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左宇 李春婷
江蘇省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級本碩連讀研究生,江蘇 南京 210029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發(fā)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本病歸屬中醫(yī)學 “胃脘痛”、“嘈雜”、“痞滿”等范疇。目前潰瘍病治愈后的高復發(fā)率至今仍未能得到根本解決,潰瘍病愈合后一年內的復發(fā)率在 50%-70%,而五年內的復發(fā)率則達 80%-100%。臨床資料顯示,不論堅持中藥或西藥進行維持治療,均可明顯降低其復發(fā)率,由于服用西藥時間過長,難免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故追求中醫(yī)治療消化性潰瘍在臨床上越來越被人重視。
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認為,消化性潰瘍病機是由于憂思惱怒,七情刺激,肝失疏泄,橫犯胃腑;脾氣郁結,運化失常;飲食失節(jié)或偏嗜,損傷脾胃;或濕熱壅結中焦,胃膜受損;以及長期體力或腦力勞動過度,傷脾耗氣,運化遲滯,氣血失暢,胃膜不生。有些學者[1]認為脾胃損傷,清陽不升,陰火郁結是消化性潰瘍的基本病機。國醫(yī)大師單兆偉[2]認為潰瘍病具有由氣及血、由實轉虛、寒熱轉化或寒化傷陽或熱化傷陰等病機特點。臨床多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之證。潰瘍病復發(fā)實為本虛標實、濕熱、氣滯、血瘀等邪實兼夾并現(xiàn),然標實終因中虛而生,必以脾胃虛弱為本。故健脾助運為治療大法,或佐以清化,或兼以行氣、活血,隨證辨治。
部分醫(yī)家將中醫(yī)外科學的 “消、托、補”理論與消化性潰瘍的辯證分型相結合:消化性潰瘍初期,熱毒壅結者,當清熱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此均屬于消法;在潰瘍病中期,正虛邪勝,不能托毒外達,故當用托法,使正勝邪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在潰瘍病后期,雖毒邪減輕或邪去,但正氣受損,氣血虛弱,脾胃功能失調,運化無力,潰瘍難以愈合,故當用補法,以扶助正氣,助其生肌,方用陽和湯加減。楊艷軍認為從患者主癥上將其分為(1)肝胃不和型:方以芍藥甘草湯合旋復花湯加減健脾柔肝,調氣止痛;(2)脾胃虛弱型:方以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加減益氣健脾溫中;(3)胃陰不足型:方以一貫煎加減養(yǎng)陰益胃,輔以柔肝和脾;(4)寒熱夾雜型:方以甘草瀉心湯加減辛開苦降,寒熱平調;(5)血熱妄行證:方以黃土湯益氣攝血,溫脾和肝。劉夏[3]等人認為潰瘍分期中活動期以脾胃濕熱證多見,愈合期及瘢痕期則以肝胃不和證及胃陰不足證多見,并且認為HP陽性率在不同中醫(yī)證型中的高低為:脾胃濕熱證 >肝胃不和證>脾胃虛弱證 >胃陰不足證,其中,Hp陽性者以實證多見。
目前臨床研究認為烏賊骨含大量碳酸鈣、磷酸鈣,能中和胃酸,減少過多的胃酸破壞胃粘膜屏障,有收斂、制酸止血,并促進潰瘍愈合的藥理作用;浙貝促進腸蠕動起緩瀉的藥理作用,能緩解烏賊骨易致便秘的副作用。甘草有解痙緩急止痛抑制胃酸的藥理作用。黃芪不但生肌斂瘡,利于潰瘍愈合,且能利水消腫,防甘草易致水鈉潴留造成浮腫。延胡含延胡索乙素,有鎮(zhèn)痛解痙藥理作用,延胡索乙素片劑和針劑是臨床上用于止內臟痛有效藥物。砂仁有理氣止痛,健胃止嘔之功。柴胡所含的皂甙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的作用,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白芍與甘草配伍,具有芍藥甘草湯之意,增強止痛之效,調整并具有恢復胃的正常功能。川芎的主要成分為川芎嗪,目前臨床發(fā)現(xiàn)川芎嗪能明顯減低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血液黏滯度,緩解高凝狀態(tài),使血流加快,血液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環(huán),從而改善胃黏液血供,也有利于潰瘍的愈合,在幫助殺滅Hp及其他毒素也有相關的報導。此外,川芎還能提高機體內源性SOD活性,抑制白細胞減少,減輕脂質過氧化物的損傷,從而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及滲透壓,可增強胃黏膜保護作用。同時減輕或終止炎癥損傷。
張珍先[4]總結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療消化性潰瘍的 168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痊愈臨床療效占 83.93%,HP復查療效占76.69%,總結出柴胡疏肝散加減在清除 HP上作用比較明顯,且對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無損害。劉豐曉[5]總結使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潰瘍 70例研究得出臨床療效效為 100%,胃鏡療效,痊愈 58例,好轉 13例,未愈 9例,總有效率為 88.75%。總結出大柴胡湯在治療消化性潰瘍方面亦有獨特的療效,且對肝腎的毒副作用較小。吳懷皋、王國江[6]在使用健脾益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擬的基本方 (黨參 20g、茯苓 10g、桂枝 8g、白芍 20g、瓦楞子 15g、海螵蛸 8g、枳實 10g、大棗 15g、甘草 (炙)5g、飴糖 (烊化)20g)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作用有以下幾方面:①促進胃排空;②保護胃粘膜;③殺滅 Hp;④促進潰瘍愈合,修復局部組織。此方的臨床療效、療程及預防復發(fā)均明顯優(yōu)于H2受體拮抗劑。余江平[7]在中醫(yī)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34例中使用基礎方 (三七10g,白及10g,血余炭10g)。對照組予奧美拉唑 40mg靜滴,每日 1次,得出該方對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具有很好的療效。
王文文[8]等在使用中西醫(yī)二步法治療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 55例中使用溫中健脾湯加減后總結出中西醫(yī)二步法對臨床癥狀緩解迅速,可提高患者對本療法的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王月芬[9]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 46例療效觀察中在對照組 (服奧美拉唑 20mg,每日 2次;枸櫞酸鉍鉀 120mg,每日 4次;阿莫西林膠囊 0.5g,每日3次。)上加用生肌愈潰湯 (黃芪、蒲公英各 30g,云苓、烏賊骨各 20g,焦白術 15g,陳皮、半夏、白及、浙貝各12g,黃連 9g,吳茱萸、木香、砂仁、甘草各 6g)加減治療后發(fā)現(xiàn)治療組在臨床療效及抗 HP上明顯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經多位學者多次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中醫(yī)中藥治療本病不僅可以改善臨床癥狀,而且中藥的副作用相對較少,且不易產生耐藥性,若長期服藥,能鞏固療效,并且具有防止復發(fā)以及全身調整等綜合作用。所以,探究本病的發(fā)病機理、治療方法改進等諸方面仍是一個重要而長期的研究課題。
[1]辛軍.淺談消化性潰瘍的中醫(yī)病機及治療原則.四川中醫(yī),2008,26(7):32.
[2]何鑌.單兆偉治療復發(fā)性消化性潰瘍的經驗.老中醫(yī)經驗,16.
[3]劉夏,蘇成程,等.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與中醫(yī)辨證分型關系探討.山西中醫(yī),2009,25(3):44.
[4]張珍先.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肝胃不和型 168例.光明中醫(yī),2006,21(2):38-394.
[5]劉豐曉.大柴胡湯加減治療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潰瘍 70例.光明中醫(yī),2009,24(5):853-854.
[6]吳懷皋,王國江.健脾益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 96例臨床觀察.臨床醫(yī)學與護理研究,2009:30-31.
[7]余江平.中醫(yī)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 34例.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2):292.
[8]王文文,沈玉明等.中西醫(yī)二步法治療 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 55例.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8,15(6):480.
[9]王月芬.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 46例療效觀察.四川中醫(yī),2009,27(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