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華
黑龍江省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150001)
肝癌介入時利用介入放射學進行肝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和血管栓塞,從而阻斷腫瘤的血液供應,使肝癌嚴重缺血壞死而壞死[1]。從而達到臨床治療肝癌的目的。這是目前治療中晚期肝癌的首選方法,但是肝癌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多,因此對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護理十分重要。黑龍江省醫(yī)院對肝癌介入治療術后患者進行系統(tǒng)性護理,療效滿意,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選取黑龍江省醫(yī)院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71例肝癌介入術后患者的資料,男性45例,女性26例,年齡在26~76歲,平均年齡(45.6±3.6)歲,原發(fā)性肝癌52例,繼發(fā)性肝癌19例,介入治療1次者20例,介入治療2次者12例,介入治療3次以上者39例。
對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進行護理,總結護理經驗。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主要有術后熱、胃腸道反應、腹痛、腹脹、尿潴留等。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性護理,能較少患者的痛苦。
患者在返回病房后,接診護士或者值班護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向患者或者家屬講明術后的飲食、臥位、護理要點、治療方案、活動方式、用藥知識和注意事項。從而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同時要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盡早的幫助患者進行自主鍛煉和康復運動[2],患者運動量的大小要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術后的恢復情況。
患者在接受肝動脈栓塞術后,大量腫瘤壞死組織吸收以及正常細胞受損,或者繼發(fā)感染,患者在術后可出現體溫升高,一般在38.5℃,無須進行處理,3~5d癥狀可自行緩解,在本組中有52例患者術后出現發(fā)熱,囑患者多注意休息,自行緩解。體溫超過39℃的患者可以使用物理降溫或者退熱劑[2],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虛脫,及時補充水分并保持皮膚清潔,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2d,預防感染。加強患者口腔清潔和呼吸道感染的預防?;颊咝g后低鹽、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
患者在經過介入藥物如絲裂霉素、5-氟尿嘧啶治療后,可引起惡心、嘔吐,并且在手術過程中牽拉迷走神經也可以引起患者出現消化道反應。如果患者的癥狀比較輕可以靜脈應用止吐藥物,對于過度緊張和反應比較強烈的患者,可以將止吐藥物在化療前從導管直接注入?;颊叱霈F嘔吐后,可以應用地西泮、甲氧氯普胺等進行鎮(zhèn)吐。
股動脈穿刺部位出血時介入治療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臨床主要表現為穿刺部位淤血、腫脹和下肢活動受限。在術前要糾正患者的凝血機制[3],術后患者絕對臥床,穿刺部位壓沙袋注意觀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有無出血,一旦出血用消毒紗布壓迫穿刺部位,及時報告醫(yī)師,加壓包扎重新固定,必要時使用止血藥。
肝腎功能損傷是介入治療后常見并發(fā)癥,主要表現為膽紅素、轉氨酶。堿性磷酸酶不同程度的升高,可以對患者應用保肝藥物進行治療,促進患者肝功能的恢復。大量化療藥物由腎臟排出,導致腎臟受損[4],在術后鼓勵患者多飲水并大量補液,或者使用利尿劑加速化療藥物排出,準確記錄患者24h尿量,注意觀察尿液顏色。
由于個體差異,患者對對比劑可能發(fā)生過敏反應,因此在術前要詢問患者的過敏史,嚴格掌握介入治療的禁忌證,對于哮喘病史、糖尿病、心臟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在術中要控制速度,在出現過敏反應是及時對癥處理。
對肝癌介入治療后患者出現的并發(fā)癥進行良好的護理,能減輕患者的痛苦,臨床療效滿意,值得在臨床推廣。
[1]陳梅花,陳兆霞,吳小霞.指壓穴位法治療肝癌介入后惡心嘔吐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7,9(1):104-105.
[2]李辛,黎海亮,劉海泉等.肝癌介入治療后并發(f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處理[J].放射學實踐,2001,12(2):84.
[3]Takayasu K,Arii S,Ikai I,et a1.Prospective cohort studyof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85 10 patients[J].Gastroenterology,2006,131(2):461-469.
[4]張杏蓉,謝歡,謝孝平.肝動脈栓塞化療術后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14):1866-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