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檳,邊春香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感染管理科,遼寧大連 116033)
1.1 對象 2008年7月對臨床第一線420名護士進行了問卷調查。被調查的 420名護士年齡最小為20歲,最大為52歲,平均(28.03±6.01)歲。工作時間最短為1 a,最長為32 a,平均(7.14±5.03)a。其中護士 209人、護師 149人、主管護師 42人。分別調查內科、外科、急診等 16個臨床科室。
1.2 方法 護士針刺傷情況調查表為自行設計,開放式問卷,專人發(fā)放。內容主要有個人基本信息、針刺原因等。
護士針刺傷情況及針刺傷原因見表 1。
表1 護士針刺傷情況及原因(n=420)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注射、輸液是最常見的技術操作。針刺傷是護理工作中最常見的一種職業(yè)性危害[1]。污染的針頭刺傷是醫(yī)務人員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的重要途徑。本次調查發(fā)現頭皮針回插、針頭回帽引起的針刺傷發(fā)生率高,對此采取如下管理對策。
3.1 加強護士崗前、崗中培訓 提高醫(yī)務人員職業(yè)防護意識,要求護士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行為,是保證職業(yè)安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2 加強損傷性廢物管理 要求科室處置車下層必須配備銳器盒和剪刀,處置車隨人走,護士拔頭皮針后直接剪到銳器盒中,避免了頭皮針回插而發(fā)生針刺傷。禁止針頭回帽,應直接放入銳器盒中。
3.3 加大監(jiān)督檢查管理力度 定期檢查護士是否規(guī)范操作,并將檢查結果作為護士考核的內容之一。
3.4 定期體檢與預防接種 每年定期為新上崗人員接種重組乙型肝炎疫苗,對已接種過乙肝疫苗的護士每年定期體檢乙肝表面抗體轉陰者,及時加強免疫接種。
3.5 建立嚴格的登記報告制度 發(fā)生銳器傷后應及時進行局部正確處理,同時報告感染管理科,詳細填寫《醫(yī)務人員血液體液職業(yè)暴露登記表》,包括姓名、年齡、崗位、發(fā)生暴露時間、地點、經過、部位、處理情況、患者的傳染病史等。目的是可追蹤護理人員受傷害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不斷總結經驗。對于乙肝病毒易感者(乙肝表面抗體陰性者)受到乙肝病毒污染的銳器傷后,立即進行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6個月內完成乙型肝炎疫苗(酵母)接種,跟蹤監(jiān)測實施治療方案。為了減輕工作人員的精神壓力,院里負擔部分費用。
[1] 李紅梅,李文濤.減少護理工作中的意外針刺傷[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