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翠萍
河南省鶴壁市鶴煤總醫(yī)院(458000)
鶴壁市鶴煤總醫(yī)院自2003年7月至2009年6月對30例脊髓損傷合并截癱患者小便障礙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的臨床護理,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全部觀察對象均為CT明確診斷的脊髓損傷合并截癱患者,且有明顯的小便障礙,共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3~65歲,平均38.6歲。其中頸髓損傷8例,胸髓損傷12例,腰髓損傷8例,尾神經損傷2例。早期有尿潴留20例,尿失禁10例。
1.2.1 心理護理
脊髓損傷后合并癱瘓,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常產生煩躁、焦慮、恐懼、悲觀厭世心理,護理時與患者進行交流要富有高度的同情心、責任心。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家庭般的溫暖,使患者樹立生活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并讓治療成功者現(xiàn)身說教,增加其進行功能鍛煉的興趣和信心。
1.2.2 飲食護理
依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及食欲,提供色、香、味俱全且營養(yǎng)豐富的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多排尿,日飲水量1500~2000mL,達到每小時平均尿量100~150mL,飲水時間盡量集中在8: 00~20: 00。病情穩(wěn)定后,每日飲水量增加到3000mL以上,飲水量的提高可產生足量的尿液,使膀胱充盈,刺激神經反射,以形成條件反射,還可以有效預防膀胱結石和泌尿系感染的產生。
1.2.3 生活環(huán)境護理
脊髓損傷后患者生活常常不能自理,必須臥病在床,容易導致泌尿系感染、膀胱結石、壓瘡、便秘等并發(fā)癥的產生。護理時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展人性化護理,做好基礎護理,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倍感舒適的環(huán)境?;颊吲拍驎r必須在床上排尿,很多患者多有害羞感,護理時應交待家屬和陪護人員,可暫時離開病房,有條件的可用屏風遮擋,為增加效果可同時將病房內水管打開,使患者在小便時聽到水管的流水聲,這樣對解決小便障礙有很大益處。
1.2.4 中醫(yī)穴位療法和現(xiàn)代藥物應用
取督任二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相關腧穴為主,仰臥時取中極、關元、足三里、會陰、太沖,俯臥時取委中、太溪、三陰交。兩組穴位交替使用,隔日1次。
新斯的明為抗膽堿酯酶藥,通過抑制膽堿酯酶活性而引起膽堿能神經興奮,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尿道括約肌舒張,從而起到促進排尿作用[1]??蛇x用一側三陰交與對側足三里小劑量新斯的明0.2mg交替穴位封閉,隔日1次。
1.2.5 導尿護理
經上述措施仍不能排尿時,可試行間歇導尿或留置尿管。間歇導尿前1h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囑患者盡量自主排尿,再由康復護理人員進行導尿,導尿后拔除尿管。完全沒有自主排尿的患者,可留置尿管每日導尿4次,1次/6h。每周更換尿管1次,每天更換引流袋2次,注意定期查尿分析,一旦發(fā)生感染,要及時進行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并根據結果及時調整抗生素。
1.2.6 膀胱功能的訓練
為有效恢復患者的排尿功能,有效預防泌尿系統(tǒng)感染和膀胱結石的發(fā)生,必須盡早指導患者進行膀胱功能鍛煉,盡早拔除尿管,行間歇性導尿。訓練方法為每次導尿前應配合使用輔助方法進行膀胱功能的訓練,方法為讓患者雙手由腹部向下按壓,感受膀胱底部高度,逐步、仔細體會尋找適合自己刺激排尿反射的觸發(fā)點,如叩擊恥骨上區(qū)、摩擦大腿內側、牽拉陰毛、擠壓陰莖頭部及收縮、擴張肛門等,通過訓練促使早期出現(xiàn)自發(fā)性排尿反射。排尿時為促進膀胱排空,減少殘余尿量,可同時自上而下按壓下腹部,并給予腹部按壓。
本組觀察30例中,26例患者經過治療和訓練形成自主性膀胱,能自行排尿,4例患者需配合膀胱區(qū)按摩排尿;其中有22例在4周內拔除尿管,8例在6~8周拔除尿管。均沒有產生泌尿系感染、膀胱結石、壓瘡、便秘等并發(fā)癥。
脊髓損傷合并截癱患者發(fā)生小便障礙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痛苦,同時也會給日后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要建立反射性或自律性膀胱,鼓勵及誘導患者自主排尿,避免長時間臥床,反復進行膀胱功能訓練,采用立、蹲、座位等特殊體位排尿,逐漸形成反射性排尿。工作中護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關心鼓勵患者,把患者當親人,認真執(zhí)行膀胱護理計劃,定期復查尿常規(guī),尿感染后進行尿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等檢查,有針對性應用抗生素,避免耐藥,同時可有效預防泌尿系感染及膀胱結石的產生。
[1]羅志強,盧和平,孫賢德.利多卡因聯(lián)合新斯的明治療頑固性尿潴留[J].臨床醫(yī)學,2003,23(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