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琴 黃君敖
(河南省內鄉(xiāng)縣人民醫(yī)院 河南內鄉(xiāng) 474350)
夾層動脈瘤又稱主動脈夾層,是由于動脈血管內膜破裂,形成血管壁內血腫,導致該處血管內膜與血管壁剝離,將動脈管內分成真假兩腔。臨床上患者潛在危險性極高,可引起患者猝死,危害患者生命,引起不必要的醫(yī)患糾紛。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的發(fā)展,臨床醫(yī)生對該病認識的重視和提高,該病的檢出率、診斷率不斷提高,為該病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后提供了準確的診斷依據,本文對我院2002~2009年經MRI、血管造影及手術證實的夾層動脈瘤病例29例進行總結分析如下。
本組29例,男22例,女7例,年齡38~76歲,合并高血壓21例,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多表現為劇烈胸痛或上腹部劇疼,或伴有惡心、嘔吐、臨床初診易誤診為心絞疼、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腸炎或泌尿系結石。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25~5MHZ,患者取仰臥位或側臥位。常規(guī)經胸觀察心內結構,重點觀察升主動脈和胸主動脈、經胸骨上凹觀察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起始段。腹主動脈自上而下縱橫掃查。診斷標準:(1)受累的動脈內有夾層;(2)剝離的內膜光帶及破裂口;(3)CDFI顯示動脈真假腔內異常血流及頻譜改變;(4)假性動脈瘤及假腔內附壁血栓。
升主動脈夾層5例;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及降主動脈夾層8例;腹主動脈夾層9例;升主動脈、腹主動脈、左、右髂動脈多發(fā)夾層1例;降主動脈夾層1例;胸主動脈夾層2例。胸主動脈夾層伴假性動脈瘤1例;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夾層假性動脈瘤2例。二維超聲見受累段動脈血管擴張和腔內剝脫內膜的片狀回聲將受累段動脈分為真、假兩腔,橫截面真腔呈圓形或橢圓形,假腔呈新月形,剝脫內膜片在腔內形態(tài)不一,呈平行或斜形帶狀或飄帶狀,動脈夾層內膜片呈收縮期擺向假腔,舒張期擺向真腔的規(guī)律性活動。破裂口顯示19例,CDFI顯示異常血液由真腔進入假腔,假腔內附壁血栓7例。真腔內血流速度高,顏色鮮亮,假腔內血流緩慢,顏色暗淡。經MRI、血管造影證實。手術治療16例,保守治療6例,在轉院途中死亡4例,2年內死亡3例。
夾層動脈瘤可發(fā)生在主動脈的任何部位,是某一段的動脈內膜破裂,血流進入管壁內,在中層形成夾層血腫,并剝離延伸,是嚴重的心血管急癥。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常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給臨床診斷帶來困難,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我們依照夾層動脈瘤的主要病理特點,根據其非特異的臨床表現,依其彩色多普勒顯像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臨床診斷中不斷總結經驗,應注意掃查主動脈有無夾層,其受累部位,有無破裂口及異常血流改變,心功能情況及合并癥。根據以上情況對病情程度的診斷和處理提供可靠依據。
通過對29例病例的分析,結合文獻參考,遇有下列情況時超聲檢查應注意夾層動脈瘤的可能。(1)劇烈胸疼,心電圖顯示ST段改變,甚至心絞痛、心肌梗死改變時,本組有7例因發(fā)作性劇烈胸疼,心電圖顯示ST段改變,心梗特征,易誤診為冠心病、心肌梗死。(2)餐后出現突發(fā)性上腹疼痛,伴惡心嘔吐,臨床考慮胰腺炎,但淀粉酶不升高。(3)中老年人突然胸腹疼痛,特別是伴有高血壓患者,超聲檢查時要仔細全面,以免漏診。
通過對本病的檢查分析,使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對本病有一個全面認識,對該病的早期診斷、治療、預后,避免減少死亡率及醫(yī)療糾紛開辟了良好的社會前景。其它影像檢查技術如MRI、血管造影,對本病定位準確,但費用高,沒有普及,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價廉、無創(chuàng)、重復性好,應作為首選的診斷方法。
[1]周永昌.超聲醫(yī)學[M].第3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
[2]黃志平,蔣海清.動脈瘤的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特征及評價[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0,16(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