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玉琴
(福建工程學院 法學系,福建 福州 350108)
親屬身份法益損害賠償制度探析
官玉琴
(福建工程學院 法學系,福建 福州 350108)
親屬身份法益是民事主體基于特定親屬身份關系而產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的合法利益。親屬身份法益的專屬性、對世性,因其絕對權性質而享有身份法益侵害之請求權。親屬身份法益侵害屬一般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200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肯定了親屬身份法益受到不法侵害時的損害賠償訴訟請求權、訴訟主體和損害賠償范圍。
親屬身份法益;侵害構成要件;損害賠償制度
所謂法益,是指應受法律保護之利益,即法承認、實現(xiàn)、保障的利益。法律不僅僅保護權利,而且保護超出權利范圍的合法利益。法益具有法的屬性,利益之所以能上升為法益加以保護,必須以憲法為依據,必須符合憲法規(guī)定,符合法的一般原理;法益具有利益屬性,利益是社會主體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是一定社會形式中由人的活動實現(xiàn)的滿足主體需要的客觀對象;法益必須具備可能性、現(xiàn)實性和客觀基礎性,必須是在現(xiàn)實中可能受到事實上侵害威脅的利益。法益根據其內容不同可分為人格法益、身份法益、物法益、債法益等,而身份法益又可分為親屬身份法益、著作人身法益等。[1]
親屬身份法益是民事主體基于特定親屬身份關系而產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的合法利益。親屬身份法益具有專屬性,親屬身份不可讓與、不可拋棄、不能由他人代理或代位行使,義務人須親自履行義務,不可由第三人代為履行;親屬身份法益具有支配其相對方的身份利益屬性;親屬身份法益具有相對性的絕對權屬性,一方面表現(xiàn)為相對性,他們相互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一方面表現(xiàn)為對世性,特定親屬身份之外的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侵害其身份法益,如果第三人的侵害行為致使義務人無法親自履行義務,侵權人須對權利人賠償損害。[2](P22)
親屬身份法益根據其內容不同,分為親子身份法益、配偶身份法益、其他親屬身份法益、監(jiān)護身份法益。同時,親屬身份法益保護還包括對先期親屬身份法益和延續(xù)親屬身份法益的保護。①先期親屬身份法益是指母體中的胎兒享有繼承遺產的法益和享受扶養(yǎng)請求的法益。延續(xù)親屬身份法益是指公民死后,與其親屬之間身份關系并不消滅,存續(xù)親屬身份法益。由于親屬身份法益的專屬性、對世性,因其絕對權性質而享有身份法益侵害之請求權,正如臺灣學者史尚寬先生所述:“因其身份權之法益被侵害而發(fā)生,與物權之物上請求權同其性質?!盵3](P34)身份法益受外部侵害時,應受法律保護,受害方享有損害賠償訴訟請求權。其救濟方法為恢復原狀及損害賠償?;謴驮瓲罘椒?如同居請求權、子女交出請求權等。損害賠償方法,如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有權請求損害賠償;如夫妻一方與他人通奸,受害方得以配偶身份法益受侵害,對于相奸者請求賠償;子女被誘拐,父母得以親子身份法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3](P41-41)
“歸責原則,就是確定侵權行為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準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fā)生的情況下,為確定侵權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則?!盵4](P129)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guī)定,親屬身份法益侵害屬一般侵權行為,其歸責原則應為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以過錯(故意或過失)作為價值判斷標準,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確定賠償責任,其構成要件有四,即:主觀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因主觀故意或過失侵害親屬身份法益須承擔賠償責任。如,侵害親子身份法益行為人,應當明知未成年人需要父母照顧、關愛卻將其誘騙,造成其脫離父母之事實,行為人明知而為之,是為故意。再如,醫(yī)院護士錯把產婦的親生嬰兒與別的產婦的親生嬰兒調換,導致親生父母子女失散多年之事實,是為過失。違法行為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配偶權、親權、其他親屬權、監(jiān)護權、生命權、健康權、榮譽權等,致使其親屬身份法益直接或間接喪失的行為。如,與有配偶者通奸、同居、生育子女,直接侵害有配偶者另一方配偶的配偶身份法益;侵害親權、監(jiān)護權,使未成年子女脫離父母照顧,直接侵害親子身份法益、監(jiān)護身份法益;侵害其他親屬權,直接導致其近親屬間贍養(yǎng)權、悼念權等身份法益受損;侵害他人生命權、健康權,間接侵害了與受害人具有身份關系的權利主體之身份法益;侵害他人(包括死人)名譽,降低受害人社會評價,導致其近親屬身份法益減損,社會評價隨之減低。損害事實是指一定行為致使權利主體財產利益或非財產利益損失。親屬身份法益財產損失包括直接利益損失和間接利益損失。直接利益損失表現(xiàn)為不法侵害行為直接導致權利人財產利益減損或喪失。間接利益損失表現(xiàn)為應當得到利益因不法行為侵害而沒有得到,具體表現(xiàn)為夫妻相互扶養(yǎng)義務、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yǎng)義務,其他近親屬間贍養(yǎng)義務等無法履行或難以履行。親屬身份法益非財產損失主要是指夫妻間相互依賴、共同維持圓滿生活權益受破壞或因此喪失,父母與未成年子女間、其他近親屬間親情受損,致受害人精神痛苦和感情創(chuàng)傷。違法事實與損害后果間有因果關系。親屬身份關系調整規(guī)范更多地體現(xiàn)社會倫理道德準則,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因此,侵害親屬身份法益行為與產生后果是否有因果關系,其判斷標準應當體現(xiàn)當時社會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依據人們的社會見解,及所達到的知識經驗加以判斷,只要一般人認為在同樣情況下有可能發(fā)生同樣結果即可,即采用相當因果關系說。①相當因果關系說強調因果關系的客觀標準是“可能性”,其可能性取決于社會一般見解。必然因果關系說強調的標準是“必然性”,必然性則是客觀存在的,與人的認識無關。筆者贊成相當因果關系說。參見楊立新:《侵權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頁。如詆毀死者榮譽,必然造成死者近親屬精神痛苦不堪,其精神利益受損與侵害人詆毀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再如與有配偶者通奸,必然造成另一方配偶榮譽受損,社會評價降低,其精神痛苦與侵害行為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縱觀國外立法,多數國家在民法典親屬法編或侵權行為法中,對親屬身份法益侵害分別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
如,日本民法第711條對親屬身份法益損害的賠償規(guī)定:“侵害他人生命者,對于受害人的父母、配偶及子女,雖未害及財產權,亦應賠償損害?!睂εc配偶通奸的第三方,無過錯方可單獨向第三者請求賠償。依日本民法的解釋,“與夫妻一方發(fā)生不正當關系的第三者,對于故意或過失、誘惑等,不問是否是自然的愛情,均對作為他方配偶的夫或妻的權利構成侵害,其行為具有違法性,對他方配偶精神上的痛苦有支付慰撫金的義務?!盵5](P105)
具有優(yōu)秀民法典之稱的《埃塞俄比亞民法典》,對配偶身份法益給予明確的立法保護。該法將“對配偶權的侵辱”納入“因過犯所生責任”,第2050條規(guī)定:“(1)某人在明知某女已結婚的情況下,違背其丈夫的意愿引誘婦女離開其丈夫的,無論引誘人是男是女,都實施了過犯。(2)某人在明知某男已結婚的情況下,違背其妻子的意愿引誘男子離開其妻子的,無論引誘人是男是女,都實施了過犯。(3)某人在充分知道某已婚婦女的丈夫的反對的情況下,違背其丈夫的意愿接待、隱匿或容留該婦女的實施了過犯?!鼻以摲ǖ?110條還明確規(guī)定,實施過犯者應對此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6](P375)
而美國則在侵權行為法中明文規(guī)定關于配偶身份法益的保護。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侵害配偶身份法益,如,第三人以誘惑、離間,與一方配偶通奸行為,導致夫妻感情疏遠,一方不履行同居義務、不盡家庭責任,并使夫妻關系受到嚴重威脅,甚至造成夫妻關系解體,致使他方配偶的身份法益受到嚴重侵害的,受害的配偶一方有權要求第三人予以賠償損失。另一種是間接干擾婚姻關系損害配偶身份法益,如,一方因他人的侵權行為導致其配偶受傷害,間接地造成另一方配偶權益的喪失,即配偶“服務損失”——認為配偶間有相互提供服務,包括配偶間扶助、伴隨及性的義務,如果因為配偶一方受到第三方的侵害,則另一方有權依法提出損害賠償。[7](P87)美國在1935年法律改革法案(已婚婦女和侵害者)、1962年法律改革方案(夫妻)第1條分別規(guī)定夫妻具有獨立人格,在侵權和合同領域,能獨立起訴第三方。在夫妻共同生育權保護方面,美國婚姻家庭法的相關規(guī)定還要求,通奸姘居生育子女的,第三人應負有相應的經濟損失或精神創(chuàng)傷之賠償責任。[8](P49)
此外,我國臺灣地區(qū)1999年修正后的民法摘編中,明確規(guī)定侵害親屬身份法益,得請求損害賠償。臺灣民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三項規(guī)定:“前二項規(guī)定,于不法侵害他人基于父、母、子、女或配偶關系之身份法益而情節(jié)重大者,準用之?!币?guī)定在“父、母、子、女或配偶”之間,具有可為侵權行為標的之“身分法益”,于其受侵害而情節(jié)重大者,得請求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撫慰金)。具體情形包括:一是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被害人的父母子女和配偶以其身份法益損害而遭受的精神損害,得請求賠償;二是不法侵害他人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情節(jié)重大者,由此損害基于父母子女或配偶關系的身份法益而情節(jié)重大者,得請求賠償。常見的侵害親屬身份法益行為有:誘拐他人子女離家出走、誘奸他人子女、與他人配偶通奸、妨害離婚配偶與子女之會面交往、傷害他人父母子女或配偶致重傷或殘疾或成為植物人等。[9](P4)
法定權利之外的合法利益即為法益,能否成為侵權責任法保護對象,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分別就公民人身權及人身利益保護做了原則性規(guī)定。民法通則第五條、第七條表明權利之外的合法利益也可以成為我國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對象,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guī)定的侵權責任法保護對象包括國家、集體財產權和他人的人身權、財產權,同時還包括了未形成權利的合法的人身和財產利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guī)定:“非法使被監(jiān)護人脫離監(jiān)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jiān)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钡谌龡l規(guī)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痹谖覈袷滤痉▽嵺`中,首次明確承認因親子監(jiān)護關系受侵害和因死者的人身利益受侵害而致其親屬身份法益受損的近親屬得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以上解釋對配偶身份法益和其他親屬身份法益受損能否請求損害賠償并未規(guī)定。
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明確規(guī)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jiān)護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fā)現(xiàn)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笨梢?現(xiàn)行侵權責任法將人身利益損害,包括親屬身份法益損害一并納入法律保護范疇。正如王利明教授所述:“本法所稱‘權益’中的利益主要指人身利益,即本法所應當予以保護的,但由于諸多理由尚未被立法上加以類型化、定型化并上升為一種權利的利益?!盵8](P7)這種法益體現(xiàn)為人身利益性,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區(qū),有些民事法益會上升為權利,有些則會被淘汰不再成為受到保護的利益?;诖?現(xiàn)行侵權責任法沒有進一步區(qū)分權利和利益,而是統(tǒng)一規(guī)定。但這并不影響當公民的親屬身份法益受到不法侵害時的損害賠償訴訟請求權的實現(xiàn)。此不失為我國民事責任體系一項有意義之發(fā)展。
親屬身份法益侵害的訴訟主體包括:不法侵害行為的直接受害人、間接受害人,以及受害人的近親屬。
受害人因不法侵害行為,致使配偶身份法益、親子身份法益、其他親屬身份法益、監(jiān)護身份法益受損,享有訴訟請求權主體資格。如第三人與有配偶者通奸、同居、生育子女,侵害他方配偶同居權、生育子女權、榮譽權等,損害配偶身份法益,造成他方配偶精神痛苦、利益受損,受害方有權直接向侵害方請求損害賠償。再如,拐賣、誘騙未成年子女脫離父母照顧,傷害父母子女親情,及父母親自撫養(yǎng)教育子女權益、履行監(jiān)護職責等,侵害親子身份法益、監(jiān)護身份法益,受害方有權直接向侵害方請求損害賠償。
受害人因不法侵害行為,直接損害其配偶健康權,造成其配偶殘疾或喪失生殖功能等,使其無法履行夫妻同居生活義務、共同生育子女義務、相互扶助義務,間接侵害配偶身份法益,該直接受害人配偶可作為間接受害人向侵害人請求損害賠償,賠償其身份法益的減損或喪失。
不法侵害行為導致受害人死亡,致使受害人近親屬撫養(yǎng)請求權、贍養(yǎng)請求權等身份法益受損,其近親屬可作為親屬身份法益的直接受害者享有訴訟請求權。不法侵害死者名譽、榮譽、肖像等人格利益,造成其近親屬精神損害,親屬身份法益喪失,其近親屬可作為親屬身份法益的直接受害者享有訴訟請求權。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guī)定:“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該規(guī)定確立了受害人近親屬的訴訟請求權,同時,將死者名譽利益的保護擴展到死者的姓名、肖像、榮譽、隱私、遺體、遺骨的利益的保護。2003年最高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第十八條進一步明確:“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2009年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十八條再次確認了死者近親屬的訴訟請求權:“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p>
侵害親屬身份法益損害賠償范圍應當包括財產損失賠償和非財產損失賠償。
財產損失賠償范圍包括直接利益損失和間接利益損失。直接利益損失表現(xiàn)為受害人現(xiàn)有財產的減少,也就是加害人不法行為致使受害人現(xiàn)有財產直接受到損失,如有配偶者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為第三人(包二奶)購買住房、小車及其他生活用品,導致現(xiàn)有夫妻共有財產減損;再如父母為尋找被拐騙子女所付出交通費、住宿費、誤工費等現(xiàn)有財產損失。間接利益損失表現(xiàn)為權利人應當得到基于特定親屬身份所享有的利益因不法侵害行為致使夫妻間、父母子女間扶養(yǎng)權利減損或喪失,如撫養(yǎng)費、贍養(yǎng)費減損和喪失;或因不法侵害行為導致合法利益受損,如家人因孩子被拐生病所付出醫(yī)療費、誤工費、營養(yǎng)費等。
非財產損失賠償,即指精神損害賠償。我國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監(jiān)護人或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2009年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再次明確指出:“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蓖瑫r,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對如何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也作了明確規(guī)定,即: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jié),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加以確定。但筆者認為,在實踐中,親屬身份法益受損,親情關系遭受破壞所帶來的精神傷痛與其他侵權類型相比,其傷害后果更為嚴重。因為行為人侵害的往往是一種身份利益,是與家庭關系密不可分的身份利益,其侵害行為直接影響了人們和諧圓滿的婚姻家庭生活這一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因此,我們認為受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當適當高于其他侵權類型中的精神損害賠償額,而現(xiàn)行司法判決確定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普遍較低,比起其他國家的賠償數額相距太大。如在美國1997年8月,一名該羅來納州的婦女援引該州一項具有百年歷史的保護家庭不受“第三者”破壞的古老法律,對導致5年婚姻破裂的“第三者”提出控告,并得到該州拉梅法院的支持,獲得了“第三者”高達100萬美元的賠償。而法院裁判的依據是陪審團相信當事人婚姻的破裂,是由于“第三者”的引誘造成的。①《美國一婦女向第三者索賠百萬美元》,轉引自《民主與法制》1997年第21期。美國這一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1]董興佩.法益:法律的中心問題[J].北方法學(哈爾濱),2008,(3).
[2]官玉琴.親屬身份權理論與實務[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3]史尚寬.親屬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楊立新.侵權法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孔祥瑞,李黎.民法典親屬編立法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6]徐國棟.埃塞俄比亞民法典[Z].薛軍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7]紀欣.美國家事法[Z].臺北: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8]凱特·斯丹德利.家庭法[M].屈廣清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9]陳猷龍.從修正民法談臺灣民事責任體系之若干發(fā)展[R].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與法律——第三屆海峽兩岸民法·經濟法論壇文集,2009.
Analysis on Damage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Legal Interest of Relative Status
GUAN Yuqin
(Law Department,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Fuzhou 350108,China)
The legal interest of relative status originated from the civil subject that based on customized relationship of relative status.It is a legal interest inseparate with persons.The exclusive and socialityof the legal interest of relative status,due to its character of impreium,enjoys the right to claim on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legal interest of its status.The infringement of the legal interest of relative status is classified as general infinging act,which applies to the principle of fault liability.It is affirmed in the Law of Infringement Liabity(promulgated in 2009)the right to claim on the litigation of harm compensation,the litigation subject,and the scope of the harm compensation during the illegal infringement of the legal interest of relative status.
legal interest of relative status;constructive elements of infringement;damage compensation system
10.3969/j.issn.1007-3698.2010.06.005
D923.9
A
1007-3698(2010)06-0040-05
責任編輯:蔡 鋒
2010-09-26
官玉琴,女,福建工程學院法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婚姻家庭法。
本文為福建工程學院教授科研基金項目“親屬身份法益損害賠償問題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EZ1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