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德富
(廈門海洋職業(yè)技術學院工商系,福建廈門 361012)
翻譯適應選擇論視域下談忠實性的限度
賴德富
(廈門海洋職業(yè)技術學院工商系,福建廈門 361012)
語言與文化的差異以及交際意圖、譯者自身素質(zhì)和社會時代背景等因素使翻譯不可能完全忠實于原文.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的角度對翻譯作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譯者多維轉(zhuǎn)換程度因素和譯者素質(zhì)因素是影響翻譯作品的忠實性的主要原因.
翻譯;語言與文化;適應與選擇;忠實性
翻譯要忠實于原文被視作翻譯的第一原則和標準.然而,翻譯標準的設定卻排斥主體因素,堅持從客觀主義的角度出發(fā).這種客觀主義的做法抹殺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界限,必然會導致一元性和絕對性.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在翻譯領域的不斷滲透,當代翻譯理論把更多的注意力轉(zhuǎn)向影響翻譯活動的各類因素.弗米爾[1](Vermeer)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翻譯不一定要忠實,卻必須達到目的.佐哈爾[2](Zoher)的多元系統(tǒng)論對等值論進行了非規(guī)定性定義,認為翻譯是由多種社會文化因素決定的,是為權(quán)力服務的.勒菲弗爾[3](Lefevere)的改寫理論提出一切翻譯都是改寫,受意識形態(tài)和贊助人等因素的操控.傳統(tǒng)的翻譯哲學受到了諸多的沖擊和影響,原有的翻譯忠實觀更是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胡庚申教授以全新的理論視角,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他認為:“翻譯是譯者不斷自我適應和優(yōu)化選擇的交替進行的循環(huán)過程,具體地說,翻譯過程是譯者對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和以譯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文的‘選擇’.”[4]131這里所說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指“原文、原語和譯文所呈現(xiàn)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yōu)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4]145.在翻譯實踐中,成功的翻譯就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在主觀上,譯者總是秉著忠實的理想追求最高的“整合適應選擇度”.因此,譯者主觀上追求最高的“整合適應選擇度”,但在翻譯實踐中,往往為了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忠實而犧牲一部分忠實.
翻譯標準一直是翻譯研究中備受關注的問題,是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也是譯本評價的關鍵所在.人們設立翻譯標準是對翻譯的理想狀態(tài)的追求和向往.千百年來,譯者們都在執(zhí)著地追求著“忠實”這個難以實現(xiàn)的理想,本著“忠實”的主觀姿態(tài),他們辛勤耕耘,孜孜不倦,最終卻收獲了“不忠”的苦果.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語言傳輸活動,其過程充滿了各種曲折與磨難,有諸多不定因素的干擾與阻撓,其錯綜復雜的結(jié)果與流動多變的現(xiàn)實擊碎了純凈單一的理想.作為翻譯對象的原文文本,總是會深深地烙上社會文化的烙印,總是會包含原作者的主旨思想、感情色彩和創(chuàng)作風格等,因而在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著信息來源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文化鴻溝以及由歷史文化背景、民族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所造成的人文價值觀迥異.因此,將原文引入一個新的語言與文化環(huán)境,要原原本本地“再現(xiàn)”和“復制”是不可能的,而只能是對原文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原文作者寫作的初衷并不是寫給譯文讀者看的,原文作者的思想觀念、知識結(jié)構(gòu)和時代背景與譯文讀者的也是不完全一樣的.因此,惶恐不安的譯者往往處于選擇服務于原文或讀者這兩個主人的尷尬境地,左右為難,內(nèi)心飽受苦悶、恐懼和惟恐背叛原作的負罪感的煎熬.主觀上既想忠實于原作者的思想,又想要滿足讀者的心理要求,這在客觀上是不可能的.“譯者要么盡量不打擾原作者而讓讀者靠近作者,要么盡量不打擾讀者而讓作者靠近讀者,兩個途徑彼此迥然不同.”[5]絕對意義上的忠實,只能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想,而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總是有距離.“譯本對原作的忠實永遠只是相對的,而不忠實才是絕對的.”[6]翻譯的源語言與目標語言之間總是存在差異,這就導致翻譯的理想與實際結(jié)果之間必然存在差距,而這個差距正是“不忠”發(fā)生的沃土.錢鐘書先生說過:“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他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從一種文字出發(fā),積寸累尺地度越那許多距離,安穩(wěn)到達另一種文字里,這是很艱辛的歷程.一路上顛頓風塵,遭遇風險,不免有所遺失或受些損傷.因此譯文總有失真和走樣的地方,在意義或口吻上違背或不盡貼合原文.”[7]也就是說,忠實性限度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有理由理解與寬容譯者不得已而為之的“不忠”行為.
譯者在主觀姿態(tài)上追求忠實于原文并不意味著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可以就此得到解決.盡管人們?yōu)榇烁冻隽嗽S多努力,可它總比想象中的更為困難.在翻譯實踐活動中,在完成從譯者自我適應原文到優(yōu)化選擇譯文的翻譯活動過程中,譯者只能在兩難的處境中努力實現(xiàn)作為客觀標準的忠實與作為主觀姿態(tài)的忠實之間的盡量統(tǒng)一.
從翻譯適應選擇角度看,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而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又是由多個維度、多種元素構(gòu)成的.因此,當我們分析制約翻譯忠實性的某個維度或某個元素的時候,并不意味著其他維度或其他元素沒有起作用.事實上,各種維度和各種因素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往往是相互交織、互聯(lián)互動的,有時還很難截然分開.影響翻譯的忠實性限度的因素包括:
2.1 譯者多維轉(zhuǎn)換程度的因素
所謂“整合適應選擇度”是譯者在產(chǎn)生譯文時,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等“多維度適應”的程度和繼而依此對其他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的“適應性選擇”的程度的總和.顯然,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是否做到了這“三維”轉(zhuǎn)換及其多維度轉(zhuǎn)換程度就成了譯品評判和測定的第一個關鍵.
2.1.1 語言維轉(zhuǎn)換程度
由于源語和譯入語之間語言特征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譯要做到完全的對等是不可能的.譯文只能是無限趨近于原文,而不可能與原文一模一樣,不可能實現(xiàn)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完全忠實.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就有各自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而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又孕育了各自的語言并形成了各自的語言特色.不同的語言之間,由于形式不同、語音不同、語法不同、結(jié)構(gòu)不同、詞義不對應等等因素,造成了諸多的語言障礙.而這些障礙中的一部分,譯者縱然有天大的本領也無法逾越,只有采用變通的辦法(比如作注或使用替代詞)繞過去.這樣一來,原文信息就無法得到全部釋放,造成了原文與譯文的不對應,或者說是“不忠”.比如下面的對偶拆字句:
人曾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為婢,女又何妨稱奴.
譯文一[8]: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
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
譯文二[9]:Monastical men make monks,
But become Buddha barely;
Miserable maidens make maids,
Styled slaves so squarely.
上述兩種翻譯中,錢歌川先生翻譯出了原文的內(nèi)容,但在漢字拆字游戲的形美上卻有留有遺憾.而馬紅軍教授譯出了英語的押頭韻和尾韻,實現(xiàn)了譯文與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一致,表面相當,但內(nèi)容的實際轉(zhuǎn)換效果卻感不足.再比如在翻譯一些繞口令時,譯者往往只能把它蘊涵的意義解釋出來,而原語中的語音美卻就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無論是把中文翻譯成英文,或是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每當遇著聲音上的微妙處,我們都不免束手無策.
2.1.2 文化維轉(zhuǎn)換程度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則是語言的底座.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可分成五類,即生態(tài)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社會文化.我們強調(diào)語言對翻譯的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文化所造成的翻譯障礙.文化的內(nèi)涵和特征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會受到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俗等因素的影響,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的.而文化的差異性是由所從事的物質(zhì)生活方式以及所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的多樣性造成的.由于各個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與文化起源不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模式與特征也各不相同,特別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雖然國與國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文化間的相互了解、溝通甚至融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文化差異仍然存在,文化之間的錯位仍無法校正,空缺仍無法填平,沖突仍無法調(diào)和(至少現(xiàn)階段是如此),而這顯然已經(jīng)超出了譯者的能力范圍.
在文化領域中,與原文文本功能相關的語境特征往往在譯語文化中并不存在,同時,指稱意義相同的原語詞和譯語詞,可能一個有語用意義而另一個卻沒有,這就導致了語用意義空缺,給翻譯的“忠實性”造成極大的制約.比如英語句子A smart mouse has more than one hole,在英語中,mouse有“狡猾”的喻義,而漢語中卻習慣用“兔”來代表,所以要翻譯成:狡兔三窟,而不是“狡鼠三窟”.再比如,中國有屬相,有的地區(qū)有一種風俗:本命年不能吃與屬相相同的動物.那么,在翻譯類似“屬雞本命年不吃雞”這樣的句子時,就有很大的難度了.當然,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利用輔助手段(如添加腳注的方法)可以將原語文化的內(nèi)容解釋清楚,但就內(nèi)容與形式的忠實而言,卻已是大打折扣了.
翻譯并非是在兩種語言的真空中進行的,它會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操縱.而意識形態(tài)是脫胎于一定的社會和文化下的產(chǎn)物.誰都不希望引進與本土的意識形態(tài)有沖突的異域文化.兩種文化的交流,其背后都是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在這樣的一場對抗中,譯者唯一的出路就是妥協(xié),即按照本土主流意識形態(tài)來處理原文文本中有侵犯行為的外來意識形態(tài).這樣就使得譯文叛逆于原文了.于是,“乳房”變成了“胸膛”,男女婚前生活在一起是“姘居”.就連著名作家韓少功翻譯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出版前,都有成段文字被刪掉,也有些敏感詞被換掉或拿掉.這些全是意識形態(tài)使然,是兩種意識形態(tài)相互妥協(xié)的結(jié)果.因此,作為譯者,只能在兩種文化之間努力縮小鴻溝,但卻無法完全逾越.因為,“每種語言文字,在其背后都代表一個特殊的文化史背景.沒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如想把一種文字譯為另一種文字而求其百分之百的忠實、貼切,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勉強直譯出來,也難引起讀者的共鳴”[10].
2.1.3 交際維轉(zhuǎn)換程度
翻譯過程中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就是要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不起交際作用的信息都是毫無用處的.桂林市政府和中國翻譯協(xié)會2005年4月14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面向世界征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最佳譯文,要求譯文優(yōu)美、貼切,既能準確表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涵義,又能符合譯語受眾的欣賞習慣及文字表達方式,易于傳誦.顯然,這是一句宣傳廣告語言,需要實現(xiàn)原文的交際意圖.最后,吳偉雄譯審的作品“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摘得桂冠.這樣的譯文朗朗上口,轉(zhuǎn)達了交際意圖,較好地實現(xiàn)了原文的交際功能.在準確地表述這一名句的涵義的同時,也易于英語受眾的傳誦和流傳.天下,是指中國還是全世界?吳譯審的翻譯,跳出了“天下”譯“天下”,避開了這些問題,大家都能接受.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完全的“多維”適應和“三維”選擇轉(zhuǎn)換,才有可能產(chǎn)生出完全忠實的譯品.而這是不可能的.因而,適應轉(zhuǎn)換的維度越多,選擇的適應性越高,譯本的整合適應選擇度也才有可能相對地越高,才能做到盡量忠實.
2.2 譯者素質(zhì)的因素
2.2.1 譯者自身的素質(zhì)因素
翻譯實踐告訴我們,翻譯的成功與否,譯本的質(zhì)量如何,歸根結(jié)底還是譯者本身的素質(zhì)問題.譯者的翻譯是否成功,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理解和對譯文表達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譯者的腦力分配、個人閱歷、翻譯經(jīng)驗、智力水平、能動性、靈活性、忍耐性、接受能力、個人態(tài)度、習慣反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原文意義和風格的相似性、譯文難度與譯者水平匹配(或不匹配)的程度、原文和譯文在詞匯、成語(習語)、句法和社會文化方面的差異程度以及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問題構(gòu)成情況等等.翻譯實踐中譯者處于中心位置,譯者的主觀性、取舍態(tài)度、言語能力和認識水平,都在起作用.因而譯者素質(zhì)差異是造成忠實性限度的重要成因.
譯者素質(zhì)包括譯者的雙語能力、跨文化敏銳度、翻譯主題熟悉程度、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判斷能力、市場洞悉度、背景知識、翻譯經(jīng)驗和工作態(tài)度等.以上這些要素就特定的具體譯者而言,顯然都是存在限度差異的.有限忠實的譯文,是指當原語與譯語、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原語應有信息效果與譯語可能信息效果等發(fā)生沖突時,譯者或是由于自身認知背景局限,或是為了達到某種譯事目的,或是為了譯文的總體和諧,在譯文文本中將原文文本中的某些形式、形象、語義、審美符號加以替代、強化或弱化、泛化或細化、隱化或顯化甚至放棄等而產(chǎn)出的譯文.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實踐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在每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獲得的真理性認識,其內(nèi)容必然也是有限的,其正確性必然只是近似的.譯者的素質(zhì),無論就個體還是群體而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譯者在某一時間鏈條上盡其所能翻譯出的為時人所認可甚至較好的譯品,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譯者本人或其他讀者對事物認識的深化與拓展,凸顯出當初譯本的幼稚、欠缺、遺憾.從這個意義上說,翻譯其實也是一個追求真理(忠實的原文)的過程.但是,由于譯者的語言和文化能力、經(jīng)驗、實踐因素的制約,導致其對原文文本的內(nèi)容、形式、感情、風格的認識必然是有限度的,是不充分的.這就必然導致翻譯的忠實性也是有限度的.
2.2.2 譯者的社會時代因素
翻譯作為文化現(xiàn)象,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翻譯傳載著時代的烙?。黧w(原文)和客體(譯文)所經(jīng)受的歷史演變使得不同的讀者對譯文產(chǎn)生不同的期待.在原文的基礎上,不同的社會時代會產(chǎn)生不同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供譯者判斷.不同時代的人具有不同的時代感,因而讀者的審美意識也在不斷地變化,特別是對翻譯作品的語言,更有著時代的要求.這就要求譯者對所處的社會時代做出判斷.例如,上個世紀初,文化還處于比較封閉的時期,那時,中國的翻譯家在翻譯時大都采用中文習慣的“話說”、“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等的語言表達形式,就是為了迎合當時中國讀者的審美期待,以免自己的譯作因引進了違反目標文化的成分而引起讀者的抵觸.再如,美國記者斯諾(Edgar Snow)根據(jù)自己從1936年6月至10月在陜甘寧邊區(qū)的所見所聞而寫的Red Star Over China,在中國出版時的中譯本名字就定為《西行漫記》.因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如果把書名直接翻譯成《紅星照耀中國》,就勢必會引起日寇和國民黨的注意,增加出版發(fā)行的困難.譯者通過判斷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考慮到時代政治語境的沖突,對書名進行語境重構(gòu),以筆記游記掩護文本的內(nèi)容,保證了該書中文譯本的出版發(fā)行.
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判斷能力對譯文的影響在下面的翻譯中也很明顯.下面的英文原語文本內(nèi)容是關于回顧2004雅典奧運會和展望2008北京奧運會的.“Unlike Athens, Beijing did not squander the three years after it was awarded the Games, … But China’s advantage in planning also comes from its centralized, undemocratic government , which can make unilateral decisions about Olympic planning”[11]劃線部分翻譯為:“在中國,規(guī)劃辦事的優(yōu)勢來自于中央政府領導下的統(tǒng)一決策,”[11]原文報道稱贊中國籌備2008奧運會工作之高效,但又將這種高效歸功于“its centralized, undemocratic government”.即使原作者運用“centralized”和“undemocratic”這兩個詞語時并不帶有任何政治貶斥或權(quán)力意識,但是,如果直接把這兩個詞語翻譯出來,那是譯文讀者所不能接受的.此時,譯者必須做出了很好的判斷.譯者一方面洞悉了原文體現(xiàn)出的語境蘊意,另一方面權(quán)衡利弊,把握了協(xié)調(diào)語境沖突的度.誠然,這樣的譯文可能會因為不忠實于原文而遭人詬病,但這也正是翻譯的難處所在.
再如對《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一段文字的翻譯中,兩個不同時期不同譯者的譯文就有不同.朱生豪[12]將“to my bed”譯為“相思”,顯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性忌諱在起作用;90年代的方平[13]將之譯為“登上我的床”,突破了民族心理束縛,使譯文更貼近原文的本意.所以,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下,譯者的態(tài)度、感情和價值標準會發(fā)生變化.譯者的素質(zhì)、風格與視野是重要的制約因素.
因此,譯者的知識與能力的差異、不同的審美需求與取向、不同的翻譯目的與讀者對象、對異域文化體驗的缺乏等不確定的譯者因素使得原本單純的忠實理想在現(xiàn)實中扭曲變形,甚至破碎.因而絕對忠實標準也就失去了實際效用,我們必須接受翻譯忠實的有限性.翻譯過程中的選擇總是開放的、無止境的.然而,正是由于譯者心目中擁有一個永遠也實現(xiàn)不了的完美理想,所以總是不滿足于現(xiàn)狀,致力于接近完美.這是翻譯的現(xiàn)實,同時也是對譯者的理解和寬容.
通過對“翻譯適應選擇論”的“適應/選擇”翻譯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譯的忠實性限度是翻譯實踐活動中客觀存在的事實.承認忠實有限性存在的合理性,就是承認譯文不可能絕對地忠實原文,就是承認譯者的勞動,給譯者一個認真思考和合理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翻譯實踐中,盡管譯者已經(jīng)竭盡“忠實”之能事,在潛意識里都承諾要把“忠實”作為自己的終極理想,但現(xiàn)實中卻一次次地被迫背棄自己的諾言.這是因為譯者們面對的是他們自身無法改變的各種對忠實性產(chǎn)生制約的客觀因素.但是,必須特別指出的是,承認忠實有限性存在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說這些限度都是對的.合理的東西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對于這一點,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盡管客觀上翻譯的忠實性是有限度的,但我們對這一理想的主觀姿態(tài)上的追求應該是無限的.即使我們在翻譯實踐活動中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忠實,但仍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同時,對譯本評判和測定的標準應是多元的,這樣才能把評判和測定放在一個更加客觀、全面、包容和現(xiàn)實的視野之中去.
[1] Vermeer H J. Skizzen zu einer Geschichte der Translation [M]. Frankfurt: Verlag fu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1992: 14.
[2] Zohar I E. Poly-system Studies[J]. Poetics Today. 1990, (11): 9-26.
[3] Lefevere A.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 Sourcebook [M]. London: Routledge, 1992: 9.
[4] 胡庚申. 翻譯適應選擇論[M].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 Schleiermacher A.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 [M]. Chicago: Pr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2: 25.
[6] 謝天振. 譯介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237.
[7] 錢鐘書. 七綴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80.
[8] 錢歌川. 翻譯漫談[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0: 74.
[9] 馬紅軍. 翻譯批評散論[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 89.
[10] 杜建慧. 翻譯學概論[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8: 235-236.
[11] 沈騎. 2008中國制造: 體壇故事[M]. 湖北: 湖北辭書出版社, 2005: 47.
[12] [英]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M]. 朱生豪, 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 34.
[13] 方平. 翻譯藝術和舞臺藝術結(jié)緣[J]. 外國語文: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5, (1): 1-3.
Study on Faithfulness Limi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LAI Defu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Xiamen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 Xiamen, China 361012)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mmunicative purposes, translator’s skills limitations, social backgrounds and other factors, it is impossible for translation to achieve absolute faithfulness to its source text. Through analysis of translated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theory of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main causes that impose their effects on faithfulness of translation could be concluded as factors of translator’s transformations in dimensions and translator’s qualities.
Transla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Faithfulness
H315.9
A
1674-3563(2010)02-0051-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0.02.011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周斌)
2009-08-26
賴德富(1978- ),男,福建上杭人,助教,學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