人類對作為認知對象的客觀世界的范疇劃分是模糊的和不明確的。從邏輯上說,「し」類常用動詞是一個包含多個成員的范疇。在經(jīng)過有限次切分后,我們可以將其劃分成有限個范疇,每一個范疇包含一定數(shù)量的成員。
根據(jù)上述范疇原理,可以對「し」類常用動詞按照其家族相似性的特點,進一步劃分為以下幾個意義更為相似的動詞群進行剖析,找出它們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特征以及它們之間內(nèi)在的語義聯(lián)系。
(1)表示物體向內(nèi)收縮的動詞群:下面的「し」類常用動詞在表示物體的外圍部分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其內(nèi)部收縮,而且物體的體積也會自然而然地隨之變小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共性。例如:1)「しめる(締める)」勒,捆。利用工具使物體向里收縮、勒緊。2)「しめる(閉める)」關閉。使門向內(nèi)收縮,隔出空間。3)「しめる(占める)」圈占。使物體向某人的控制范圍內(nèi)收縮。4)「しぼむ(萎む)」枯萎?;ǖ蛑x時向內(nèi)收縮。5)「しなびる(萎びる)」干癟,蔫。蔬菜、花水分揮發(fā)出去向內(nèi)收縮。6)「しおれる(萎れる)」枯萎?;ǖ蛑x時向內(nèi)收縮。7)「しぼる(絞る、搾る)」擰。使物體的外部向內(nèi)收縮,使內(nèi)部的液體等東西從內(nèi)部擠壓出來。8)「しまう」收拾。原意是指把東西收拾起來,現(xiàn)在轉(zhuǎn)意為結束。9)「しばる(縛る)」捆綁。通過繩子捆使物體收縮。10)「しわむ(皺む)」起皺。皮膚等物體的表面部分向內(nèi)收縮產(chǎn)生的波紋狀的褶子。11)「しぬ(死ぬ)」死亡。身體里的水分丟失,其體積向內(nèi)收縮變小。家族相似性特點:物體向內(nèi)收縮、體積變小的意義是此類動詞最為顯著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2)表示物體被吸入的動詞群:下面的「し」類常用動詞在表示物體被吸入造成該體積的膨脹或向內(nèi)收縮最終歸于平靜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共性。例如:1)「しめる(濕る)」潮濕。物體將潮氣或水分收入內(nèi)部。2)「しめす(濕す)」弄潮濕。讓物體將潮氣或水分等吸入內(nèi)部。3)「しみる(染みる)」?jié)B入。液體以及某種感覺進入某物體內(nèi)使其產(chǎn)生某種變化。4)「しずむ(沈む)」沉沒。物體在水中向下移動,沒入水中。5)「したたる(滴る)」滴落。水點向下移動,進入土壤。6)「しずめる(靜める、鎮(zhèn)める)」使平靜。使物體的突出部分向下收縮,其表面恢復平滑狀態(tài)。7)「しずまる(靜まる、鎮(zhèn)まる)」平靜,安靜。物體表面的突出部分收縮后,其表面恢復平滑狀態(tài)。家族相似性特點:物體被吸入最終歸于平靜的意義是此類動詞群最為顯著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3)表示情感融入某范圍的動詞群:下面的「し」類常用動詞在表示某人在感情上與某些人或者某一個社會圈子比較親近,愿意進入該社會圈子,作為它們的一個成員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共性。例如:1)「したがう(従う)」服從。進入社會圈子內(nèi)部,作為他們的成員。2)「したう(慕う)」羨慕。從心底喜歡,愿意進入對方的圈子。3)「したしむ(親しむ)」親近。從感情上愿意進入對方的圈子。家族相似性特點:情感上愿意融入到某些人或者某一個社會圈子之內(nèi)的意義是此類動詞最為顯著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4)表示熟悉某范圍的動詞群:下面的「し」類常用動詞在表示熟悉標記事物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共性。例如:1)「しる(知る)」知道。對某一范圍內(nèi)的事情非常明白。2)「しれる(知れる)」被——知道。某一范圍內(nèi)的事情被人搞清楚。3)「しるす(記す、印す)」標志。劃出一個范圍。4)「しらせる(知らせる)」通知。讓對方明白某一個范圍內(nèi)的事情。5)「しらべる(調(diào)べる)」調(diào)查。把圈子里的事情弄明白。6)「しんじる(信じる)」相信。對某一范圍內(nèi)的事情非常明白。7)しのぶ(偲ぶ)」追憶;懷念。對某一范圍內(nèi)的事情記憶猶新。家族相似性特點:熟悉某些事物的內(nèi)部狀況的意義是此類動詞最為顯著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探析了上述「し」類常用動詞后,在根據(jù)各類成員相似性特征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し」類常用動詞這一范疇中的各個成員之間還有一個可借以將它們與不屬于這個范疇的成員區(qū)分開來的共同屬性,這就是它們所表達的意義都與收縮、融入、熟悉有關,與收縮、融入、熟悉有關這一共同的語義特征可以涵蓋上述「し」類常用動詞語義網(wǎng)絡中的所有動詞。這一共同的語義是比較含混的,模糊的,所以稱其為模糊語義。
分析發(fā)現(xiàn),「し」類常用動詞都具有一個共同的模糊語義。這就是它們都具有表示與收縮、融入、熟悉有關的意義。那么到底「し」類常用動詞的哪一個部分包含有此種共同的模糊語義呢?下面我們將從日語「し」類常用動詞派生和變遷中探尋其源流,找出「し」類常用動詞中承載共同模糊語義的部分,進一步加深認知「し」類常用動詞家族相似性的語義網(wǎng)絡。
西垣幸夫認為,“在日語里面所有五十音圖中的字母都是日語的詞根(日本語では五十音がすべて語根となる)”(西垣幸夫1994:59)。依此類推,假名「し」就是日語中最為常用的一個詞根。假名「し」作為原始詞根,它所表達的語義盡管具有相當大的寬泛性,但已經(jīng)對「し」類常用動詞的模糊語義做出了一定的制約或者說是概括。正因為「し」類常用動詞具有一個共同的詞根。所以「し」類常用動詞具有相同的家族相似性。我們正是以「し」類常用動詞的家族相似性為基礎,把「し」類常用動詞劃分在同一范疇中進行共同模糊語義的認知分析。
郭永剛指出,“日語和漢語不同,日語里不存在漢語那樣多的音節(jié)。日語里的元音和輔音的數(shù)量也很少,只有5個元音和10來個輔音而且不存在4聲。所以在日語里要分化模糊詞的歧義,一般只能通過給詞匯增加詞尾的方法來解決。日語動詞詞尾所起的作用就是將詞根詞所包含的語義加以細化”(郭永剛2004:11-13)。也就是說,日語里面的詞根詞依靠增加詞尾,能夠使原始詞根的原始模糊語義變得更加細膩、清晰并派生出新的動詞。因此,我們可以據(jù)此推斷原始詞根的原始模糊語義覆蓋在所派生出的動詞語義網(wǎng)絡之中。
日語動詞詞尾都處于50音圖中的「う」段,由う、く、す、つ、ぬ、ふ、む、ゆ、る以及濁音化動詞詞尾ぐ、ず、づ、ぶ等構成。原始詞根「し」在附加上述動詞詞尾以后構成了雙音節(jié)日語動詞しう、しく、しつ、しづ、しぶ、しむ、しる。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反復增加動詞詞尾的方法形成了大量的以「し」為詞根的同源派生動詞。根據(jù)郭永剛“日語動詞詞尾所起的作用就是將詞根詞所包含的語義加以細化”(郭永剛2006:106-109)的原則,通過上述的推導過程及推導結果可以歸納總結為:去掉動詞詞尾以后留下的日語原始詞根「し」承載著日語「し」類常用動詞所具有的最為基本的模糊含義,也就是表示收縮、融入、熟悉的含義。而且可以證明根據(jù)“家族相似性原理”,所有「し」類常用動詞都被聯(lián)結在一個模糊范疇中,由一個復雜的、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網(wǎng)絡系縛在一起。這里的相似性是一種總體上的相似性。因此利用“家族相似性原理”可以解釋「し」類常用動詞模糊語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首先,我們根據(jù)「し」類常用動詞的類屬劃分及范疇化提出了「し」類常用動詞的家族相似性。并且以此為基礎探析了家族相似性與語義相似性的密切關系,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認知了「し」類常用動詞家族相似性特點及其現(xiàn)實性應用都系縛在同一范疇內(nèi)的語義網(wǎng)絡中。進一步得出的結論是「し」類常用動詞所表達的語義都與收縮、融入、熟悉意義有關。其次,對日語“五十音圖”中的假名「し」在日語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認識?!袱贰故侨照Z「し」類常用動詞主要是日本固有常用動詞的詞根,也是「し」類動詞詞匯中表示模糊含義的部分。每個更加清晰的語義是通過附加不同的動詞詞尾來實現(xiàn)的。最后,日語動詞有一個通過附加詞尾派生新詞匯的規(guī)則的派生體系。盡管日語詞匯在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其詞形和語義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它們的發(fā)展脈絡和表達語義的范圍還是有章可循,有據(jù)可查的。
郭永剛.日語動詞探究[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
郭永剛.日語動詞認知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
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西垣幸夫.日本語の語源[M].東京近代文蕓社,1994.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Bastick,Tony.Intuition — How We Think and Act[M].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82.
Neisser,Ulric.Introduction:The Ec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Bases of Categorization[A].In Neisser(ed.).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Jackendoff,Ray.Semantics and Cognition[C].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93.
Reed,Stephen,K.Cogni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M].Calif.: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82.
Rosch,E.& Mervis,C.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m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
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oi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