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斌
(廣西水電科學研究院,南寧 530021)
斯登沃代水電站位于柬埔寨菩薩省列文縣的額勒賽河上游支流——沃代河上,項目由2個梯級電站組成。一級為壩后式電站,水庫正常蓄水位515.0m,相應庫容為4.438×108m3,死水位510.0m,相應庫容2.714×108m3,調節(jié)庫容1.723×108m3,總裝機容量20MW。
斯登沃代一級水電站屬Ⅱ等大(Ⅱ)型工程,主要水工建筑物由混凝土重力擋水壩、2孔溢流壩、孔沖沙底孔、引水系統(tǒng)和壩后式廠房等組成。最大壩高45.5m,溢流堰為WES型實用堰,設計水頭11.026m,每孔凈寬12.0m。P=1%,設計洪水流量為2520m3/s,設計洪水位為515.01m;P=0.1%,校核洪水流量為3710m3/s,校核洪水位為516.36m,消能防沖按50a一遇洪水設計;P=2%,相應流量為2170m3/s。
為了驗證和優(yōu)化消能方案的合理性,進行了水力學整體模型試驗。模型按佛勞德準則設計,為正態(tài)局部動床模沖坑等特性的觀測來驗證改進結果。
窄縫方案為設計原方案,采用臥底式窄縫差動挑坎,消能形式為挑流消能,其結構尺寸見圖1。
圖1 窄縫方案消能工結構布置圖
當下泄洪水流量2170m3/s時,堰面水舌扁平,池內無反向漩滾體,水深淺,坎后涌浪加劇,左側少許水翅沖擊底孔墻頂部后飛濺成水花。出坎水流未能有效的往右擴散,水舌寬度幾乎與孔口等寬。坎末水舌下緣順流方向長12m的空腔。附跳水舌跳距遠,約于下0+110m處入水。由于下游水深小,以遠驅水躍與下游水流銜接,與底孔出口水舌匯合后,涌浪加劇,形成強烈的多級人字形水躍波,一直延伸至下游500m處。因下游主流偏于左岸,導致右岸自下0+120m至下0+400m為回流區(qū),最大回流流速達5.35m/s;左岸回流區(qū)范圍小,但強度較大,最大回流流速達5.25m/s,位于下0+160m處。岸邊回流較大,對主流有一定壓縮作用,致使主流過水斷面減少,流速增大,河床最大底部流速達19.6m/s,最大岸邊波浪爬高達8.82m。當下泄洪水流量2598.4m3/s時,由于表孔過流量明顯增大,下游河床主流偏于右岸,流速、浪高等水力要素指標明顯增大,消能率很低,下游余能較大。
寬尾墩—窄縫方案保持挑流消能工方案臥底式窄縫差動挑坎體形不變,將直尾墩改為寬尾墩,并于堰面反弧與窄縫坎直段連接處設消力坎,坎高2.5m,寬2.5m。寬尾墩體形參數見表1。
表1 寬尾墩體型參數 單位:m
設置輔助消能工,旨在增加水流阻抗,強迫消能。試驗結果顯示出有較好的效果,下游流態(tài)較原方案得到明顯改善,池內水深增加,底流速降低,下泄水流在寬尾墩的作用下和消力坎受阻后水流分散促進消能。尾坎流速分布趨于均勻,消能效果顯著,下游水面銜接平順。當下泄洪水流量2170m3/s時,二次跌水水位高點和低點分別為484.65m和481.98m,跌差2.67m。河床最大底部流速14.2m/s,最大波浪爬高為3.06m;尾坎末2#孔中面底流速分別為11.34m/s和16.27m/s。
寬尾墩—窄縫方案設置消力坎,增加水流阻抗,強迫消能。但下泄高速水流直沖底板和消力坎,沖擊能量巨大,受阻后劇烈翻騰,涌浪很高,墻邊水位高點493.8m,底孔導墻墻頂高程489m,高度明顯不足,消力坎處流速高達26m/s。
二道壩消能方案在下0+070.5m處設置二道壩,二道壩末端樁號為下0+092.74m與護坦連接,護坦末端樁號為下0+112.6m。二道壩壩頂高程481.3m,試驗表明,在下泄洪水流量2170m3/s時,堰面水舌扁平,池內形成不穩(wěn)定的淹沒底流水躍流態(tài)。急流在池內劇烈轉向后導致很大的跳動涌浪。二道壩頂水流涌浪遠高于廠壩導墻頂端,水流四處溢漫。二道壩后與下游銜接水流形成強烈的二級跌差,坎頂高點水位為495.78m,兩次跌水落差達15.96m。河床最大底部流速9.65m/s。
試驗研究表明,寬尾墩—窄縫方案消能效果較好。但寬尾墩—窄縫方案存在下泄高速水流直沖底板和消力坎,沖擊能量巨大,受阻后劇烈翻騰、涌浪很高的問題,必須進一步進行體型優(yōu)化。通過試驗分析,提高反弧末端高程,降低戽池底板高程,形成跌坎式消力池,增加了水深,降低水流沖擊底板強度;增大寬尾墩收縮角,減小收縮比,增加下泄,從而形成“寬尾墩+跌坎式消力池+水躍坎”聯合消能工。試驗進行了3個體型尺寸的試驗研究,結構尺寸見表2。
表2 聯合消能工體型參數 單位:m
通過試驗,寬尾墩體型合理,但水躍坎前緣位置是研究的重點,試驗對Ⅰ、Ⅱ體型進行比較,當下泄流量為2170m3/s時,兩者的池底流速分別為12m/s和12.7m/s;坎頂面底流速分別為6.91,9.07m/s和7.24,7.76m/s。 二次跌水前者銜接較為平順,說明后者稍遜于前者,但從既能滿足消能要求又節(jié)省工程投資等綜合因素考慮,經優(yōu)化擬用III體型。
1.4.1 水流流態(tài)
100a一遇洪水流量時,上游水流平順,無回流。受上游彎道河段的影響,來流略偏于左岸,與壩軸線不完全正交,2#孔左側進水出現與壩軸線約成75°夾角的斜向水流,造成2#孔進口水面不對稱的側收縮。兩側水面有高差,左低右高,最大高差達1m。兩孔兩側的檢修閘門槽處形成對稱的方向相反的兩個漩渦,時而出現串通式漏斗漩渦,上粗下細,呈彎曲狀,其尾跡呈白色水帶落在門槽下游邊墻底部。墩頂跌流坎導向作用明顯減弱,閘室水面曲率變化很小,寬尾墩處水面趨于直線形,出室水舌平面上與閘室等寬,中部溝淺,在橫斷面上呈“T”型,池內涌浪高,坎后兩次跌水明顯,跌差達5.74~7.59m??埠笾髁髌谟野?,如下泄設計洪水流量2446m3/s,右岸邊最大流速為5.48m/s,位于右岸下0+250m,左岸邊最大流速為5.24m/s,位于下0+200m;下0+110m~0+165m有一回流區(qū),最大回流流速為3.43m/s。河道中部最大面流速為12.94m/s,位于下0+160m;河床最大底部流速為5.52m/s,位于下0+250m。流速的分布隨著流程而逐漸均化,于下0+250m處河道斷面流速分布趨于均勻,與天然情況接近。
在下泄流量Q≤2170m3/s時,閘門局部開啟,因受到寬尾墩的約束作用和頂部跌流的影響,過閘水流被收縮成下部窄上部寬的射流,在橫斷面上射流呈中間低兩側高的“Y”字型;由于三元水流,收縮主流貼堰面而下,上部水舌呈跌流狀和消力池底板成一銳角注入井池,其水平方向的分量參與底流消能,其豎直方向的分量和消能井水墊碰撞消能,從而加劇水流摻混、紊動和動能的消剎,摻氣量劇增,消能充分。下泄流量Q≤1030m3/s時,消能池內呈淹沒底流水躍,池底流速小,為7.98m/s,坎后兩次跌水差≤3.55m。
在閘門全開和大開度時池底流速較大,消能池將高流速脫離池底效果明顯弱,消能池作用不完全,原因是池深不足,但在實際運行中,大洪水頻率小。
1.4.2 下游沖刷
沖刷深度與下泄流量成正比,隨著下泄流量的增大而增加。下泄流量≥1030m3/s時,右岸邊坡腳護坦末附近沖坑深度為3.18~6.25m,后坡比為1∶3.66~1∶5.13,滿足規(guī)范要求。
當下泄流量為2170m3/s時,受出坎斜向水流兩次跌水沖擊旋滾的紊動作用和因邊壁效應產生環(huán)流的影響,右岸邊坡腳護坦末附近岸邊地形下切較深,深點高程467.71m,位于下0+113m;由于坎下回流的作用,下游帶回不少砂子,主河槽坎末護坦上則堆淤成三角形的回淤體。護坦下游沖刷坑范圍廣,沖坑深點高程470.31m,位于下0+113m,后坡比為1∶3.77,沖坑前坡有堆丘,淤積量較大,但沖坑深淺,后坡比緩,不致于影響壩體的安全。
寬尾墩—消力戽聯合消能工已在我國多個水電工程中應用,但在下游水深淺,水位變幅大,弗汝德數低的中小水電站應用中,寬尾墩—消力戽聯合消能工的應用還值得研究。本文通過對斯登沃代一級水電站消能工多個方案的研究比較,將傳統(tǒng)的消力戽進行結構優(yōu)化,提出“寬尾墩+跌坎式消力池+水躍坎”聯合消能工方案,很好地解決了工程消能難題,可為同類工程提供參考。
[1]廣西水電科學研究院.柬埔寨斯登沃代一級水電站水工模型試驗研究報告[R].2009.
[2]郭子中.消能防沖原理與水力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劉韓生,花立鋒,紀志強.跌水與陡坡[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4]龐昌俊,冬俊瑞,黃種為.面流消能工程的運行情況分析[A].水工建筑物消能防沖論文集選[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5]劉國貴.紅石巖水電站工程動床模型試驗研究[J].水力發(fā)電,2005(6).
[6]謝省宗,李世琴,李桂芬.寬尾墩聯合消能工在我國的發(fā)展[J].紅水河,1996(1).
[7]羅秉珠.寬尾墩與戽式消力池聯合消能工在巖灘水電站的應用[J].紅水河,1993(2).
[8]楊亞斌,李新.洞巴水電站高陡槽溢洪道挑流鼻坎體型優(yōu)化試驗研究[J].廣東水利水電,2009(2).
[9]吳持恭.水力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張先起.高陡槽溢洪道挑流鼻坎體形研究[J].東北水利水電,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