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英
(天津市武清區(qū)人民醫(yī)院,天津300170)
攢竹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位于眉毛內側端、眶上切跡處。筆者在應用此穴時,用不同針刺方向及手法治療多種疾病,療效滿意。
循經刺:沿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方向針刺,即從眉端沿皮向上斜刺。
李某,男,56歲,農民。2005年12月初診。因右側眼眶及頭痛2個月就診。患者右側眉棱骨及額部疼痛,入夜尤甚,不能忍受,右眼畏光流淚,舌紅、苔黃膩,脈弦滑。頭顱C T未見異常。服止痛藥及肌注止痛針只能緩解半小時。取攢竹穴向上斜刺,配合谷、太沖清泄陽明郁熱,治療10次痊愈。
按:中醫(yī)治療頭痛首宜辨別病在何經痛,在前額及兩眉棱骨屬陽明頭痛。眉棱骨痛即為眶上神經痛,攢竹穴下實為眶上孔所在,內有三叉神經之分支眶上神經通過。針刺攢竹穴即直接刺激了眶上神經,引起神經沖動,沿著傳入神經傳導到神經中樞,通過各級中樞的整合作用,對病變部分起到鎮(zhèn)痛和調節(jié)作用??羯仙窠泴偃嫔窠浀难壑?為感覺神經,分布于前額、頭頂、上瞼皮膚及結膜??羯仙窠浲炊鄶?shù)患者往往不能發(fā)現(xiàn)直接致病原因,可能與情緒變化、視力疲勞等有關。
反經刺:向鼻根方向針刺,即從眉端沿皮向下斜刺。
何某,女,35歲,外企職員。2006年3月就診。陣發(fā)性噴嚏、鼻塞、鼻癢、分泌大量清水樣鼻涕3年。診為過敏性鼻炎。用鹽酸西替利嗪及曲安奈德鼻噴治療癥狀緩解后3~5天復發(fā)。取攢竹穴眉端沿皮向下斜刺向鼻根方向平刺13~20 mm,行提插、捻轉補瀉,使針感擴散至鼻尖,并配合谷、足三里補肺健脾,10次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痊愈,隨訪2年未復發(fā)。
按:過敏性鼻炎亦稱“常年變態(tài)性鼻炎”,屬中醫(yī)“鼻鼽”范疇。現(xiàn)代醫(yī)學主要采用抗組織胺類藥物或鼻部應用類固醇類藥物以及減少鼻黏膜充血、抗膽堿類等藥物,此類藥物多為對癥治療,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攢竹穴向鼻根方向平刺屬交經刺,交于足陽明經,“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頞”即鼻根,取之可宣通鼻竅、培補脾胃。
通經刺:向魚腰、魚尾方向針刺,即從眉端沿皮橫刺。
王某,女,42歲,教師。2006年9月初診?;颊?月前與家人吵架后突發(fā)右眼瞼下垂,目不能睜,服藥治療無效,只好把眼撐開用膠布固定。舌紅,苔薄黃,脈弦細。診為癔病性眼瞼下垂。取攢竹穴沿皮橫刺至魚腰,施捻轉瀉法,并配絲竹空、合谷、太沖,每日針刺1次,連續(xù)針刺14次痊愈。
按:針灸對遺傳因素所致的先天性上瞼下垂無效,對后天性特別是動眼神經麻痹或交感神經麻痹所致的上瞼下垂療效較好,對癔病性眼瞼下垂療效更優(yōu)。攢竹穴向魚腰、魚尾橫刺為通經刺,通經活絡,行瘀導滯。針刺攢竹穴通過穴位的刺激、神經的調節(jié)來改善瞼肌遲緩無力的狀態(tài)。