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光
初三是整個初中階段的重要一年,也是最關鍵的一年,為使學生在英語這門學科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在中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一些教學方法,效果不錯。
這個分層,既指優(yōu)班與平行班之間,又指班級內(nèi)部。在教學進度方面,在總的進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優(yōu)班可以略快于平行班,省出時間可以做一些閱讀理解和完形填空練習,而平行班則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與練習,這些練習可以重復做反復做。同時,在班級內(nèi)部,對于不同學生也要有不同要求。例如,在要求單詞的時候,中等以上同學可以要求全部背會,而學困生則要求背會黑體字部分;在布置作業(yè)方面也是分層要求,中等以上同學留10道題,可能學困生就會留5道題或3道題。這樣,既可以提高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以使他們集中時間和精力來學習,這樣也可以避免他們?yōu)榱送瓿勺鳂I(yè)而去抄襲。這個方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剛進入初三之前的假期,每一位初三的英語教師就分別把初三每一個單元的電子教案寫了出來,并發(fā)到每一位教師手中,大家互通有無。進入初三之后,每個人又出了每一個單元的重點詞組句子以及相應練習的卷子,全年級全都使用,在下一輪的總復習中,每一位教師也要按照各冊各單元繼續(xù)出重點詞組句子以及相應練習的卷子,全年級共同使用。資源共享不僅指同年級之間,而且在年級組之間也是如此。每位教師手中還有上屆初三所有老師出的卷子,供參考。同時,現(xiàn)在每位教師出的卷子也要留給下屆。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教師的時間,同時大家又可以互相參考,更好地把握教材,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英語基礎對于英語學習至關重要,對英語基礎不好的學生更應加強這一要求。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做到這一點呢?
初三英語學習主要是以深化基礎知識為主。在學習中要分階段學習,在第一階段要以大綱為標準,以課本為依據(jù),按照課本的編排順序,每一冊、每一單元、每一課都要細致地學習,力求基礎、全面。所謂基礎,是指學習要抓住“三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解題方法。所謂全面,一是指學習要全面覆蓋所學知識,不遺漏任何一個知識點;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防止“片面追求高分”現(xiàn)象,絕不能冷落“差生”。
查缺補漏主要體現(xiàn)在語音、詞匯、日常交際用語上。語音和詞匯的補漏工作應穿插在教學單詞的時候進行。在教新詞的過程中及時講解有關的語言知識和單詞辨音,及時歸納所學過的單詞;在復習時要善于觸類旁通,形成語音類、單詞串,力爭使沒有掌握的語音、詞匯逐一鞏固。日常交際用語的補漏要融匯于“四會”的語言運用中。要努力使基礎知識轉化為技能,要不斷提高英語的日常交際能力,力爭做到聽得懂、說得脫、讀得暢、寫得神。
由于外語不是學生的母語,很多學生學習起來困難很大,因此反復努力不見效就容易失去信心。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地給他們學法的指導,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這樣他們就容易獲得成就感,進而產(chǎn)生學習興趣。
另外,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注意備課充分,不是僅僅備教學內(nèi)容和教法,還要備學生,不是新課要一一傳授,容易浪費時間。因此,課前教師要先了解學生需要什么,這就要求加強師生情感交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對癥下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要搞模式化,要構建切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模式進行教學。在初三教學中,針對畢業(yè)升學,在教學中采取的不是通過大量重復訓練的辦法來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是要通過對課本內(nèi)容的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一切圍繞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來展開。
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可以采取給學生一個主題,讓他們展開講述的形式,每天課前用幾分鐘的時間來訓練,既訓練了講述學生的說和寫,又訓練了其他學生的聽力。至于閱讀,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通過長期的堅持,才能達到一定效果。因此,筆者讓學生堅持每天讀一至二篇“閱讀理解”或“完形填空”的短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知識的能力,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的討論發(fā)言,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或指出他們的錯誤,那樣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限制他們的思維能力,而且不時當場指出錯誤,容易打擊學生的信心,所以,要讓學生能夠充分表達他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才能維護學生的表達欲望,訓練他們的語用能力,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這樣,學生會由于綜合英語素質的提高而學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